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文化已成为西方文明中最具活力的成分,其 能量已超过技术本身;其次,这种文化冲动力已经获得合法地位。1993年,美国 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美国《外交事务》上发表《文明的冲突》的长文,立论惊 人,语震四海。亨廷顿认为,“新世界的冲突的根源,将不再侧重于意识形态或经 济,而文化将是截然分隔人类和引起冲突的主要根源”。尽管其观点不完全正确, 但昭示了 21世纪文化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文化的价值也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策划了 “世界文化发 展十年”(1988-1997)活动,并于1992年成立了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1995 年,该委员会推出研究报告,认为脱离人或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 展。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 “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 府间会议,提出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该计划指出:“发展可以最终 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 一个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这是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里程碑,表明我国自觉地加入当今世界文化战略和 文化生产力的国际竞争的积极姿态,开辟了我国建设文化中国的国际形象,踏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文化的复兴是以文化的传播为基础的。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 影像”,其国际传播有助于提升我国的“软实力”。1990年年初,美国哈佛大学 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 S.奈教授最早提出“软实力”这个概念。“软实力”是指国家通过自己的文化吸引力来实现发展目标。软实力不是表示国家实力的软 弱,而是国家实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有吸引力,那么 其他国家就会追随。据研究,美国的“软实力”主要体现在:美国几乎吸引了 6 倍于德国的全球移民,居世界第一,德国为世界第二大移民国家;美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电视、电影节目出口国;在全球160万留学生中,在美国留学的外国学生 占到28%,英国以14%居第二;2002年有86 000名外国学者在美国的教育机构工 作;美国的出版物居世界首位;美国的音乐制品是日本的两倍,后者居世界第二 位;美国的电子网址是日本的13倍,后者居世界第二位;美国的物理、化学、经 济学诺贝尔奖居世界首位;文学诺贝尔奖居法国之后,居世界第二位;在《科学》 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是日本的4倍,后者居世界第二位。2006年12月,美国哈佛大学奈教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对软实力有 新的表述。他说,正确的理解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存在于三种资源中: 第一,它的文化,即对其他国家和人民具有吸引力的文化;第二,它的政治价 值观,特别是当这个国家在国内外努力实践这些价值观时;第三,它的外交政 策,但这些外交政策需被认为合法且具有道德权威。奈教授承认,“软实力” 这个概念只是对希腊和中国古老智慧的新的表述方式。奈教授引用了老子的一 句话:“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由此可知,“软 实力”这个概念有着古老的历史。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武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性与现代性, 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民族文化和艺术的形象大使。武 术的国际传播就是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有助于增强中国的“软实力”。


  • 中国武术蕴含了丰富的传统和谐理念,其国内传播有助于我国构建和谐 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经典已经提出了 “和”的问题。和是社会政治 的理念,也是哲学与审美的范畴,是哲学与审美的一种境界。《国语》中有八九十 处提到“和”字,如惠和、慈和、协和辑睦、声和而有七律、和五味等。《礼记》 中有80处提到“和”字,如讲乐者天地之和气也。《礼记》还提出了政和、和 气、和天地、和四时的概念,并提出致中和。《论语》中提出和为贵、和而不同。 《孟子》中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是一种社会理想。季羡林先 生认为,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 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及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中国传统武术完全体现了 “和谐”理念。首先是“天人合一”。张岱年先生 说,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天人合一” 武术重要的养练观就是“天人合一”。《拳艺述真》中说:人为一小天地,无不与天地之理相结合。《陈氐太极拳 图书》云:拳为小道,而太极大道存焉。武术练习中择时辰、择方向都是顺应天 人合一的规律的表现。《八卦拳学》指出,练功时须择天时、地利、气候、方向而 练之。《少林拳法大要》说,每日早起练拳法之先,必面向东方。流行于广东的少 林八卦五行功根据不同的季节和人体内五脏的变化,分别进行卧功、坐功、站功、 走功的各种练习,秋季主练脾胃功,使之有助于肝;冬季练肺功,使之有助于肾; 春季主练肝功,使之有助于心;夏季主练心功,使之有助于脾胃。五行拳要求练 功时,春、夏、长夏、秋、冬等季节来配合五行,拳行东、西、南、北、中方位 也与五行相配。武术的天人合一还体现在野外练拳时能展示一种意境,达到庄子 所言“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和十皆追求。其次,武术的和谐还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例如,武术谚语“未曾学艺 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 “学拳以德行为先、以涵养为本” “善修其身、善正其 心、善慎其行、善守其德”。《武术汇宗》云:“凡我门内者,务期循规蹈矩,爱众 亲仁。”少林派《戒约》规定:“须和顺温良,诚信勿欺。”孙禄堂指出:“夫武术以 和为用,和之中,智勇备焉。”武术中的师傅、徒弟及师兄、师弟、师姐、师妹之间的脉脉人伦,足见人与人之间的和t皆追求。最后,武术之和谐还体现在人自身的和谐。武术练习讲求“内外合一、形神 兼备”,就是指人体自身的协调统一。长拳有“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太极 拳讲究“以身行气,以气运身”;茬家拳要求“内外功用” “以其外而达于内” “形 以寓气,气以催形,形合者气利”;南拳“以形为拳,以意为神”;少林拳讲求“内 外兼修” “而技乃神”;打拳要求“先在心,后在身”,从而达到自身的“和谐”。武术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贡献还在于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文化蓝皮书: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认为,中国居民文化需求的满足度仅仅不到1/4,文化消费需求有待释放。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说: “社会问题起于文化失调,所谓文化失调,就是说任何文化都有它的特殊的结构模 式,新的文化特质引入之后,不能配合于原有的模式中,于是发生失调的现象。” 他还说,文化本是人们生活的方法,所以文化失调就在社会中各个人的生活上引 起了相似的裂痕,反映于各个人心理上的就是相似的烦闷和不安。这种内心的不 安又促使人们想办法解脱,于是就有所谓的社会问题。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时不能忽视文化的价值意义。


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要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遵循 社会组织为维持一定秩序而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为此,必须建立共同的社会文 化认同,使人们形成共同的社会文化价值,建立共同的愿景和协同,这样才是建 立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我们正处在一个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不同的利益群体的形成、不同文化的产生、不同社区的组合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 不同文化、不同群体、不同社区的和谐相处、友好相待需要确立基本的价值取向。 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人们才能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中国传统武术恰能体现这 样一个价值取向。

浏览19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