为了挽救濒临失传的少数民族传统武术,一些武术大师纷纷收徒,将自己毕生所学传承给了他们的徒弟,这样一来,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技术不仅得到了继 承,而且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被世界人所熟知和认同。在 回族传统武术日益受到人民群众喜爱的当代,文化水平高的回族知识分子也开始 纷纷写著作,将回族武术的基本动作和套路演练进行了总结和阐述,这都为中国 传统武术获得广阔的发展前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彝族武术文化
彝族作为云南民族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所产生的武术文化对中国传统文 化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彝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 区,曾被称为诺苏泼、纳苏泼、聂苏泼、改苏泼、撒尼泼、阿细泼等,中华人民 共和国和国成立之后,彝族的民称才得以确定。彝族,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具有古 老、丰衣足食的含义。这正好与彝族人民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特点相吻合。
彝族的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历史悠久,从明朝开始,峨山彝乡就存在十八 般武艺,但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气人轮流对打。七人各执大关刀、链夹、骑 马棍、双刀、勾链、三叉、流星等,轮流跳到场心与其他兵器交锋,只见刀光剑 影,寒光闪闪,使人惊心动魄。彝族作为崇尚武术的民族之一,武术技法有两大 类,其一是“决打”,就是指双方不计生死,进行对打,也就是对练和散打,注 重攻防性,那些在彝族中具有高超武艺的人不仅会受到当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而且在其他族中也深受尊敬。另一种技术就是“花梢”,这种武术形式具有较强 的表演性和娱乐性,在进行武术练习时,多以民族乐伴奏,招数变换多样,能够 激发人们学习的兴趣,另外还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在响应国家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号召下,党和政府开始重视对彝族民间武 术的抢救、发掘和整理。彝族传统武术之所以受到不同的反响,源于两个方面, 其一有利于人们强身健体,其二有利于丰富山区的精神生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 展,古老的兵器最终被先进的武器所淘汰,而彝族传统武术方式“决打”也被取 代,指留下花梢的武术技术,在进行演练中,还加入了现代性器乐,成为一种当 代社会娱乐的一种新式被代代相传。当代彝族的传统武术前都有一段前引,是由 花鼓开头的,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兼具娱乐和健身的武术形式,受到了人民群众的 一致好评。每逢节日,彝族的广大青少年都会在村寨里举行比武大赛,村外的人 们也可以受邀前来观看。
彝族武术中,习武者最善于使用的器具就是小刀、单刀、双刀、大刀、钩 镰、剑、链锤、链条、流砣、棍、链夹、古杆、钉钯、铁齿、三尖叉和长枪等。
- 彝族波长剑
此剑源于清代。刃体宽大,近尖处路窄。全体作火焰形或波折形,左右曲 折,刃下部尤弯曲。刃长2尺余,柄长5.5寸,柄与鞘之形式无定。茎与护手略 为十字形,护手一边另安一直性护手,柄首做圆盘形,上有小塔形之尖项,全柄 钢制,刃上深刻三兽形,或蹲或驰,相间刻有一星形。
- 彝族短体插刀
彝族刀术流传较为广泛,主要有短刀、长刀、小刀、大刀之分,长柄刀中又 因刀法各异而有“关公刀”“蔡阳刀”“梅花刀”“春秋刀”几种,这些刀术大部 分属于祖辈相传。关公刀由拖刀上阵、举刀亮相、挥刀护身、飞刀回马等动作组 成;蔡阳刀的基本动作则由背刀上场、试刀、左右转身砍杀、亮相、前进、拖刀 再杀等组成;梅花刀的基本动作由持刀上阵、试刀、梅花刀路、左右砍杀等几种 动作组成;春秋刀历史悠久,刀术为世代相传,舞刀时,有单刀独杀和双刀对杀 之分彝族短体插刀是彝族男性插于腰带之中的曲刃短刀,有牙柄及钻花银鞘刃背 向外曲凸,刃锋居于内面,而刃刀尖稍向外再度曲凸,柄与刃均同一曲度。刃形 精美优质,极为锋利尖锐。
- 彝族的棍术
彝族的棍术也很有特色,有花棍、前门棍、骑马棍、棍棒对练等。在牟定县 江坡乡龙排村流传着一种类似“金骨棒”的齐眉棍,高不过眉粗能手握,用坚硬 的木料制作。其打法大体与春秋刀相似,单打、对打均可,男女都能操用。这种 齐眉棍在操练到紧张时,舞者犹如在棍影圆圈之中,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彝族的习武者除了擅于使用刀、棍等器具外,还特别喜欢使用具有本民族 武术文化热点的器具,如射弩和流星器械。所谓的流星就是彝族先辈们流传下来 的民族武艺,流星也可以叫作流星锤,是一种软兵器。主要是由一根绳索和小铜 锤组成,铜锤大小如鸭蛋那么大,习武者拿起一挥,就会像天空中的流星划过天 空,因此当时被称作“流星”。流星最早被使用与解决本组的内部矛盾,主要用 于保护自身安全的器具。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流星也开始在彝族的重大 节日中被作为表演项目流传下来,从此流星就成了集娱乐和健身为一体的器具。 流星不像传统的武术一样具有固定的套路,它只是有七八个动作构成,习武者可 以根据自身需要,调整流星运动的方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旦流星被使用, 在它方圆三米内不能有人的出现,否则就会被击中受到伤害。
流星的运动方法以缠、抛、抡、扫为主,要求演练者做到缠绕抛抡、收放 自如、软中见硬、力点准确。虽然流星运动的方法多样,但是不管流星锤在身 上缠多少圈,习武者都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解开的办法,再重新打出去。单靠盲 目的训练是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的,因此习武者还必须有巧劲。练习流星锤的习 武者不仅要有较高的灵活性、柔韧性和爆发力等特点,而且习武者的脖子、肩膀 和关节等部位也要特别灵活,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使用流星锤,获得意想不到的 结果。
彝族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大多以家庭传承方式为主,主要是传给彝族村寨里 和家庭里的人。相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彝族武术中曾出现过武术高手, 它从小就喜爱武术,练就了一身好本领,在当时拜他为师的徒弟也不胜枚举,而 且这位武术大师位后代人传承传统武术文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有名望的武 术传承人,如柏育才、柏育德、柏应昌、柏应明等。
(三)壮族武术文化
广西壮族地区的武术文化是发展最早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了, 从壮族的壁画艺术中,就可对传统武术文化的演练情况略知一二。其中尤其受人 们喜爱的花山崖壁画,是由古越人创作的,他不仅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习武者的样 子,而且还将习武者使用的器械画得生动逼真,通过对两千多年的花山崖壁画分 析,我们可以断定壮族传统武术文化在当时也已经获得了初步发展。
壮族拳是广西壮族人民代代相传的武术,相传这一武术产生于唐元时期。为 了获得物质生产资料,广西人民群众在不断地狩猎中,观察和研究各种野兽的站 立、蹲伏、奔驰、闪展腾挪的姿态和特征,并将豹的跳劲、蛇的柔性、鹤的轻 盈、虎的雄姿等揉入壮拳套路中,形成了较全面的壮拳“十形”,不但丰富了壮 拳艺术美的内容,同时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象形武术的内容。在宋仁宗庆历年 间,著名的壮族义军首领侬智高精熟壮族拳,并将它广为传播。王安石曾称誉壮 族兵将“粤右良兵,天下称最”。明孝宗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壮族女英雄 瓦氏夫人将这古老朴实的壮拳揉进了北长拳功架,使后来壮拳兼备大架子,这一 功夫在抗倭前线大显身手,屡建奇功。
壮族拳吸收了壮族傈悍粗犷的特质,拳势刚烈、短打标掌、借声发力。该拳 种采用“站椿”“打沙袋”“打树椿”“走梅花椿”“七步铁线基本椿功”等功法练 功,进退起伏以四门为径,出入变化讲求轻、灵、捷、活四要,练习时以套路为 主,很适合在广西山区演练。
其中,壮族器械打斗技术与徒手技击技术一样,都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壮 族器械打斗技术使用的器械品种繁多,包括雪花盖项刀、八卦良棍、白鹤棍、铁 线棍、九子连环棍、九下手(棍术)、三叉、春秋大刀、三指铗钯、鱼尾叉、标、 长板护身凳、飞砣、竹篙枪术。现代壮拳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桂南龙州的农 式丰、钦州的覃明高和谭永能,桂西北的宜山蒙国栋桂西的田阳黄大略、李永 茂、黄祖全等,他们的壮拳演练十分纯熟,对壮族武术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巨大 贡献。
浏览2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