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叫八字掌或麟角掌。其掌型是食指微屈而前伸,拇指的第一关节屈曲前伸,其 余三指均须自然蜷曲成钩状,近似人们 通常用来表示“八”的手势。羊角掌在技击的运用上,主要是取 其“食指为枪”的用意,它既有捅、戳 的作用,也有在防守中的领、化、推、 托、卡的作用。另外,还有刁拿、勾挂等作用。 羊角掌的劲力,主要应集中在食指与拇指之间的虎口上。 当回手使用勾、挂、领、履时,其劲力应由虎口转移至中指、 无名指和小指一侧。羊角掌的角度与鹰爪掌的角度基本上相同,食指、手背 的平面与前臂的上平面基本保 持平行。剑诀掌。其掌型为: 食指与中指并列平行前伸,无 名指和小指自然屈曲勾回,拇 指的第一关节也宜屈而前伸, 使虎口呈圆形(十八九 图十八剑诀掌的用途,主要在于点、戳。剑诀掌的劲节,主要是在中指和食指上面,而且是以中 指为主。然而要增大中指和食指的劲力,则必须使拇指的根 节向外撑劲,才能助以二指的劲力增加。从拇指上的气血来 讲,它运用的主要是手太阴肺经和经筋;从食指上来讲,它 的气血主要运用的是手阳明大肠经和经筋;从中指上的气血 来讲,主要是运用的手厥阴心包经和经筋。其角度与羊角掌相同。单合掌,也叫柳叶掌。它的掌型要求是i四指并珑 而向前展伸,拇指第一关节宜微屈而前伸,但不可贴死在掌 心中。
单合学在技击运用上也是 酸、较为广泛的,其主要用法有劈、 斫、挫,戳、推、按、扫、盖单合掌的劲节,主要是运用的手少阴心经(包括经筋)和 十九手太阳小肠经和经筋,因此它的劲力应主要集中在手掌的外 沿中节部位,即小指一侧为阳、为实,大指一侧为阴、为 虚。指手指在四梢(即筋、血、骨、肉)之中谓之筋梢。筋在五脏 之中又归肝脏所统,故谓之“肝主筋”。指在形意拳中的运用,除了它单独的用法(如捅、戳、 点、抹、抓、捌、捏、掐)以外,主要是与手掌互相配合运 用的(如刁、拿、擒、领、扑,按、塌、搬、盖、劈聿砍、拨 等)。拳经云:“虎威鹰猛,以爪为锋,手擢足踏,气力兼雄, 指之所到,皆可奏功工爪即指手指。所谓“锋工 有三个方面 的含义; 一个是讲手指在技击运动中,能够起到先锋的作 用;另一个是说手指与十四打法中的头、肩、肘.胯、膝、 足、臀这些部位相比较,唯有手指是最能够使对方皮开肉绽 的部位,因此商老师常常讲“拳不如掌长,掌不如指利石 再 一个就是在点穴术中,手指所到之处,与物体接触的面积最 小,最容易深透于对方身体的骨缝之中,所以凡指功深厚的 拳师,在点穴术中,手指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这 并不是说在点穴术中就完全是依赖于手指而否定了其它部位 的作用)。
总之,以上所说的拳也好,掌也好,指也好,都是形意 拳术中必不可少的手型。它们之间,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 各的短处。如拳在打击物体时,冲击力是比较大的,但在尺 寸上又不如掌伸的长,在打击的深度上又没有手指点的深, 而且在回手刁拿时,又必须是先将拳伸开,然后才能再抓 回,所以在变化的速度上也是比较慢的手掌的变化有灵敏快 速之优点,而且所探打的尺寸也比较长,但它的冲击力又不 如拳大,而且被对方刁拿的机会也多,一旦遭拿就会有被折 断的危险;指的运用虽然有锐利似锋、易于深入骨缝等优 点,但是它又有梢节脆弱、容易折伤的缺陷,因此在技击运 用中,为了更好更大地发挥手指的作用,就必须强调快速锻 捷,领化时要不露形,进攻时要不泄意,挨到寸中再发劲, 全凭弹抖一瞬间,这样才能扬其长而避其短,充分地发挥出 指的作用。勾,在形意拳中没有专练勾手的方法,所以主要是使用 羊角掌中所屈曲回来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为勾。因为勾的 用法,在技击中既不是进攻的劲,也不是冲发的劲,而是属 于回领的劲,所以多用于引进落空和刁领擒拿之中,正如拳 经中所讲的, “回手似勾竿”,是一种回领的用法,又渭之 “拳去不空回”的用法。
形意拳对躯干的要求人体的躯干,是五脏、六腑的所在地,同时也是人体在 运动中进行呼吸、运气、转折、发劲的主宰部位,这就是我 们常说的身体之“身乙人之身(包括五脏六腑和头),就好象是汽车、飞机、轮 船的发动机一样,它对人的生命、运动以及筋、血、骨、 肉、气之壮衰勇怯、生死存亡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形 意拳对躯干部的姿势、要求、锻炼方法等是十分强调和重视 的。因为在后文中还要详介,就不再谈对五脏六腑的要求, 这里只介绍胸、肋、脊、背、腹.腰和臀这七个部位的功用 及要求。胸为心肺之所,肋为呼吸之宰,腰为发劲之源,腹 为储气之海,脊为人身之柱,背为换劲之处,臀尾为转抖之 根。一泄形意拳对胸部的姿势要求、运动要领是,有含有提、有 储有发、有松有紧、有开有合、有起有落、有出有闭。含胸 以顺气,提胸以下腰,含胸要舒张,胸出要闭合,提胸则气 聚,挺胸则气涌。储者回,发者出,回要空胸,出要闭实。
含胸和拔背是同时进行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含 胸的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有助于呼吸的畅通舒适,气 不上逆乃至归根(即深沉于丹田气海之中),是空胸实腹、水 重火轻、内气归根、劲力储存的基本功法,所以对于初学者 来讲,含胸是必须明确和做正确的。况含胸在形意拳来讲, 它既不属于回劲,也不属于起、发、出劲,而是属于中正之 劲,故学者必须从含胸入手。另一个就是含胸有助于拔背。 含胸有助于拔背,也只讲的是从左肩至右肩之间的横向之 拔,尚不能完成脊背上下纵拔的任务。在含胸中所完成的横 向拔背,对于增加两肩胛骨的劲力是很有好处的。
关于含胸中所需要强调说明的一点是,切不可将含胸误 解为凹胸,也不可将拔背误认为驼背和猫腰。含胸必须是自 然而且感到舒适,从外形上来讲,就是说胸部要由原来习惯 的挺拔状态,改为微向内含收,使胸脯由凸起的形态,改变 成平整的形态。在含胸后,无形中也可使习惯的呼吸法得到 改变,由原来在呼吸时胸部的前后起伏运动,改变为胸肋横 向左右开扩的开合运动。呼吸虽然说是在于肺,但实质上是 肋主气之吞吐,肺只是储气之囊。肋不开则囊不张,所以只 有两肋向横向的开扩幅度增大,才能真正增大肺活量,并能 使两肋的伸缩机能得到锻炼,使柔韧性增强,这样才能使更 多的氧气吸入体内,充分地供给全身.含胸则气降,挺胸则气涌,提胸则气聚,凹胸则气抑。 在武术运动中,一般地来讲它的运动量是比较大的,也是比 较激烈的,所以需要充足的氧气来供给全身。但究竟怎样才 能使呼吸的吞吐量增大,是武林界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早在几千年前,我国独有的道教中就已经对呼吸方法有了深 刻的研究,从印度传到中国的佛教中,也有一套延年益寿的 呼吸方法,以后经过武术界众老前辈的不断实践、总结、再 实践、再总结的反复过程,在形意拳中将道教里的金丹术 (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化神还虚之三层功夫)融合了进 来,从而改变了常规呼吸,采用了腹式呼吸法(包括顺呼吸 和逆呼吸等)。平常人的呼吸,只限于胸肺至口鼻之间的短距 离呼吸,因而在运动中不能达到气沉海底的目的和要求。气 不能归根,在运用和发劲时,也就做不到“气自丹田吐”的要 求,因此就会在运动中出现急促的喘息,这样就大大地增加 了心肺在运动中的负担,容易造成心肺两脏的过度疲劳,久 而久之,就会使心肺受到一定的损伤。所以练习内家拳一定 要改变呼吸方法,将胸式呼吸,改变为腹式呼吸,以加长气 在身内的运行距离,变喘息为缓息。
浏览2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