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前的太极流派或创拳传说,有以下数种:老子创拳说 老君即老子,身处公元前500多 年的春秋末期。宓子即宓喜,号曰尹文始,老子之高 足。歌日:“太极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设教,宓子 真传。玉皇上帝,正坐当筵。帝君真武,列在两边。 三界内外,亿万神仙。传与拳术,教成神仙。”程氏太极拳创始人为南北朝梁时(502-557 年)人韩拱月。歙州太守程灵洗得真传,并以此训练 士卒,幸免侯景之乱的进犯。500年后传至程。程精 易理,改名小九天,共十五势。有《用功五志》、《四 性归原歌》。宋氏太极功唐时许宣平所创。许亦为歙州人, 隐城阳山。身长七尺六寸,髯长至脐,发长至足,行 及奔马。每负薪入市,独吟曰:“负薪朝出卖,沽酒 日夕归。借问家何处,穿云人翠微”,李白访之不遇, 题诗望仙桥而归。许传太极共三十七势,故名三世七, 赤名长拳。传至十四代为明之宋远桥。记有《宋氏太 极功源流支派论》流传至今。并传《八字歌》等五篇 要诀。民初传人有宋书铭。俞氏太极功唐时李道子创。李为安庆人,居武当山南岩宫。不火食,只食麦数。人称款子李。所 传太极名先天拳,亦名长拳。俞氏得其传。至宋时俞 清慧、俞一诚,明时俞莲舟、俞岱岩等,传有《太极 拳真义》诀。后天法 与《先天拳》照应。十七势,肘法较 多。相传为胡镜子创,传宋仲殊。宋为安州人,尝游 姑苏台。柱上倒书一绝云:“天长地久任悠悠,你既 无心我亦休。浪迹天涯人不管,春风吹笛酒家楼。”传 至明代有殷利亨等。以上说法,均无确切考证。《宋氏太极功源流支 派论》云:宋氏、俞氏太极及后天法的传人宋远桥、 俞莲舟、俞岱岩、殷利亨、莫谷声(不知何派),与张 三丰弟子张松溪、张翠山常相往来。七人曾至武当山 请益张三丰月余。此说虽待考证,然而可以看出,太 极之源,乃汇小溪而成巨流也。有云伏羲画卦,阐明 阴阳,太极之理,已寓其中。故太极拳在中国的早期 萌生,自然不足为奇。自萌生而完善,决非一人一代 之功。二、《太极秘术》残本的由来陕西铜川王震川先生,乃是一位赵堡太极拳爱好 者。1997年秋冬间,王震川先生给《武当》杂志社谭 大江主编寄去了一沓旧手抄本复印件,说与赵堡太极 拳有关系,让看看有没有价值,是否可以公之于众。谭主编从该稿的两篇序言中看,这个手抄本是当 年一本完整的书稿,名叫《太极秘术》,而且手抄本很 正规,为线装木刻版稿本,楷体书写,工整规范。说 明原抄者对此书稿确实以“秘术”对待,十分珍视。 王震川先生寄来的手抄本仅有数页,没有页码顺序, 而且前无头,后无尾,只是原书稿中的很少很少的一 部分。西安距离铜川很近,谭主编委托我亲自去到铜川 寻找一下王震川先生,看书稿其他部分在哪里,是否 还在他手上。我去铜川见到了王震川先生,王震川先 生拿出了原书稿,说这些资料是他从当地一个行医世 家所获,这些抄本是医家祖上留下来的,就只有这么 多。这家人并不习武,此抄本是当作祖上遗物珍藏保 存下来的。谭主编在校勘整理中才发现,这份寥寥数页的手 抄本,却是赵堡太极拳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它填补 了赵堡太极拳历史资料的关键空白,为研究赵堡太极 拳源流和有关人物与理论著述,以及与陈式太极拳的 关系等问题,提供了极为难得而有力的证据。《太极秘术》残本原文及评述公之于1998年8月、9月《武 当》杂志上。三、《太极秘术》残本留世的真实可靠性《太极秘术》里有一篇介绍该书稿如何得以部分保 存下来的序言,非常重要,珍贵难得。“序言”作者 刘凤梧,汜水人(即今河南巩县东南荥阳县人),写序 时间是民国六年(1917年)春天。刘凤梧在《太极秘术•序》中写道,他从小失去父 亲,为维持生计,继承学习了祖上遗传下来的医术。 偶然之中在家藏的《景岳全书》卷九“杂证十三卷•瘟疫”中,发现夹有他祖父手录的太极秘术,仅剩有数 折,而且字迹缭乱。不过这些字尚能辨认得清楚。为 了不使祖上的遗物散失无存,他特地又工整抄录了下 来(现存之《太极秘术》便是刘凤梧的抄录本)。刘凤梧在序中说,虽在他祖上传下来有太极秘术 的书稿,但他们家祖辈与太极拳术乃至其他武术均无 关系。那么《太极秘术》书稿又从何所得呢?刘凤梧叙述说,他祖父刘恒山,生于清道光八年 (1828年)。先经营药材生意,后专务医道。咸丰十一 年(1861年),刘恒山路遇一位穷困的病人。经救治 不见效果。他以为自己医术不高,就进城镇请了一位 知名的老郎中来。老郎中为病人把脉后即摇头离去。 那病人见此情状,知道自己生命无望,危在旦夕,就 拜托刘恒山为他料理后事。刘恒山答应了下来。病人 感激刘恒山是个好人,从怀里掏出一本册子,嘱咐刘 恒山把它抄录下来,然后将原本跟他随葬。刘恒山就 随便抄录了其中一小部分,随即将原本仍放置病人的 怀中。病人去世后,刘恒山会同乡里妥善地安葬了他。 《太极秘术》就这样在刘家保存下来一点残篇。刘凤梧“序言”披露的事,使我们可以明确分析 出以下情况:汜水与河南温县一条黄河之隔,咸丰年间 (1851—1861年),太极拳在赵堡已传了 200多年,而 且这时陈式太极也颇负盛名;然居住在河之南岸的刘 恒山却几乎不太了解。这反映了三种可能性,一是太 极拳在当时传播的地域封闭性很强;二是该地区经济、 文化、交通落后,消息闭塞;三是隔行如隔山,行医 的刘恒山只务医道,对拳法武技不感兴趣。病人是作为最珍贵的礼物报答恩人,而让刘恒 山抄录《太极秘术》的。但刘恒山对太极拳一无所知, 更不会知道这些太极拳经典的珍贵,只是出于尊重病 人的遗愿才抄录了《太极秘术》的。正因为他不知太 极拳的珍贵,仅出于尊重病人的遗愿,所以只抄录了 一小部分。当然,也可能因为病人生命垂危,他需要 精心料理,而无更多时间来抄录书稿。所以抄录的既 不多,也显“字草缭乱”。总之,正因为这一特殊历史 背景,使得残留的《太极秘术》来源具有令人信服的 真实可靠性。被刘恒山搭救的病人显然是赵堡太极拳某代传 人的人室弟子,这位弟子最后病困道途,不可救治而 亡,这说明他仅是粗得口诀,并没能够将太极拳功夫 练到自己身上。这个事例说明,有真功之传,还应有 真功之学。门派的正宗与弟子能否学出真正功夫仍是 两码事。咸丰十一年(1861年),离雍正六年(1728年) 赵堡太极拳第四代传人王柏青编撰《太极秘术》已过 去130余年。这时赵堡太极拳已传到七八代上。这个 时期,晚于赵堡太极拳的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都已形成、成熟并颇负盛名。但可以肯定 地说,陈、杨、武式太极拳这时都未能获得赵堡太极 拳门中所拥有的最原始、最完整、最丰富的太极拳历 史文献。赵堡太极拳传人们必然为了保持其权威资历 的地位,对其史料的收藏视同生命一般重要。故而病 人即使离世,也要将《太极秘术》一同殉葬。“宁可 失传,不可滥传”之意,昭然可见。若非他为刘恒山 的善行所感动,又因刘恒山并非一个练拳人才让他抄 录,从而使《太极秘术》得以部分幸存下来的话,赵 堡太极拳乃至整个太极拳史上将留下一大憾事。四、《太极秘术》残本的留史证实了太极拳
源自武当张三丰的真实可靠性“三丰”二字,据说取自八卦中的符号。乾记作 "三’,形似“三”,为阳、为天、为父、为日、为冈上 坤记作“三”,形似“丰”,为阴、为地、为母、为月、 为柔。故“三丰”二字,集天地日月、阴阳刚柔于一 身,玄妙无穷。或言先师居宝鸡金台观时,有三山峰, 挺秀仑润,因号三峰;或言九宫山真君殿真人藏蜕处, 面对三峰山,即以为号。故亦常见张三峰之说,实为 一人也。先师所处时代,亦无统一说法。明代杰出的历史 学家黄宗羲,号梨州(1601—1695)在《王征南墓志 铭》中写道:“少林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 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 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为武当丹 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 明以单于杀贼百余……王征南即是内家拳的一代名 师。黄宗羲之子黄百家,从学于王征南,著有《内家 拳法》。
浏览29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