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呼吸方法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含胸。因为含胸以 后,使肺部、心部、胸部、肋骨都相对地放松了,因此也就 非常有利于使呼吸之气顺利地通过肺部而深纳于丹田气海之 中。呼吸的距离增长以后,相对地来讲,呼吸的时间也就增 长了,呼吸的距离和时间的增长,就能扩大气的吞吐量,这 样才能使学者在运动中,易短为长,增强运动的耐久力,而 且能够爆发出巨大的内劲。这就是形意拳之所以要求含胸的 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但是,含胸绝不可使用很大的拙力来迫使胸部向后成凹 形,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不利于舒胸实腹,气血畅通,相反 地会使心肺两脏受到巨大的压抑,而影响心肺正常的活动功 能,甚至会造成人体过度缺氧和供血不足,引起各种疾病我曾目睹一位辅导形意拳的老师,在当众讲授和示范含胸 时,竟在一吸气之间,将胸腔大大向后凹回。这样的含胸, 从生理上来讲是十分有害的,诚望学者戒之。
武术运动既是一项攻防技击性很强的运动,同时也更是 一项增强体质的运动,而第一位的乃是对身体素质的锻炼。 只有身体素质增强了,才能谈到运用于人,这就是“打铁先 得本身硬”的道理。然而,要达到身体素质的提高,就必须在 练习的方法和要领上符合于科学,符合于人体的生理运动规 律。所以任何违背科学、违背人体生理的做法,都是有害而 无益的。在形意拳中,因为挺胸拔腹会导致气逆上行、不能归 根,使心肺因受大气之排挤而失去正常的活动功能,故特将 挺胸拔腹列为“三害”之一。但如果再去使用拙力使胸腔后 凹,给予心肺外界的压力,不是又会使心肺受压而变形,不 能维持正常的功能吗。
从医学上讲,静脉血回到右心房以后,再经过心脏这个 泵”的作用,由右心室出而入于肺,然后通过呼吸,对血液 中的气体进行吐故纳新的气体交换,将废气(即二氧化碳)排 出,把有益于人体的新鲜氧气吸收进来,使黑色的静脉血, 复变为鲜红的新鲜血液,复经左心房、左心室再输入到主动 脉中,供给全身之营养。在血液的回收,气体的交换,动 脉、静脉的流注过程中,均离不开心肺的功能,所以在运动 中若不能使心肺功能得到增强,而却使它受到压抑的话,必 然会导致气血双亏。因此,对于含胸、提胸和胸出而闭等各 种要求,一定要正确理解,并正确掌握运用的时机,绝不可 一概而论。例如在劈拳的练习过程中,当三体势站定时,胸部要 含,当钻出拳时,胸部要提;当劈拳劈出时,胸部要出而 闭。这就是“胸含而张,胸提而聚,胸出而闭”的含义和运动过 程。“全力发出两肾空%就是说每当劲力爆发过后,要有一 个换气、换劲的过程,先松后紧,紧而再松,松是藏储紧是 发,不松不紧没阴阳。所以心、肺、胸、肋、腔,既不能只 松不紧、只含不发,也不能只紧不松、有出无闭。须是有开 有合、有含有发,这样心肺胸肋等五脏六腑,才能在一开一 合,一升一落,一松一紧,一阴一阳的不断运动变化中,得 到锻炼和增强。
包括胸肋和腰肋的作用:一是对五脏六腑起着外围的保护作用,使它们不易 受到外界的直接撞伤二是对肺脏的伸缩开合,以及肺的呼 吸吞吐量的大小,起着直接的,重要的主宰作用。呼吸之气,升降于肋,吞吐于囊,口吸在咽、鼻吸在喉, 气之出入于口鼻之道,气之开闭于咽喉之关,气之储发于丹 田之中。在《拳道集录》中讲的“两肋如鱼腮"就是说在呼吸 时(即胸式呼吸),只有两肋象鱼腮似地向左右两傀横向的开 扩和收缩,才能真正发挥和增大肺囊的吞吐量。在人们日常 的胸式呼吸中,由于绝大多数没有注意两肋横向扩张的呼吸 方法,所以也就不去专门探讨和研究两肋对于呼吸所起的重 要作用,这样就自然地养成了只限于胸部的前后起伏运动, 偶尔在十分疲倦的情况下,不自觉地舒伸两臂(即两手向上、 向左右两侧舒伸,同时张口吸气,在两手下落时,又做呼气), 做上一次深呼吸(也叫伸懒腰),会感到非常舒服,而且精神 也随着为之一振。但多因对肋主气的道理不了解,所以也就 一伸而过,伸完即了,不加以重视和研究。其实,伸懒腰之 所以能够令人倍感舒适、解乏和振奋精神,就是因为两肋向 左右两侧极力张开,而使肺活量增大,吸入了大量的氧气, 给体内所需的氧气做了足够的补充。
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如何才能真正使两肋张开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在《拳道集录》中已经讲得非常明确即“前阴 后缩两肋开工前阴后缩两肋开,在形意拳中的内功呼吸法 中,也就是逆呼吸法,要求在吸气时提肛、吸裆、收腹,这 样才能真正使两肋向左右两侧扩开,肺活量才能达到最大限 度的开张。口与鼻,均为人气、出气之通道;咽为口之门,喉为鼻. 之户,主宰气的出入与封闭。所以在拳经中传道上打咽喉下撩阴,妙处就在一塌心,封人咽喉,要首闭其气门,气弱 则筋软、力散,即任我为之。脊,就是脊椎骨,俗称主心骨和脊梁骨。脊椎分为胸 椎、腰椎、尾椎三节。胸椎十二节,腰椎五节,尾椎,一节(成 年人)。胸椎是两肩向左右转动的中心轴,也是头部向前向后纵 向运动的主要支撑部位。例如,在十四打法中的头打,使得 头部发出弹抖劲的,乃主于胸椎的支撑和发劲。由第十二胸椎以下至尾椎之上端的五节是腰椎。腰椎既 是主宰上体左右转动的中轴,也是全身上下连接的桥梁,更 是发放全身劲力的主宰。一身之主在于头,一身之劲在于 腰,一身之气在丹田。所以说腰健壮则劲力发达,腰若有病 则全身劲力松散,故言“主宰于腰,从腰椎的最下一节至尾骨的尽端为尾椎。尾椎在整个脊 椎中属根节(胸椎为梢节,腰椎为中节),根节是发劲之源, 所以在形意拳中对于尾椎的作用是非常重视的,尤其是在发 放爆发劲力时,总脱离不开这龟尾”的转抖。尾巴在动物体上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老虎在伏 地观察猎物时,它的尾巴也会随之而夹伏,一但要起冲前扑 时,它的尾巴就会竖起来。再如龟的尾巴虽然较短,但每当 龟前进的时候,都离不开尾巴的左右摆动。动物的尾巴,第 一是可以起到平衡的作用多第一是可以起到助以发力的作 用。人的尾椎骨也同样有这两个作用,如推独轮车的人,走 起来总是屁股一扭一扭的,之所以这样,就是要调整平衡, 使小车不致摔倒。另外象现代体育——竞走,同样离不开尾 椎的摆动,因为它的摆动可以帮助人发出全体的劲力来。因 此在形意拳等内家拳术中,都把收臀作为一项重要的要求, 也正是为了蓄劲。
浏览20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