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婚礼丧葬对各民族武术的影响


另外,每一个少数民族地区都有一套属于本民族文化的婚礼丧葬仪式,这种 仪式经常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相应地吸收了婚 礼丧葬的一些特点,比如一些民族新人结婚时,需要新郎向新娘射三支箭,来驱 走新娘身上的厄运,寓意着婚后生活其乐融融,幸福美满。

  1. 民族传统节日对各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影响


少数民族地区还有形式多样、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节日,具有民族节日的 传统体育活动在举行重大节日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体育项 目。少数民族武术文化作为传统体育活动的一种,也受到了节日的影响。比如云 南彝族的“火把节”以及瑶族的“盘王节”,哈尼族的“苦扎扎(六月年广“甘 通通”(十月年)“昂玛突”(祭寨神)等,无不彰显着传统节日的影子。

二、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分类

(一)回族武术文化

追溯回族产生的历史背景,其在唐宋时期曾居住在西域地区,现今指新疆地 区,在1219年,成吉思汗统一西域,回族归附,虽然有部分将士东归,居住在 内地其他各省,但是回族还是成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民族。

在回族东征西伐的历程中,涌现了一批批杰出的人物。元太祖西征时,回 族将领哈勒在讨伐西夏中屡建奇功,官拜折冲将军,后率部东归中原;元末起义 军首领朱元璋手下大将怀远人常遇春、虹县人胡大海,都是回族;还有随朱元璋 征湖广平云贵的常州翦八土与其子拜著率领的穆斯林“翦旗营”,民间至今尚有 “十大回回保国”的传说。明朝中期,新疆人查密尔创造了著名的查拳。查密尔 应明皇帝征诏,东征倭寇,在经山东冠县张尹庄时,传授给当地民众一套拳术, 当地人民便将此拳称为查拳。

到了清朝时期,回族武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武术大 师,导致清代的统治者一直认为回族是一个盛产将军的地区,因此常从回族中 挑选军事人才,而且这也可以从历史记载中辨证真伪。在传统武术几千年的发展 历程中,回族与其他民族一起为中国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过努力。尤其是对 于回族来说,常年的上阵杀敌、在地理环境严酷和自然环境求生存中,回族人民 选择了将武术作为防身工具,利用近身格斗技术保卫祖国,强身健体。在回族中 武术一直被他们作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而为之奋斗一生,回族传统武术中透漏 出的武术精神也鼓励着后代人不断向前发展。纵观回族传统武术发展中,多少英 雄豪杰名垂千史,这足以见证回族武术在中国传统武术发展上功不可没。回族武 术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因此其具有较强的实战性、套路众多,比如有“教门弹 腿,,“查拳,,"穆林拳,,“通臂劈挂拳,,“心意六合拳,,“八极拳” “回民七势”等。

  • 教门弹腿


相传为明末沧州回族“沙(洒)海”(回民对回族武术家的尊称)洪沙江所 传。歌诀云:“南京到北京,弹腿出自教门中。”以此可证弹腿是教门拳种。弹腿 拳势古朴,发力勇猛,左右对称上下相应,身正步稳,势低腿平,常为初学武术 的门径,亦是升华技艺的根基,素为历代拳家所重视。教门弹腿则是从回族原始 武术演化而来的,在清代陕西回民起义军中,弹腿为士兵必练的架子功。弹腿套 路严谨,骨力筋道,静则端正舒展,动则出击迅速,是回族优秀的武术套路。

  1. 查拳


可称为回族武术的代表拳种,其招法飘逸、姿势优美、套路环环相扣,每路 拳都套着弹腿的用法,跑、走、飞、打,变化起来,十路拳可演化成五十多路, 且实战性强,是中华武术中的瑰宝。

  1. 穆林拳


此拳共4趟84式。拳掌分单、双之法,连架带打,回族特点较浓。据说为 清康熙年间,伊斯兰教“哲赫忍耶门派”的创建者“大伊玛目”(掌教人)马明 沁・伊卜拉欣所传,流行于宁夏等地。

  1. 心意六合拳


明末山西蒲州人姬际可所创,清乾隆年间河南洛阳马坡村回民马学礼 (1715-1790年),从曹继武处(也说是南山郑氏)学得此艺,遂秘传于河南回 民中,为当地回民的看家拳术。马氏之后,河南的心意六合拳衍分为二:一为南 阳派,马氏弟子张志诚(南阳人)传于外甥鲁山人李政(镖师),李政初尚刚劲, 能手断石碑,后以刚化柔,刚柔相济。其友张聚得其所传,后传与鲁山西关里虎 桥买壮图( 1829—1892年),买氏原为武秀才,得张聚真传,遂无心功名,潜心 拳道,艺臻化境,他对拳势作了较多改进,创编了四把捶,与人交手,快步逼 近,贴身发劲,为南阳派心意拳的一代宗师。他以皮货生意为业,往来于鲁山、 周口之间,授徒颇多,以西安安大庆、周口袁风仪最为有名。安大庆之徒宝显廷 (1860—1947年,名鼎,壮年从戎)传艺于关中、川北;袁凤仪弟子卢嵩高20年 代到上海教拳,心意六合拳始流传于宁、沪等地;其后卢氏弟子又传买式心意拳 于海外。河南心意六合拳的另一支是洛阳派,为马学礼的外甥马兴(1755—1845 年)所传。马兴,字鸣佩,幼从舅父马学礼习拳,结合心得创编若干套路,以 “百花点将”最为有名。其子马梅虎( 1850—1924)幼承庭训,得其真髓,曾在 洛阳北窑清真寺教拳。他授艺重德,有“师不正不投,徒不正不收”之规,此派 仅传习于洛阳东关、北窑、马坡、塔湾四处回民中,套路有定身拳32套,偏重 于刚;玄妙拳32套,偏重于柔;另有轻功术32套,现已失传。

  1. 八极拳,古称“八子拳” “钯子拳”


该拳北派始祖为吴钟。据河北《沧县志》载:“吴钟,北方八极拳术之祖也, 字振声,孟村天方教人。”沿袭数代,为沧州地区回民的主要练习拳种之一。该 拳套路大都短小精悍,有金刚八大式、六大开、六大招、应手拳等。近代经黄四 海、李树文、吴秀峰、刘云樵、霍殿阁、马英图等人广为传授,八极拳不仅普及 我国东北、西北各省,同时也远播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1. 通年臂劈挂拳,亦名“披挂拳”


近代此拳名家为河北盐山李云标(曾为清京城绿营总教习,同治七年即1868 年殁于捻军之役)。所传拳式共1趟,练法有通臂功、摔法、拍法、劈法、枪法 等,是一种长短兼用的拳术。李云标死后,其弟子公推黄林彪(1831—1907年) 为宗师。黄出身秀才,淡泊功名,以拳医寄志娱情。其弟子马风图系统地融会了 李云标、肖和成、黄林彪的“通臂学说”,融八极、六合,翻子、戳脚于一炉, 经多年精研,终于形成了以通臂功为核心的通臂劈挂门拳械系列。1926年,马风 图随国民革命军到西北,后与其弟马英图先后定居西安,开创了 “马氏武艺”的 新体系。

  1. 回民七势,亦称七土,齐势


回族传统拳种,主要流行于宝鸡地区,其演练套路有七势、十三势、三跪 炮、五趟圣拳、六路转、大八枪、十路弹腿等。回民七势风格特点是生动质朴, 攻防性强,主讲搓劲,劲刚道且柔,且以刚为主。动作虚实变化大,身法张合吞 吐,步法进退趋避、架势偏低,主练下盘功夫。拳术套路多走直线,器械多打四 门,节奏清晰,动静分明。

回族武术使用的器械种类繁多,除了其他民族普遍使用的刀、枪、剑、戟、 棍、鞭、锤、钩、铲、斧等一般器械外,还有具有民族特色的器械,比如杆子 鞭、哨子棍、蛾眉刺、索来拐、龙爪钩等。练习回族武术就必须要先从石锁练 起,石锁是由重十多斤的石块构成的,中间按上一根木柄,由于其形状酷似旧式 的大锁,所以人们将其称为“石锁”。石锁可以使用多种方式进行演练,抛、举、 摆、接是最基础的动作,那些武艺高强的大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变换多 种动作。两人练习石锁对接的好处是可以增强体力,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文化大融合、大 发展”的口号,回族与汉族以及其他民族共同为中华传统武术的发展贡献出了一 份力量,相应地回族的代表性拳种也发展成为强身健体、修养身心的大众性武术 运动。

浏览30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