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6日傍晚,我应邀参加榆林市武术协 会成立大会。突然接到赵增福之子赵旭的电话,说他 父亲在厦门去世,具体情况尚不清楚。他正在西安咸 阳机场准备登机去厦门,让我先别告诉任何人。次日, 赵旭又来电话说,已经核实,他父亲是在厦门教拳的 第四天,即5月6日下午5时,因心肌梗死,清然长 眠。此后数日,我不时悲情顿生,与赵兄20多年来的 交往,一幕幕浮现在眼前。1993年6月,在赴武当山参加''第二届武当拳功 理功法研讨会”的火车上,我结识了同去参加会议的 赵增福先生,并得知他是赵堡大架太极拳宗师郑锡爵 先生的弟子。在武当,我们同住一室,交流颇多。给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那强调太极拳技击实践的理念和实事求是、喜欢较真的耿直性格。大会表演中,有 个名家所用长剑号称20斤(10千克)重,他不信, 晚上就拿自己5斤(2.5千克)重的钢剑要跟人家称量 比较。与会者有个自称一年多“滴水未进,人称神医 活佛”的气功骗子,赵增福就要找他比试,结果此人 连夜逃走。当他知道我是赵斌老师的弟子,并与赵斌、赵幼 斌合著了《杨氏太极拳正宗》一书后,就一再表示请 我协助他整理郑锡爵先生所传赵堡大架太极拳。我当 时忙于教材编著,无暇顾及。1995年,由“赵增福、 赵超著,路迪民整理”的《武当赵堡大架太极拳》一 书终于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他毫无保留地把 鲜为人知的“九响不落地”的练法、自己收集的全部 资料都提供给读者。在此基础上,世界图书出版西安 公司也于1997年以《中国赵堡太极》为书名,将赵先 生的著作纳入“六大流派太极名师经典”出版,在国 内外产生一定影响。2001年,他又在儿子赵旭协助下 出版了《中国八卦太极拳》一书。2003年,我与赵先生再次合作,出版了《中国赵 堡太极推手》。其实早在2002年2月27日,正月十 六,当人们还留恋着新年的喜庆,我俩就在我校金相 实验室一间空房里以推手为余兴了。我们将摄像机架 好,自拍自录。如是10多天,将赵先生所要提供的全 部内容录了下来。经我归纳,在第五章“赵堡太极推 手技法实践”中,形成了 “基础练习十二例"、“赵 堡推手老三招”、“采捌技法十八变”、“随机应变招 还招”、“师门秘传十六手”等73种循序渐进的推手 技法。在对传统技艺做梳理的过程中,我个人也获益 匪浅。赵增福先生,字克安,1939年7月24日(夏历六 月初八)生于西安。祖籍河南宜阳县韩城镇,抗战初 期逃荒徙居陕西。他是烈士后裔,其父赵青山是著名 抗联英雄,1945年在黑龙江德都县牺牲。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为纪念赵青山烈士,德都县政府所在地 改称“青山镇”,近年又给赵青山烈士塑雕像、建纪念 馆,并邀请赵先生前去剪彩。赵先生自幼家境多艰, 别无所好,唯对太极拳如痴如迷。16岁拜赵堡太极拳 第十代宗师郑锡爵为师,后被师兄弟推举为郑师门下 第十一代掌门人。他对杨式、吴式太极拳亦有造诣。 曾任河南温县赵堡太极拳总会副会长、西安赵堡太极 拳学会会长、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特邀研究员、美 国赵堡太极拳研究院名誉院长兼总顾问,以及中科院、 香港、澳门、永年等地太极拳组织的荣誉会长或顾问 等职,荣获“特级太极大师”、“武当武术功臣”等称 号。足迹遍及国内各地及欧美,桃李满天下。其子赵 超、赵旭,均继承衣钵。访美期间,他受3所康复中心和6所大学邀请授 拳。在长岛,面对四五个黑人的轮番进攻,均轻易制 胜。接着出来一个比他高出一头、据说是空手道九段 的美国大汉,在他思绪未定之际就一拳击来。赵先生 习惯性地随手接应,结果连自己也未想到用何招法就 把对方放倒在地。大汉起来高兴地说:“中国的太极 拳太妙了,大师的功夫太好了!”殊不知,这正是“纯 以神行”的表现。在美国、中国香港,拳友们曾以精 美的金质奖牌和金钥匙相赠。长期的苦练,使赵先生对太极拳的真谛体会深刻。 比如他对“功夫” 一词解释说:“功夫的含义有二: 一是指功力大小,二是指熟练程度。‘不怕千招会, 就怕一招熟只会不熟没有用。‘熟’字下面四点为 ‘火',就是‘火候',火候到了才算‘熟’,这是功力 和技巧的综合体现。’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 阶及神明’,才能进入‘从心所欲‘,‘纯以神行‘, ‘无招胜有招’的地步。”其论确为至理名言。赵先生不仅痴迷于太极拳,对十八般武艺均有涉 猎。他家的器械架上陈列着多种兵器,其中不少是他 自己精心制作的。特别是他收集的几百根形状和材质 各异的木棍,还被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1998年春 节,我请他给我传授万盛春秋刀。他风趣地说:“人 家过年,咱俩遍闲传(陕西方言“闲聊”或“干闲事” 之意)”!为了太极拳艺的不断升华,使“技”与“道”合, 赵先生还到陕西的道教圣地楼观台正式皈依了道教, 办有“皈依证书”。就在他去世前一两周,听说我给西 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的拳友传授八仙宫道家功法 “湘子挂箫十三势”,赵先生也要学,来过3次,谁知 这竟成了我们的诀别。亲爱的赵兄,难忘的赵兄!你虽然走得没有痛苦, 走得安详,这是老人们难得的造化。可活着的人却难 以接受这种突然的变故啊!赵兄的儿子要为其父立碑。 在碑文初稿基础上,请我定稿,内容如下:赵君增福表字克安 烈士后裔家境多艰 拜师郑门恩师锡爵祖籍豫省徙居西安 立志习武至恒至专 赵堡大架尽得真传博采众长继承创新如痴如迷终攀峰巅 秉性耿直注重实战比试切磋无不占先 著书立说录像广传五湖四海桃李万千 众星捧月立会掌门特级大师评委公选 西行数国献艺授法壮汉服膺媒体广传 功成名遂亦勤亦谦皈依道教悟法结缘 大师二子长超次旭继承衣钵薪火相传 耄耋之年受邀传艺惜乎心梗激然长眠 享寿七五永垂人间立碑铭心告慰昊天赵兄去世后,赵旭要将其父长期积累的、更为完 整的拳架整理出版,此举不但是对赵堡拳艺的进一步 贡献,也是对赵先生在天之灵的一份宝贵祭礼,相信 赵兄地下有知,定会含笑九泉。这本书的由来赵旭父亲一生酷爱太极拳,我每每见到父亲,总是和 他谈到太极拳,可以说是真正的拳不离口。1995年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父亲著的 《武当赵堡大架太极拳》,详尽介绍了这一古老而又实 用的太极拳法;1997年父亲著成《中国赵堡太极》, 入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六大门派太极名师传世 经典丛书。这两本书中拳架动作都是111式。几十年来,父亲对我提起过多次,太极拳有300 多个动作,可这都是传说,谁也没有看到过这方面的 资料。作为儿子和太极拳传人,我总想让父亲自豪, 总想为父亲在拳术方面做点什么。2010年初,我和父亲又说到太极拳,得知父亲想 把赵堡太极拳重新整理一遍:在原来的基础上,使拳 架的动作更趋完善,于是我开始了本书稿的整理工作。以后每次和父亲见面,我们就一个动作一个动作进行 探讨,反复比划。对于我不太清楚的动作,父亲总是 耐心地讲解,细致地演练直到我弄明白为止。这次整 理出来的拳架动作比较多,这是父亲几十年来,参考 了大量的太极拳文献资料和赵堡太极拳师兄弟们的练 拳心得才挖掘整理出来的,是对太极拳爱好者们毫无 保留的一份付出。在和父亲谈到这本书的书名时,父 亲说:“这个和中架小架有所不同,我们练的是大架, 而且是落地大架,就叫赵堡落地大架太极拳吧,写多 少式就算多少式,这是中国真正传统的东西,千万不 能丢了”。书中前一部分和后一部分的内容,是原八卦 太极和赵堡太极书中的部分内容,父亲说太极源流和 背丝扣这两部分过去写得很好,也很重要,所以在这 本书中又得以重现。我和父亲最后一次出远门,是2013年的清明节期 间,我们去东北参加当地政府举行的清明节祭扫烈士 纪念碑暨赵青山铜像揭幕仪式。在北去的列车上,父 亲又提到这次出书的很多问题,说到拳架图像照片不 全的问题,父亲说:“等今年过了国庆节,天气不热 不凉时,你再给我把拳架的照片照全了,这可能是我 最后一次出书了。"没想到父亲5月份突然就走了,永远离开了我们。因书稿当时还没有整理完,照片也只 拍了 171张,没有拍完整,出书这事一下子停滞下来。

浏览42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