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豪和顾留馨两位先生,都是卓有成就的武术理 论家。然而在太极拳源流问题上,他们否定张三丰创 太极拳,断定太极拳由陈家沟陈王庭发明。对此有 必要加以认真澄清。唐豪(1897—1959),字范生,号棣华,江苏吴县 人。到上海谋生后,从山东德州人刘震南学了一点六 合拳。1927年后去日本学政法,兼学了点柔道、剑道 和劈刺,都谈不上水平。归国后应张之江之邀,出任 中央国术馆编审处长。1941年在上海当律师,后离开 上海。1949年后回上海,出任华东政法委员会委员。 1955年调到国家体委任顾问。1959年病逝于北京寓 所。太极拳,他根本没有学习过,就是这样一个人竟 大侃起太极拳的源流来。1930年唐豪首先抛出“少林武当考”,否定张三 丰及武当内家拳,攻击为“其说谎言”。这不是他的最 终目的,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一口咬定“太极拳是陈王 庭创造的”,并于1932年发表了《太极拳源流考》,首 次公开提出“太极拳是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九世陈王 庭创造的",把这一功劳送给当时世人不知的小山沟河 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从而使他获得“中国武术史学科 奠基人”的“地位”,如《中国武术大辞典》“评价” 的那样。唐豪卒于1959年,当时他的影响并没有多 大。大肆宣扬唐豪“陈王庭创造太极拳说”,并编辑 《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的是顾留馨。中国武术协会副秘书长李天骥先生说:“编写 《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的太极拳条时,国家体委 让我和顾留馨共同负责编写,我不同意他把陈王庭创 编太极拳的内容写进去,于是退出编写。《中国大百 科全书•体育卷》的太极拳条,是顾留馨一手炮制的”。顾留馨,上海市人,生于1908年。1925年在上海 南洋高级商业学校毕业后,考入上海文治大学文科读 书。1926年从刘震南学习六合拳。1927年顾留馨得 了肺病,先在陈微明创办的致柔拳社,后在武汇川办 的汇川太极拳社学练杨式太极拳。时间都不长,前后 不足一年。陈微明、武汇川都是杨澄甫的弟子。1950 年后,顾留馨任上海市武术协会主席、中国武术协会 委员。顾留馨自称“杨澄甫之徒”,从20世纪50年代开 始,一直最卖力地歪曲、攻击、诬蔑杨禄禅,以宣扬 “陈王庭创造太极拳”为能事。杨澄甫会有这样的“弟 子”吗!顾留馨又自称是陈家沟陈氏17世陈发科的嫡传弟 子。事实上,他仅在20世纪50年代初与唐豪一道到 北京拜访过陈发科一次。由于顾留馨不遗余力地为 “陈王庭创造太极拳说“卖力,陈家沟陈氏后人把顾列 入“陈氏太极拳传承谱系”之中,而顾留馨也期望博 得“太极拳史学家”之“桂冠”。所谓陈王庭创太极拳的说法,其论据不过《陈氏 家谱》中称陈王庭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这 里讲的是拳手刀枪,只字未提太极,而且是陈氏拳手 刀枪,不是天下的拳手刀枪。唐豪却以此得出“天下 太极出陈沟”的结论。作为对陈氏太极拳史的考证, 失之勉强。若以此作为对张三丰创拳说的否定,对中 国太极拳起源的考证,就更显轻率而又滑稽可笑了。所谓陈王庭遗诗,载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者 云:“……蒙恩赐,罔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 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 与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 不乞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 不是神仙,谁是神仙?”载陈子明《陈氏世传太极拳术》者云:“……蒙 恩赐,枉徒然,……成也无关,败也无关,谁是神仙, 我是神仙。”两相比较,后者改“罔”作“枉”,改“与、废” 为“成、败”,改“不是神仙,谁是神仙”为“谁是神 仙,我是神仙”,而且不录“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 常,不乞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 关”等句。唐豪评论说:“语近赘累,当非原作,疑 著此书之陈品三所加也”。其实陈王庭无诗文遗留,这 几句打油歌儿本来就是陈鑫的托笔,而陈子明却嫌其 累赘,故作删改。至于闷来时能否造拳?造的是什么 拳?有造拳之才能否?有造太极拳之史料记载否?现 征引吴图南先生的演讲资料如下:“‘闷来时造拳’造 的不一定是太极拳。”有人拿陈沟祖先陈王庭的半首遗词,指证太极拳 的创始人就是河南温县陈沟陈王庭。这首词里说: “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 造拳……老年人除了强力拳术可能练坏身体外,练 太极拳怎么愈练愈咳嗽痰喘呢?这就很不对题。后面 所说,“造拳” 一词根据逻辑学来说,并不一定是造 太极拳。就好像说马是四条腿的兽,因为正常的马是 四条腿,如果反过来说四条腿的兽就是马,就不一定 ,因为驴也是四条腿,老虎也是四条腿。那么,他 说的“闷来时造拳”,你怎么能说他造的就是太极拳 呢?这是不合逻辑的。陈鑫去世后,1931年初唐豪到陈沟调查拳史,村 人仍实事求是直言蒋发是陈王庭之师。可是到现在, 所谓的陈式太极拳还自称为创始人,还自以为太极拳 是那样练的。唐豪还认为陈王庭受戚继光的《拳经》32势影响 很大。戚氏拳经中的29势,都被纳入陈氏套路。因为 人们把戚继光的32势不叫做太极拳,故唐豪把戚、陈 紧密联系起来,以断定陈氏之发明。吴图南认为,陈 氏炮捶根本不是太极拳,而纳入戚氏拳经的陈氏太极 拳,也与蒋发传给陈家数代、陈长兴传杨禄禅的太极 拳不是一回事。目前流行的陈氏太极拳,顿足发劲, 与各派太极风格殊异,有目共睹。顾留馨说,杨禄禅 就授拳时,为“适应健身需要”,将陈氏太极“改革简 化”,去其串蹦跳跃顿足动作,遂成柔和缓慢的杨氏太 极。殊不知杨禄禅从陈家沟回永年后,人们即称其拳 为“软拳”、“绵拳”。赴就初演,人皆疑其能否打人。 何由进行重大的“改革”?太极拳根本特点、特征就是 由松人柔、运柔成刚。顾留馨却说:“各式新创的太 极拳,其锻炼原则均主张由松入柔、运柔成刚。”那 么,未主张由松入柔的陈式老架,又何以称做太极拳 呢?杨禄禅初回永年的传人中,又有谁练的陈式老架 呢?这和陈氏的东西是风马牛不相及。捏造证词,其 矛盾百出,不攻自破。为了维护陈王庭创拳说之无隙,唐顾二人硬说王 宗岳的太极拳是从陈家沟学来的。然而,山西的王宗 岳与河南的陈家沟有何关系,唐先生并无考证。顾留 馨也承认:“温县陈家沟当时确无王宗岳《太极拳论》 的传播。”王宗岳作为太极拳理论的奠基人,也比陈王 庭创拳早百年,怎么能说陈王庭是最早的太极拳创始 人呢?这正说明了太极拳的发源地不是陈家沟。杜育万(元化)于1931年考取河南省国术馆,执 教于国术人员训练班,参与河南省国术馆1932年对陈 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书稿的增补出版工作,1933年 《陈氏太极拳图说》出版,其中收录《杜育万述蒋发受 山西师傅歌诀》的内容如下: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举 步轻灵内敛,举步周身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 神宜内敛。杜育万增补之举,无疑是得到河南省国术馆同仁 和陈鑫之后人陈椿元的赞许的,这就有力地证明太极 拳非陈王庭创编。1989年4月,第二届中日太极拳学术交流比赛大 会在上海召开,参加会议的特约代表有太极拳老前辈 傅钟文、李天骥、马岳梁、吴英华等,大会请顾留馨 给日本太极拳爱好者演讲太极拳发展史。为了不使他 在日本人面前胡说八道,李天骥先生向大会组织者提 出声明:“如果顾留馨对日本人讲陈王庭创造太极拳, 我就上台驳斥他!”结果,顾留馨在演讲中未提“太极拳是陈家沟陈王庭创造的。”历史是这样的严峻:当唐豪捏造太极拳之祖为陈 王庭的谎言当口,偏偏碰上了杜育万先生的凌厉发劲; 当唐豪的谣言学舌重复企图变成真理的时候,偏偏碰 上了太极老人吴图南先生的凌空抛掷。杜育万先生 《太极拳正宗》一书编辑成册虽然遭遇“将册作废”而 最终废止不了;吴图南先生于唐豪访问陈家沟的历史 事实谁想抹杀也抹杀不了;图谋“太极拳之祖断为陈 王庭”的谣言变成真理也真不了;而回避蒋发传太极 拳于陈家沟的历史事实又岂避得了!由于顾留馨先生 错误地把太极拳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搞乱了半个世纪, 给陈沟人造成了很多误解,因此作为考证文章,一定 要保持它的真实性,不能道听途说,人云我云,不实 传言作为考证依据是站不住脚的。
浏览37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