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赵堡太极拳的分代及名称问题上,各支派或各 时期的提法小有差别。最初有些介绍赵堡太极拳的文 献,将张三丰作为赵堡太极拳的祖师,以王宗岳为宗 师,蒋发为第三代传人,邢喜怀为第四代传人,依次 类推。此说法已引起太极界异议,因为张三丰至王宗 岳之间的历史尚不可考,王宗岳又非赵堡之人,故而 赵堡太极拳总会及多数传人,以蒋发为赵堡太极拳之 始祖,依次类推。其次,对和庆喜的地位,和氏后裔按其家族关系 认为他是赵堡太极拳第十代传人,甚至称和兆元为 “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敬芝为“和式太极拳”第二 代传人,和庆喜为第三代传人。赵堡总会及郑锡爵和 郑悟清先师的传人则认为和兆元为赵堡太极拳第八代 传人,和庆喜为赵堡太极拳第九代传人,因为和庆喜 虽为和兆元之孙,但他是和兆元长子和涧芝的长子, 和兆元与和敬芝为叔侄关系,年龄仅比和敬芝小6岁, 其拳艺直接从学于祖父和兆元,在赵堡太极拳的分代 上,不能以和氏家族之辈分为依据。这里对“和式太极拳”的提法,必须加以说明, 因为此说法首先出现于西安。1953年5月,在西安青 年路杨虎城公馆举办的西北五省武术观摩赛上,郑锡 爵先师表演了赵堡大架太极拳,由于赵堡太极拳当时 还未被多数人认识,有人误认为是陈氏太极拳,郑锡 爵先师学拳时,当地普遍只有“赵堡街架”的说法, 为了把赵堡街架与陈氏太极拳区别开来,因自己从学 于和家,就说他表演的是“和式太极拳”,徒弟们以后 也这么说。郑锡爵先师1961年去世后,其弟子公推大 师兄郭士奎为代表,找到郑悟清先师,也对和式太极 拳的说法统一了口径。后来解释为陈清平称赞和兆元 的拳打得好,说“你这拳可以称为和式太极拳了”,和 氏传人遂以此相称(但“赵堡街架”之说一直沿用), 此说法在和氏以外的赵堡传人中未被公认。刘瑞老师1995年于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第一版《武当赵堡和式太极拳》一书,就由赵增福 老师提出了质疑,碑文上称郑悟清先师为赵堡太极 拳第十代传人,并没有说他是赵堡和式第十代传人。1997年刘瑞老师再版的书名和书中就没有出现过 “和式”二字了。候尔良先生著的《和式太极拳》一 书中,称和式太极拳在中原地带留传400余年,和兆 元学拳于陈清平,时间才不过百余年,从时间上看 出现了较大差异。现在看来,“和式太极拳”只是在一个特定时期、 在较小的范围内对赵堡太极拳的习惯叫法,在20世纪 50年代之前的文献中也无此说法。除了得传于赵堡太 极拳的武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之外,其他赵堡传人 的拳架基本相同,只有细节区别而已。作为赵堡传人, 郑师门徒没有把和兆元作为赵堡太极拳祖师,也未称 他为“和式太极拳”的创始人,和氏一系并没有被赵 堡传人及社会公认为一个新的独立门派。河南温县赵堡镇,是赵堡太极拳的发源地和传授 中心。1980年在镇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成立了武当赵 堡太极拳总会。总会经常与各地赵堡太极拳组织和个 人交流信息,这对赵堡太极拳的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 要的作用。赵堡太极拳其后渐渐略有分支,和兆元传和敬芝、 和庆喜,和庆喜传和学信、郑锡爵、郑悟清等,张敬 芝传侯春秀等。郑锡爵、郑悟清、侯春秀在西安传拳 数十年,各有众多门徒,郑锡爵所传为赵堡太极拳大 架,侯春秀所传为赵堡太极拳中架,郑悟清所传为赵 堡太极拳小架,二郑一侯的传人在西安形成赵堡太极 拳的三支重要力量,使西安成为赵堡太极拳的第二基 地。1984年,西安郑锡爵、郑悟清、侯春秀门下弟 子,共同组成西安赵堡太极拳研究会。十三、郑锡爵及其传人郑锡爵,字伯英,1906年农历七月五日生,卒于 1961年,河南省温县赵堡镇人。师承和庆喜,为武当 赵堡太极拳第十代宗师。他学艺纯真,武功高超, 1931年在开封举办的华北五省擂台赛中一举夺魁。后 因战乱,迁居西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曾任赵寿 山部队武术教官。1951年任西安市体委武术教练,门 徒众多,为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郑锡爵从小跟随父亲务农,生活十分清贫。艰苦 的生活条件锻炼了他的身体素质并磨炼了他坚强的意 志。因他与太极拳世家和兆元是邻居,两家关系很好, 在和家的影响下,郑锡爵青年时代就特别喜欢习武强 身。1928年,他和赵堡镇陈桂林、柴玉柱等人自愿相 约,拜在赵堡太极拳嫡派传人和庆喜门下学艺。拜师 之后,郑锡爵就立下攀登高峰之大志,尊师如父,刻 苦钻研,每日练拳百余遍,坚持不懈。他仔细领会拳 意,研究技法,对宗师所授必细心揣摩,融会贯通, 反复实践,以求熟练掌握,且能有所发挥。因此,他 很快成为和氏门下的佼佼者,拳艺超群,深得和庆喜 宗师器重,并很快在当地被称为太极神手。1931年,河南省温县举办擂台选拔赛,为开封市 举办的华北五省武术比赛选拔选手。经各地预选,最 后选出郑锡爵、郝玉柱等三位选手为温县代表参加开 封比赛。开封擂台赛有三百余名武林高手参加,分 红、蓝两队,抽签排号,逐级淘汰。郑锡爵夺关斩 将,力战群雄,最后与河南省黄县的刘存温选手进行 冠军决赛。当时观看者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两位选 手上台,刘存温英武健壮,人高马大,咄咄逼人。郑 锡爵身材魁伟,神采奕奕,一副豪杰气派。报完名 号,比赛开始,双方都戒备严密,互相试探。周旋片 刻,便各显其能。郑锡爵以野马分鬃之势上前,刘存 温就以实避虚,双方紧锣密鼓,各不相让。第一回 合,未分胜负。第二回合,刘存温以饿虎扑食之势猛 扑过来,企图速胜,众人皆惊。说时迟那时快,郑锡 爵以静待动,巧用高探马化开敌势而突然发力,将刘 存温打出一丈开外,跌倒台下。全场观者一片喝彩, 掌声如雷,经久不息。裁判员刘丕显称赞说:“精 彩,实在精彩!”郑锡爵遂以华北五省冠军之名荣获 大银做一个、小银碳一个、宝剑两把、锦旗两面。郑 锡爵回家后,立即将全部奖品送到和庆喜恩师面前,并说:“我的一切武功技巧,都是恩师传授,应该归 功于恩师。”郑锡爵从此威名大震,两面锦旗至今尚 在赵堡镇赵堡太极拳总会保存。1961年自然灾害时 期,郑锡爵家境艰难,又身染疾病,不幸过早辞世, 然而他在太极拳事业上的威名和贡献,将永记史册。郑锡爵先师在各地的传人很多,据不完全统计, 主要有马殿章、郭士奎、李应聘、任少先、任志义、 任长安、范诗书、王德华、段国社、赵宏喜、张鸿道、 周敬波、柴学文、郑帮本、王天水、王培华、李应中、 张有仁、李福安、于太超、郑宏烈、赵增福、毕运斋 等。其中郑宏烈为郑锡爵先师次子,现任郑锡爵武馆 馆长,范诗书为郑锡爵先师的内表弟,张鸿道为内 侄,郭士奎为郑先师去世后众弟子推举的西安地区掌 门人,已于1993年去世。以上传人,又各有其弟子, 兹不赘述。十四、我和父亲我的父亲赵增福,系赵堡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 一生拳不离手,棍不离身,嗜武如命。我出生时父亲 20多岁,年富力强,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我有幸从 小就看着父亲黎明即起,舞拳弄棍,耳濡目染,受益 匪浅。我小时候调皮好动,喜欢舞刀弄枪。七八岁时开 始跟随父亲学习太极拳。记得那时,每天早上起来, 父亲不让我上厕所,随他一路小跑到小树林,活动一 下就开始练拳,每个动作父亲只教三次,然后我自己 开始练习,记熟了,再往下教新的动作。几个动作过 后,父亲就带我练习,他在前面领,我在后面跟,这 时,我就会趁父亲不注意,悄悄地溜去厕所方便一下。 其实,我的每次小动作,父亲都是知道的。有次,等 我回来,他对我说,小便要通过打拳从汗液中排出, 这样对身体才是最好的。我摸摸头,摸摸胳膊,纳闷 地说:“可我没有汗流出来呀!”父亲大笑说,这是因 为你的功夫还没到呢。我留心观察了一下,果然,从 夜里到凌晨,再一直到练习拳术的前后几个小时里, 父亲也没去厕所。父亲爱武,由此延伸到爱一切与武有关的事物。 有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是在我16岁的时 候,全国上下掀起了一阵电影《少林寺》的热风。广 播上不断宣传,人们口口相传,看过的人眉飞色舞, 交口称赞,没看过的我,心痒难熬。父亲也时不时地 唠叨一声,很是向往。机会来得很是突然,有天刚下了晚自习,一位同 学说,他们大院要放电影《少林寺》,问我去不去看, 我立刻就蹦了起来,把要按时回家之类的事都忘了, 跟着同学就去了。看完归来的路上,我们兴奋地比划 着电影里的招式,突然一声大喝吓得我一哆嗦。我一 抬眼看见父亲怒气冲冲地瞪着我,那大巴掌眼看对着 我就来了,我连忙大喊:“我去看《少林寺》了!”父 亲愣了一下,收住手,抱怨道:“那你干嘛不叫我一 起去?快给我讲讲!”这句话惹得大家都笑了。父亲之 爱武嗜武,可见一斑。
浏览26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