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探爪(三)承上式不停,身体向后研回,两手随着向后研,研至两手落于肚脐下时,左足先向前开半步,右足遂即跟进左足,足尖触地,足踵提起,与左足相并,两膝盖相抵。两腿弯曲,身体下蹲。同时两手掌由肚脐下直向前推出、躅起翻落,两手均要立桩(即手掌上挺),与两肩齐平。虎口要圆,两手掌相距三四寸许。此式为“青龙探爪”末式,与上式连贯,松肩坠肘,丹田后吸,头顶项竖,双目平视前方。
虎形(一)右脚向起点后退一步斜横落实。左脚亦退回右脚处,脚尖触地,脚踵提起,两膝盖相抵,两腿弯曲,身体下蹲。同时两手由前方搂回,两拳停于肚脐两边,拳心朝上。两肘抱肋,垂肩含胸,丹田抱劲,身体向右前方。双目平视正前方。
虎形(二)左脚向正前方开一步,落实要顺,两脚距离二尺四五寸。 两腿微曲成子午桩步。同时两拳变掌起躅,落翻直向正前方扑去。两手掌要立桩,与两肩平,手指微曲,虎口要圆。松肩坠肘,含胸拔背,丹田抱劲,双目平视正前方,此式在练习场正中,因虎形多走侧方位,此是走直线。
鹰形左脚退在右脚处不停,即重迈至原处,仍为顺步,右脚在后横斜,两脚相距二尺四五寸。一切均与上式步法同,唯此式两腿要弯。同时左脚退时两手一起搂回至肚脐两边。趁左脚往前迈时,右手拳先随着蹴出,左手拳从心口往上起躅,经右手脉窝劈出,停住时落翻极力下按,如同鹰捉,故名鹰形。同时左手落翻搂回,置于右胯里端。两手背朝上,虎口均要圆,两手落翻时,同时变掌,左手微低于肩,肘极力下垂,身微有前倾的意思,不可太显,左肘左膝上下相照,含胸拔背,丹田后吸,头顶项竖,目视前方。
推窗望月左手掌先向怀中搂回,搂时肘磨肋,顺左腿上方至胸前变拳,拳心朝上,同时右手握拳向前方跪出,拳心亦朝上,与左脚上下相照,成拗步,蹊拳在似停未停时,左手拳由右胳膊上方经脉窝向前方劈出,停住时变掌,手腕极力往外拧劲,拧至手掌横过来,手指向身子前方(即起点右面),掌心朝外,大指朝下,小指朝上,手虎口要圆,手低于肩,同时右手亦变掌,顺着左胳膊下方搂回,停于右胯里端,手背朝上,虎口朝里,左脚与右手搂时同时朝里勾劲,勾至直向右方(起点右面),二足距离二尺五六寸,成正字马步桩法。两腿极力弯曲,身下蹲,丹田后吸,头微低,扭项看左手,两胳膊要圆。
三盘落地承上式,双手同时抽回,停于肚脐间,两胳膊十字交叉,手背均朝上。两足原地不动,眼随两手在似停未停时,两手掌同时往身体两边按去。两手腕极力往外扭劲。两手距离胯约七八寸,手背均朝上,手指均朝里,两胳膊要圆,虎口亦要圆,松肩含胸,丹田后吸。两腿仍为马步桩法,身体仍往下蹲。腰往下塌,双手由上式左手处随至肚脐间,再扭项随视右手(此处即起点),此式因由身体左边扭回来,看身体右边之手,是预备衔接下式“懒龙卧道”,连成一气也。
懒龙卧道右足超过左足向前方开一步,横足落地脚尖向右,左足原地提踵,足尖触地。两足距离二尺余,成丁字形拗步。左膝盖抵于右膝里弯半尺许。两腿极力下蹲,同时右手握拳,由左手上方直向正前方突出,手低于肩,拳背朝上,左胳膊弯曲,如半月形。右胳膊置于左手背上方,手背亦朝上,手指微曲,虎口要圆。右肘与右膝上下相照,松肩含胸,丹田抱劲。头顶项竖,目视正前方。
乌龙翻江右脚不动,左脚在超过右脚向前方开一步。左脚前顺,右脚后横,两脚相距二尺四五寸,成子午桩步。两腿微曲,与劈拳步法相同。同时左手握拳由右胳膊下方直向正前方横出,拳心朝上,与肩齐平。胳膊微曲,肘下垂,右拳与左拳横出的同时往怀中拉回,停于脐部,拳心朝上,与左手左足同时动作。两手来去齐翻,故名乌龙翻江。双目平视左手上方。
崩拳承上式,两足不动,仍为子午桩步,左足前顺,右足斜横。左手由前方抽回,置于肚脐左方,拳心朝上,左肘抱肋。同时右拳直向前方突出,拳眼朝上,微低于肩,两拳同时动作。松肩坠肘,身随右胳膊引长,左膝右肋上下相照成为拗步。顺项贯顶,丹田抱劲,双目平视正前方。
龙虎相交左足不动,右足向前向上蹬出,足尖朝上,与胯齐平。同时左拳与右足一齐出去,足尖与拳接近,拳眼向上。两肩松开,身体微有随左胳膊引长的意思。右手拳同时抽回右胯处,拳心朝上,含胸拔背,丹田后吸,左腿独立微曲,双目平视正前方。
黑虎出洞先将抬起之右腿向正前方落下,左足在后横斜,两足距离二尺余,成子午桩步。同时右手拳与右足落地时一齐突出。右拳右足右肘右膝均上下相照。右拳眼朝上,右肩至右肘成斜坡形,右肘至右拳要平直。左拳同时拉回置于肚脐左下方,拳心朝上,两拳往来同时动作。头顶项竖,丹田后吸。双目平视正前方。
白鹤亮翅(一、二),炮拳,双展翅,鹦子人林,退步掩肘(一、二),乌龙取水,单展翅,螯龙出现,黑虎出洞,动作与前相同。
风摆荷叶右足超过左足往起点回来一步,横足落地。左脚在后要顺,足尖触地,足踵提起,两足距离一尺余。两腿微曲成丁字形拗步。同时两手拳变掌,由面前往起点,再向头部上方直向正前方抡去(正前方即身后方)。 左手掌停于右肋,右掌向上与右肩齐平。松肩坠肘,右手背向身后(即起点右面),左手背朝前(即起点左面),手掌亦向上立着,前胸正对左方(起点左面),扭头回首,两眼看右手上方(即正前方),步法与身体如同拧绳。
回身躅拳右足原地不动。左足回向起点开一步,落地要顺。右足在后斜横,两足相距二尺余。两腿微曲,成子午桩步。同时左手握拳亦回身向起点、左足上方躅出,拳心朝上,小指往上扭劲。拳与肩齐平,松肩坠肘。右手亦同时握拳曲回左胯里端,拳背朝上。左手左足上下相照,右手右足亦上下相照。头要顶劲项要竖劲。丹田抱劲,两眼平视起点左拳上方。
顺步横拳右足向起点开一步,落地要顺,左足在后斜横,两足相距二尺余,仍为子午桩步。同时右拳由左拳下方向起点横出。横出时躅翻停住,拳心朝上,与右肩平齐,松肩沉肘。左手拳亦同时搂回怀中,由右胳膊上方搂至肚脐左下方时落翻停住。两手一起动作,不可先后。右手小指朝上裹劲,右拳右足上下相照,肘膝亦上下相照,顺项贯顶,含胸拔背,两眼平视起点。
鹤子翻身右足先朝里勾劲,身体向正前方扭回。左足向正前方挪半步,左足前顺右足后横。两足距离二尺四五寸。两腿较上式稍微弯曲,身体极力下沉,有伏着身子的意思。同时右拳由颅顶向正前方回按至肚脐右下方停住,拳背朝外。左拳亦同时动作,于右手按至左肩时,由右胳膊内向正前方劈出,左拳眼朝上,微低于崩拳,均有往下沉的意思。左足左拳上下相照,左肘左,膝亦上下相照。丹田后吸,两眼平视左手上方。
鹤子束身、鹤子人林动作与前相同。
肘底穿捶(一)承上式,两足由左方(起点左面)向起点转身迈回一步,落地要顺。右足在后斜横,两足距离一尺五六寸。同时左胳膊弯曲与左肩成三角形,仍平悬着。随着左脚回迈时,转至向正起点,拳肘横平微低于肩,左手拳亦同时下落至胸前,再向左胳膊下躅出去,拳背朝上,正对左肘里弯,上下距离七八寸。此式为过渡法,与下式是一式。练时切不可停,必须一气连贯,始有精彩。两眼视左肘上方,前胸向起点。
肘底穿捶(二)承上式,似停未停时,右足再向起点(即身体面前)开一步,右足顺步,左足左后斜横,两足相距二尺四五寸,两腿微曲,成子午桩步。同时右拳由左肘下,直向起点横出,拳心朝上,沉肩坠肘,手足相照,肘膝亦相照。右拳右肩齐平,左手拳亦同时搂回,搂时仍由右胳膊上方往回拉,停于肚脐左下方,手背朝上。两手同时动作,前段后拉如同抽丝。 头顶项竖,丹田要抱,两眼随右手上方平视起点。
回身蹬拳由起点回身时,右拳先曲回右胯里端,手背朝上。同时右足尖朝里勾劲,左足尖朝外撇劲,两足原地即变成错综八字步。左拳亦于左足外撇时往背后插去,如同八卦背插掌。插至极处,朝里裹劲,裹至拳心向上。 右足随即向正前方开一步。右足在前顺步,左足在后横斜,两足相距二尺四五寸,成子午桩步。右拳亦由左拳下方直向正前方横出,拳心朝上,与右肩平齐,右拳右足上下相照,肘膝亦上下相照。左拳由右胳膊上方同时拉回,停于肚脐左下方,拳背朝上,两手往来推躅拉翻如同抽丝。头顶项竖,含胸拔背,两眼平视正前方。
退步横拳左足不动,右足向起点后退一步。左足在前顺步,右足在后横斜,两足相距二尺四五寸,成子午桩步。同时右拳由左拳上方拉回,左拳由右拳底下横出。两手一起动作,不可先后,左手横躅,右手拉翻,左拳心朝上,右拳背朝上。左手左足上下相照,肘膝亦上下相照,拳与肩齐平。松肩坠肘,顺项贯顶,两眼平视正前方。
杂式捶收势右足先退半步,左足随即退进右足内侧,足尖触地,足踵提起,足蹦引向右足里胫骨。两膝盖相抵,两腿弯曲,身体下蹲。同时两拳由身体两旁,边分边上,再由胸前往下按劲,按至肚脐下方。两拳相抵停住,两拳背均朝上。两胳膊要圆,扣肩含胸,丹田抱劲。顺序贯顶,前胸对右前方(起点前方右角),扭项直视前方。
浏览25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