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怎么才能掌握好放松呢?提出几点供大家尤其初学者参考和琢磨。

1.先练静态放松。取坐式(非盘坐)或站式(膝微屈)由脚而腿、而膝、而腰、而脑背,然后肩、肘、手逐一放松,习惯了可整体一次放松。在放松中坐或站,可想象身体如泡在水中(只不到颈部,否则易昏沉),体会水的浮力和冲荡力。还可想百会穴有一条绳子,吊起整个身体,身体向下松沉,但力量不要大,体会虚领顶劲,整个身体放松,松了以后要随时检查各个部位,有没有僵的状态,随时调整,每次半小时左右。

2.“水中练拳”,就是在练拳时,想象身体处在水中(空气中亦可),前后左右皆有水的鼓荡,举手投脚都感有水的阻力,前进后退既有水的重力阻挡,也有水流的轻微的推涌,使身体各部都处在不松不紧的状态。

3.意念推动法。假想意念是一种力量,练拳时每一个动作由起点至终点,都是意念推动下进行的,意念一停,动作马上也停止了。太极拳运动是整体运动,要求一动无有不动,身躯四肢是随着意念去推动梢节(手或脚),梢节一动,根节中节(臂腿、肩胯)也随之而动,最后意念贯注在指和趾端。这种高度集中的训练,对健身和内劲增长都有很好的效果°意念贯注手指和脚趾是很重要的,因为手和趾是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络的起止点。指和趾的意念活动,容易调动内气的运转。

4.以气运身法。意念推动身法是为了产生气,是气之产生之法。所以这一方法只在练拳有了一定基础,气感明显,才能使用。具体方法是:每一动作,丹田之气腰部起分成两部分,一部由腰过脊背传于两臂达于掌指,另一部分由腰而胯而膝达于足趾,再由足反弹回击,顺腰脊肩背传于掌指。两股
气同时传到掌指。这和形意拳中的“肩催肘、肘催手、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的方法是一致的。熟练后就可以达到意到气到、气到力到,这就是力由脊发的过程。《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但内气不足就运不起身来,也就顺随不了。内气充足了,动作起来就可以便利从心了。

放松,既看不见摸不着,也不大容易说清,不可能只用语言文字说明,别人按你说的不可能就能掌握好放松。所以既要有名师的指点,也要靠个人的悟性,不断去练,去探索,才能慢慢地掌握,愿共勉之。

太极拳起势、懒扎衣拳势作用

一、“起势”作用

正着

1.膝撞法:假定对方右足在前,以右拳击我胸(顺步拳),我稍屈膝蹲身,腰微左转,双手自下而上,右手粘黏对方小臂,左手粘黏对方上膊肘节处,随即右脚尖外摆,腰身右转,双手向右后划弧,同时,我起右膝撞击对方右大腿外侧,使受创痛而向后荡开,打开其下部门户,便于对其后足(实足)使用套、蹬、跪、踩以及膝顶等跌打之法。撞击之劲要猛脆,才能打开其下部门户。

起势即体现了太极拳法手脚并用,柔化刚发,后发先至的拳法原则。

歌曰:短打拳法身步灵,撞开门户不留情;下部管足施跌法,寸寸弹腿变化迅。

2.套跌法:膝撞打开对方下部门户后,我乘势左足前伸,套住对方后足跟,脚尖内横,随即弓腿以膝顶撞对方膝节,同时我左手前送,发劲刚脆快,以掷跌对方。

歌曰:上下周全古拳法,踢打摔跌兼擒拿;撞开门户好进腿,双管跌人如蝶飞。

变着

3.勾跌法:膝撞打开对方下部门户后,我乘势左足前伸插向对方后足(实足)跟侧,足尖外摆,勾住其后脚跟,我左腿前弓以膝顶撞对方膝节,同时,我右手前送,发劲刚脆快,以掷跌对方。

4.蹬膝法:膝撞打开下部门户后,我起左足横蹬对方后足(实足)的膝关节,对方立即跌倒,甚至折断膝关节。

歌日:轻引重撞打开门,横蹬后膝不留情;足尖一摆成勾脚,跪膝送手显奇功。

5.见手即踢:对方以拳击我上中部,我两手沉肘,一前一后侧身护胸,手搠旋而上截击对方肘关节(即剪手),如刀砍斧削,使其负痛,同时,起前腿踢其臊骨或踝关节,目视其耳,一踢即中其滕,因对方出手亦必三尖(手尖、鼻尖、足尖)相对,我不下视其前足,视其耳之垂直线而踢,彼不妨我使腿,故意踢中,踢中其朦骨后,我足即踏其足面,我手向前发劲。我起腿,彼如后退,我进步、黏随、贴近其身,而跌打之,腿长手短,腿力大,对方打击敏捷者,宜用见手即踢之法。

见手即踢法:手法分上、中、下、左、右,须逐一试验,练习纯熟,不一一列举。

歌曰:迎上攻下君莫忘,看耳踢朦人难防;敌弱引退须粘连,跟身到肋是良方。

6.管臂套足跌法:对方以右顺步拳击我,我进左足套其前足,双手引开来力,控制其臂于胸前,我边引进,边右手内收,左手外旋拥出,彼受逼前倾,必有反力挣扎,我利用其反力,腰左转,左手急向左后捋。彼前足被我套住,容易向我身左后方跌倒。

歌曰:双管秘法妙无穷,锁臂套足蛇缠凶;引进落空借他力,腰腿转换摔跌重。

7.手合胸开法:我双手轻管对方单臂,引进胸前,对方乘势用肘挤击我胸。我两肘沉下,两手突然用抖劲向内收,使其单臂挺直面向我身,同时,我胸部突然挺向外,猛抖其肘关节,对方肘关节必受创痛,这叫做“手合胸开”,也叫做“外合内开”。

歌日:敢于引进任人挤,手合胸开法更奇;敌肘受制须猛折,柔过劲兮刚落直。

8.采捋螺旋衬跌法:彼以右顺步拳打来,我双手黏接引向胸前,突然向右转腰变脸,目往右后下方瞧,同时,右手采拿其腕节。左手螺旋外旋,尺骨处黏其下膊近肘关节处,猛向右后下方发劲,同时,我左足前探,衬在对方前足里侧,足跟向后一拧,则对方更易向前下方跌出。

歌曰:右采左旋猛发劲,拿住敌腕莫放松;转腰变脸突向右,衬足摔跌不留情。

9.套足挤跌法:我双手向右后引其单臂,我足踏其前足面,如其抽回脱逃,我乘势黏随;(变着)进左足套住其右前足,我裆劲下沉,身前进,左手往前搠,以整体劲掷跌之。

变着

后手紧随向前上撩起(撩阴、冲击下颌),右膝上顶(顶膝、撞腹)。随势下落,击胸、踏足。乃撩阴、冲颌、顶膝、撞腰、击胸、踏足之连续进攻,手足并用之法。

歌曰:引退捋化好进身,前手搠出后手跟;撩阴撞腹又踏足,迅猛刚劲好赢人。

我双手向右后引领彼右拳,彼如抽手我乘势以左手向左下黏捋其右小臂,同时,我右拳向上冲击其下须,并起右膝撞其裆部或小腹,随而沉肘以右掌下击其胸,右脚踏其足面。

二、“懒扎衣”作用

“懒扎衣”势最早见于明代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戚氏《拳经》以“懒扎衣”“单鞭”为三十二势的第一式与第二式,各式传统太极拳套路也都以此两式为第一式和第二式,太极拳的编造以戚氏《拳经三十二势》为基础,此为举证之一。戚氏《拳经》“懒扎衣”势歌诀说:“懒扎衣出门架子,变下势霎步单鞭。”杨氏太极拳势名把“懒扎衣”音转为“揽雀尾”,吴氏太极拳势名因之,今复其原名。

戚氏《拳经》起势“懒扎衣”图,左手撩衣塞于背后腰带中,右手横举向右后,目视左前方。圆领而腰带的长眼,自殷代一直沿用到明代。明代人长眼束腰,演拳时须将长眼撩起塞于背后腰带中,以便动步踢腿。势名“懒扎衣”者,即表示临敌时,随意撩衣应战,乃艺高人胆大,临敌不慌不忙之意。戚氏“懒扎衣”势歌诀接着说:“临敌若无胆向前,空自眼明手便而拳谚有:“一胆、二力、三把势(指拳法)都指出临敌以胆壮为先。

此势为攻防兼备,手足并用,以静待动之拳势。如果前足尖或前足掌虚点地,即为通常的拳斗姿势。此势开头站势为侧身,缩小被攻击面积,左手(后手)在上,护头胸,右手(前手)在下,护腹、护裆,两手一上一下,俱管住中线。右腿虚悬,护膝护裆,以腿破腿,即是当对方起腿踢我裆部,我提膝护裆,并乘势还踢;若对方踢低腿,我提膝护裆,足尖或向左内勾,或向右外撇,以足掌外侧或内侧迎击对方足面,使其疼痛,我乘机还踢。

 

 

浏览26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