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域武术的内容与特质分析

一、地域的内容武术

从文化产生的角度来说,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往往都会产生一个独立的文 化体系,但是尽管这一文化体系具有本质上的不同,但是在同一文化体系中,由 于各地域内部的差异也会形成各具地域性的文化。比如:燕赵武术文化显得豪 放、江南武术文化显得精致,这都说明了地域文化的形成与传统武术文化的内容 的差异是有直接关系的。中国地大物博,因此在众多地域下产生的武术文化共同 组成了一个风格迥异、光彩夺目的武术文化有机整体。传统武术展示出的门派众 多、拳种多样、招式多变等特点,正是地域内容不同形成的。

地域武术文化最显著的地方体现在不同门派的拳种上,最具典型的例子当属 燕赵地域文化、燕赵武术文化与武当山道教武术文化了,这三种不同的地域文化 下产生的代表性拳种是八极拳、武当拳等。

二、地域文化的特质

(一)燕赵文化与燕赵武术

“燕赵文化”之所以名垂千史,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从诞生以来就存在 “慷慨悲歌、好气任侠”的精神传统,这种精神传统只属于燕赵,其他地区是模 仿不来的。关于燕赵地域的划分,古代一直持这样的说法“燕赵区域的主体是南 至黄河,东临大海,西抵太行山,北以燕山山脉为界的一个四至范围”。这又从 侧面反映了燕赵地域具有慷慨悲歌、好气任侠的精神特点。历史上,燕赵区域的 人们擅长骑射,惯见刀兵,性情耿烈,尚武好勇,具有不同于中原、关陇,又不 同于齐鲁、江南等的特点。张京华在《燕赵文化》中追述了燕赵文化史上三次显 著的“慷慨悲歌”出现标志。书中还分析了燕赵悲歌的产生原因,指出“燕丹的 精诚与荆轲的侠士志向契合在一起,就完成了燕文化由苦寒、局促、卑弱而产生 出的激变,就形成和升华了慷慨悲歌的文化风格”。①燕赵文化的发展史上,历来 充盈着一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阳刚之气。燕昭王为报国仇而矢志进取,历经 28载终于战胜强齐,光复被掠国土并大幅度地开疆拓壤。

燕赵武术文化产生于这样的一种文化氛围中,相应地在无形中继承和发扬 了这种优良传统,尤其是燕赵文化中那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阳刚之气在燕赵 武术文化中又重新得到了演绎。燕赵武术文化之所以绵延千里、亘古不衰,最重 要的原因还在于其依然保留着这种阳刚之气,这种阳刚之气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 的精神,而且始终引领着中华武术不断地向前发展。燕赵武术文化之所以获得如 此高的成就,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紧密相连,聚集在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常年受到 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影响,人们长时间生活在痛苦的边缘,无法自拔,正是这恶劣 的自然环境使以沧州为代表的燕赵武术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影响深远。当时为了对 抗恶劣的自然环境,人们不得不开始选择习武,在长期不断的发展和训练中,逐 渐形成了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燕赵武术文化。在中国近代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

①张京华.中国地域文化丛书一一燕赵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1: 5. 被压迫、被统治、被奴役的苦难,但是人们没有逃避、更没有低头,而是不畏艰 难、勇往直前、获得了自由,彰显了中国坚强不屈,大无畏的民族精神。在那个 年代里,还涌现了一批批英勇而坚强的燕赵武林人士,如丁发祥、霍元甲、韩慕 侠、王子平等。这些人代表燕赵武术文化向那些瞧不起中国的不可一世的“洋人 武术家”发起了挑战,向他们证明了中华民族是神圣的、不容侵犯的。燕赵武术 文化向人们展示了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不畏强敌和英勇爱国的伟大民族精神, 为中国近代史上传统武术发展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二)武当文化与武当武术

不可否认的是,武当文化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在浓厚的道家文化氛 围中产生、发展、成熟的武术文化形态,无形中也相应地带有浓郁的武当道家思 想的内涵。武当武术之所以在当代中华武术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与它具有独特的 道拳械功是紧密相连的。武当武术汲取了武术拳种流派及器械功法的精华,从而 以全新的面貌屹立于中华武术的巅峰。据记载,武当武术发源于元代,开创者是 张三丰,到目前为止武当门派的拳种还深受人们的追捧。武当武术在不断的发展 和演变中,已经形成了不同的派别。

第三节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研究

一、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内涵

中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因此每个民族在发展中都形成 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在此文化下产生的武术文化的内涵也具有很大的差异。尤其 是我国少数民族的武术,其更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再加上武术的内容和形 式都深受民族历史文化、民族习惯、经济生活、自然环境的影响,正是具有这些 鲜明的民族文化,才使少数民族武术呈现出“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共同繁荣 发展的局面。

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像其他中国传统武术一样都会面临被人遗忘和走向消失 边缘的问题。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的地理位置都不一样,但大多数的 民族都居住在我国的边陲地带。由于少数民族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 形式等方面与汉族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再加上少数民族较少受到内地封建思 想的影响,因此在此环境下产生的少数传统武术文化固然不存在具有封闭性的特 点。而相对于生存在这种不受思想限制,原汁原味体育来说,更具有发展的意 义。因此,作为体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一少数民族传统武术也就明显地携带这 种大自然的、原生的特点。

随着现代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深受影响,武 术更不用说了。进入近现代以来,民族传统武术的发展历程是及其坎坷的。18世 纪中期,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紧随而来的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为了反抗帝国主 义的蛮横无理,中国人民英勇无敌,上场杀敌,这一时期下的民族传统武术也进 入了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到了 20世纪50年代,由于传统武术被认为是带有封 建迷信的产物,受到了人们的一致排斥,这一时期下传统武术发展进入萧条期。 紧接着到了 20世纪70年代,人们加强了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研究,当时不 仅研究学者的数量得到了增加,而且各种书籍也得到了空前发展,这为少数民族 武术的发展又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到了 21世纪,由于我国兴起了 “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工程”,这一时期的武术文化代表各门派、拳种开始申请非物质文化遗 产指标。这一举措取了辉煌成就,“少林武术”“永年和焦作的杨氏、陈氏太极 拳”以及“邢台梅花拳”等均榜上有名,尽管收效良好,但是少数民族传统武术 文化却只有两个武术流派。还有518个项目没有申请通过,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占 三分之一。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环境下,我国少数民族武术如果积极响应 国家的号召,必能在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中留下绚丽多彩的印记,从而为传统武术 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

少数民族分布在我国各个地区,由于地域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少数民族也形 成不同的风俗习惯,其中风俗习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劳动实践具有直接关系,因 此即使处于多变的社会中,它们还会保持着强烈的稳定性和传承性。对少数民族 风俗习惯的研究也是对少数民族地区历史发展背景的研究。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文 化作为独特的民族文化现象,已经成为各民族最重要的活动方式。不同的风俗习 惯对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影响也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 日常生产劳动对少数民族武术的影响


少数民族武术产生于日常人们的生活实践活动,由于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边疆 地区,那里的自然条件恶劣,为了适应环境的改变和获得生存,少数民族地区的 人民在长期地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到了武术的精髓,形成了与该 民族生产劳动密切相关的、具有浓郁特点的武术体系。比如生活在山区和原始森 林中的少数民族,他们练习的武术多以弓箭、短刀为器械为主;而生活在西北高 原和内蒙古大草原中的少数民族则常以摔跤、射箭和骑马作为练习的内容。

浏览20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