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以后的太极拳史,难于得到连续系统的记 载。而近代太极拳的传播,却是由王宗岳至蒋发而连 续继承下来的。关于蒋发的学拳经过,在赵堡镇有这 样的传说:有一天,蒋发身穿紫布衣服与几个青年在赵堡练 拳习武,不少村人也在观看。人群中有位过路投宿的 老者,自语道:“这个穿紫布衫的青年可教,将来定 有出息。”此话正巧被旁边一个后生听到,便告知蒋 发,蒋发认定此人必为武术高手,便急切到旅店询问 求见,自愿拜在他门下学拳。这位老者便是精通易理和太极拳法的王宗岳,山 西太谷县小王庄人,因去郑州办事,路经此地。王宗 岳一再推脱,无奈蒋发跪地不起,苦苦恳求,王见其 忠厚诚实,便约其一年之后某日在黄河岸边等候。蒋 发算准日期,天未明即去等候。正午,王宗岳至,见 蒋发如此虔诚恭敬,便带他到山西授艺。蒋发在山西 学艺七载,侍师如父,苦累无辍,故而长进很快。据 传,因王宗岳年老,拳架多由其女代授,再由老先生 指点改正,后人戏称其拳为“大姑娘架”。蒋发归家 时,王老夫子嘱曰:“汝归家,此术不可妄传。并非不传,不得其人不传。果得其人,必尽情以教之。倘 得人不传,如同绝嗣,能广其传更好。”王宗岳为太极拳上承下续薪传人物。王宗岳的师 承关系,已不可考。但他对于近代太极拳的巨大贡献, 是不可磨灭的。由王宗岳而蒋发及至现代各派太极, 身为先驱,其功一也。特别是王宗岳著《太极拳论》, 极尽太极拳理论与实践之真谛,被各大太极流派尊为 经典之首。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实际是对张三丰的太极拳 经的解释文字。由于流传的疏漏,使张三丰的拳经与 王宗岳的拳论脱节,以致造成很多误解和混乱。总之, 由王宗岳以来的近代太极拳史,是连续的、明确的。 王宗岳不但是近代太极拳运动的伟大先驱,他的理论 著述,也一直作为太极拳运动的灵魂,指导着太极拳 事业的健康发展。六、《太极秘术》残本的留史为考证
赵堡太极拳关键人物蒋发的历史年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按赵堡太极拳历来认定的传统说法,蒋发先生生 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1930年杜元化先生出版的 《太极拳正宗》中也认定了这一点。但近几十年来,赵堡太极拳门派之外的一些人, 不知就里,凭借某些以讹传讹的资料进行考证,造成 蒋发生平年代的矛盾与混乱。一种从对《阴符枪谱》 作者“山右王先生”的“考证”,认为“山右王先生” 即是太极拳家王宗岳,其活动年代在清乾隆五十六至 六十年(1791—1795年)。由此推论,王宗岳的弟子蒋 发只能在乾隆之后的嘉庆年代了。另一种是以尚缺乏 确切根据的“陈长兴序”为证据,言陈长兴学艺于蒋 发,以陈长兴“作序”的年代“嘉庆元年菊月”(即 公元1796年阴历九月)为依据,指蒋发生平年代在公 元1796年前的几十年。这两种说法不但将王宗岳与蒋 发搞成了几乎是同龄人,使师徒关系发生了年龄上的 矛盾,也与赵堡镇的传统说法大相径庭。在《太极秘术》原序里,就有赵堡太极传统说法 的有力佐证。原序的作者王柏青在开篇第一句说的就 是“余从师于温州张楚臣”。其中又言到,“余秘而习 之已历四十余载”;落款是“雍正六年冬月,愚叟王柏 青留示”。雍正六年即公元1728年,“愚叟”之自称, 表明作序的王柏青当时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他的生 年则应在公元1653年左右,即清顺治十年左右,正是 清朝初期。王柏青为赵堡太极第四代传人。以他的生 年往前推三代,推至蒋发的生年——明朝万历二年, 即公元1574年,其间有80年左右,三代间隔平均时 间是20多年。这非常吻合于蒋发生于明朝万历二年这 个时段事实。这一史料证明了赵堡太极拳传人对于蒋 发生平年代历来的说法,毫无疑义是正确无误的。七、《太极秘术》残本的留史弥补了赵堡太极拳自王宗岳之后几代传人没有论著留世的缺憾我们知道,赵堡太极拳自蒋发为第一代算起,至 今大致已传下十二、三代。现以第八代往上追溯,和 兆元、张汶(八代)一陈清平、张应昌(七代)一张 彦(六代)一张宗禹(五代)一陈敬柏、王柏青(四 代)一张楚臣(三代)一邢喜怀(二代)一蒋发 (一代)。这八代传人,今只有第八代传人和兆元少有 论著留世,上边七代传此前均未见到有论著留世。近 年出版的赵堡太极各种书籍还包括20世纪30年代杜 元化出版的《太极拳正宗》,都只有蒋发之前张三丰、 王宗岳遗留下来的拳经论著。这难道是“言祖不言师”的原因所在吗?显然不 是。因为第八代上和兆元就有论著,还有陈清平传第 八代武禹襄后形成武式太极拳,武禹襄、李亦都有论 著留世。太极拳发展的必然情况是,在传承关系上应 该“言祖不言师”,而在理论技术上则应该有历代传人 的独到领悟和发展创新。所以说,以前见不到前几代 传人的论著留世,现在看来不是没有,而是历代传人 们保守秘诀不愿外露。年长月久,由于各种复杂原因 导致史料散失,不能流世。今《太极秘术》能得以保 存下来,其中也涉及这些原因。可喜的是,《太极秘 术》残本,保存下来了第二代传人邢喜怀的《太极拳 道》、《太极拳说》二篇,第三代传人张楚臣的《太极 拳秘传》一篇,第四代传人王柏青的《太极丹功义 诠》、《太极丹功要术》二篇。这些太极拳经的新发 现,使赵堡太极的理论体系与传承关系得到了进一步 的充实和完善。八、最古朴最典雅最传统的赵堡太极拳赵堡太极拳是流传最久的传统太极拳流派之一, 其内容丰富,古朴典雅,变化多端,注重实用,具有 独特风格。然而由于早期多以身传口授为主,加之门 派观念和某些权威的主观武断,致使赵堡太极拳的源 流及发展长期受到极大的歪曲。吴图南先生说:“现 在中国国内练太极拳的很盛行,世界各国的朋友们也 有人练太极拳。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如果不正本清源, 将会以讹传讹,引致误解和造成错误。所谓正本清源, 就是既不冤枉古人,又不欺骗今人,也不欺骗后世, 实事求是地把它叙述下来,用客观的态度写出这段历 史,这才是史学家应有的态度”。赵堡太极拳的发源地河南温县赵堡镇,是古代怀 庆府一大名镇。传说在战国时期,赵国曾屯兵于此地 的金银冢,故名赵堡。赵堡位于中原腹地,临黄河北 岸,东达京津,西通秦蜀,自古以来交通便利,商业 兴隆,是典型的北方集镇。由于战争的影响,赵堡人 自古就有习拳练武的浓厚风气。赵堡太极拳,是由蒋发于明万历年间传到赵堡镇 的。蒋发世居温县以东距赵堡镇数里的小留村,自幼 喜爱武术,也常在赵堡镇与拳友共同切磋技艺。因为 此拳长期在赵堡流传,故而被当地称为“赵堡街架”。蒋发学艺归家之后,赵堡镇有邢喜怀者,素慕蒋 发拳术绝伦,每逢集镇相遇,必格外设法优待。如此 二年之久,蒋发现其待己忠厚,待人诚敬异常,察知 其意,始以此术全盘授之。此后邢喜怀传其盟弟张楚 臣,张楚臣传本镇陈敬柏,陈敬柏广收门徒八百余人, 能全面继承其艺者为张宗禹。张宗禹传其孙张彦,张 彦传其子张应昌及本镇陈清平,张应昌与陈清平又各 传其徒,代代传衍至今。赵堡太极拳名声越来越大,至今赵堡习太极拳之 风仍十分兴盛,不仅各家各户都练太极拳,赵堡学校 还将赵堡太极拳列为体育课、课间操的内容,还可随 意组织几百名学生、村民集体表演,其气势之宏大, 参与者之众多是相当可观的,赵堡习太极拳之遗风 尚存。作为一个流派,赵堡太极拳拳架种类就有几十种 之多,可根据不同年龄、身体素质、拳艺基础选择练 习。,如,小架:拳架动作与中架略有区别,其步子和 动作幅度较小,紧凑精细,变化灵活,舒筋活络,易 学易练,架子较高,适合于老年人练习。中架:就是 拳架的步法、高度和动作幅度皆属中等,适合中年人 练习。大架:顾名思义,就是拳架步子和动作幅度较 大,架势较低,动作与中架稍有差别,此架适合青壮 年人练习。代理架:这是一种综合大、中、小架及其 他拳架的特点和优点,适应性更广的赵堡太极拳拳 架。其他拳架有如腾挪架、领落架、功夫架、内功慢 架、走架、车轮架、呼雷架、跳架等。
浏览29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