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是中国文化的全息影像,中国哲学、医学、伦理、兵学、文学、绘画、 书法、音乐、舞蹈、戏剧均在武术文化中有所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武术 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 一点也不为过。也正因为武术的文化价值、 文化属性,武术才成为一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的融合成就了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武术融入了中国传 统哲学的理论,古代武术拳家主动从传统哲学中汲取营养,自觉地以哲学说拳理, 指导拳技理法,促进了武术理论的哲理化,使哲学融入了拳理中。例如,太极拳 以传统哲学中的太极之理说拳理,八卦掌以传统哲学中的八卦之理说拳理,形意拳以传统哲学中的五行之理说拳理。陈鑫《陈氐太极拳图说》云:“以阴阳开合运 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孙禄堂《八卦拳 学》云:“是编为修身而作,取象于数理,立体于卦形,命名于拳术,'谓之游身八 卦连环掌。”以上说明了拳术与传统哲学的结合过程是“集成拳术,复安易理。定 八卦,合五行,加添招术,代代传流”。根据康戈武教授的研究,武术哲学的基 本内容包括拳家无极说、拳家太极说、拳家两仪说、拳家阴阳说、拳家刚柔说、 拳家四象说、拳家五行说、拳家八卦说、拳家天人合一说、拳家体用说、拳家自 然说等,充分说明了武术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理论。武术技理中引入了中医的基本理论,两者虽属不同学科,但都以认识人体生 命活动规律、认识自然环境、药物作用、物理刺激、导引肢体对人体的影响等作 为基础。中医依此探索施治之术,武术依此研制练武、用武的方法。例如,跌打 损伤疗法属中医骨伤科,武术中也有骨伤科方面的理论与技术,而且有自己的独 特治法。《少林寺伤科秘方》就是武术伤科理论。武术与中医结合的典范是著名的 “点穴”法。其“穴位”有的就是中医的针灸穴位。当前在公安、军队中普遍适用 的擒拿法也是武术技击中利用“拿筋”与“拿穴”的原理创编出来的。武术界有 人使用“健身武术”这一概念,也是因为武术结合医学健身理论形成了武术健身 术,“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便是武术健身的真实写照。武术与军事的融合多体现在战术的融合与相通之上。例如,“知彼知己”是 《孙子兵法》战术指导的总纲。武术技击也要求“知彼知己”。太极拳强调“人不 知我,我独知人” “以己黏人,必须知人”。郭云深论形意拳技击时说,应“心存 谨慎,要知己知彼”。“致人而不至于人”是《孙子兵法》战术指导的立足点。明 代武术家俞大猷的《剑经》中论述了许多棍法的实战技术,他总结说:“千言万语, 不外乎'致人而不至于人’一句。”峨眉拳创造出一套“不接手”的技击法,主张 在与敌交手中,以不接手为上策,认为防守容易被动,容易为人所制,因而“你 打你的,我打我的”。做到不招不架,不格不拦,不注意对方出什么手脚;只注 重对方身体的移动和变化,以攻代守,保持主动。“兵者诡道” “示形于敌”是孙 子制胜的主要手段。他认为要“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 而示其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 佚而劳之,亲而离之”,只有这样,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赢得战争的 胜利。八卦掌在对敌中,常常“或指下而用之上,或指左而用之右,或指此而打 彼”。形意拳主张“站左进右,站右进左,看正似斜,看斜似正”,以及太极拳 “舍己从人” “引进落空”无不体现了 “示形于敌” “兵者诡道”的战术思想。正 如“越女论剑”所说的“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兵贵胜,不贵久”是孙子战术指导的基本要求,主张速战速决,反对打持久战,这 与传统武术中“上打咽喉下打阴,遇敌先摘两盏灯”的“一招制敌”思想如出一 辙。孙子提出了两个措施:一是“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 所不戒也”,达到“动如脱兔,敌不及拒”的最佳效果;二是“以迂为直……后 人发,先人至”。武术技击也如此,通过快速进攻取胜。洪洞通背拳拳谚“出手 不见手,见手不算手”,要求出手的速度快到对手看不见的程度。可见许多拳种 流派都主张以快制胜。武谚曰:“千有千来解,万有万来解,一快则无解。” “避实 击虚”是孙子战术指导的突出环节。孙子认为“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 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要做到避实击虚,要求“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攻 其所不守”。清代张孔昭在《拳经拳法备要》中云:“与人对敌之时,总要攻击空 处。空处何?两肋、胸、腰与腋,并腿心腿腕是也。能攻处则敌人无所用力,自 能百发百中,则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这段话也提出了避实击虚的战术原则。此外,武术与伦理的融合体现在“师徒传承”及“武德”要求上,如“尊师 重道” “尚武崇德” “见义勇为”等。武术与戏剧、书法、宗教等传统文化都有不 可分割的关系。所以,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体,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活 的见证。从这个角度可知,武术具有文化属性,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武术的文化性还体现在,武术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成为中国人生活中 的一部分。
大多数中国人都有剪不断的“武术情结”。武术是中国文化整体发展 的结果,并跟中国文化整体具有某种同源同构“全息映照”关系。正如生物体任 何一个细胞都包含有生物体的全部遗传信息一样,武术也包含有中国文化的全部 “文化基因”。中国人在武术上的种种考虑,同样可见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 事、教育、医疗、艺术等领域。从阮纪正先生对中国传统武术与西方拳击的比较 分析中,可以窥见武术的中国传统文化属性。以技术特点和文化特色的比较为例。第一,技术特点。中国传统武术:上虚、下实、中间灵,突出下盘功夫,就 势借力,防守体系严密,注意“适度、合理、可行”,属技巧表现型,反映中国 “巧的追求”。西方拳击:拳重、手快、步灵,强调手上力量,依托本体,进攻方 式凌厉,争取“更高、更快、更强”,属力量对抗型,反映西方人“力的崇拜”。
第二,总体文化特色。中国传统武术:围绕生命活动的维持展开,崇德尚礼、 厚生利用,舍己从人、反求诸己,对待互根、相济互补。其象征符号为太极图, 用以表明中国人在以技见道、德艺合一的过程中,讲究阴阳互补、转化升华的自 我完善,具有泛道德主义倾向。西方拳击:沿着超越现实的方向发展、求知推理、 拼搏竞争,以我为主、外向拓展,二律背反、对立统一,斗争冲突、扬弃否定。 其象征符号为十字架,用以表明西方在精神与物质、此岸与彼岸的两极对立中,追求极限和超越,具有泛科学主义倾向。以上通过比较阐述了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特征。武术具有文化属性,是中国、 中国人的特征之一,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也不断得到事实印证。2004、年3月14日 下午,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透露,前不久, 他收到一封来自美国堪萨斯州托尼科市30多名中学生写给他的信。在信中,美国 中学生向他提了 54个问题,其中有人问:“温总理,你会不会武术?”这个提问反 映了西方青少年对中国文化、中国人、中国武术的普遍性认知。正如前面所论证 的,中国武术就是中国、中国人的象征。武术属于文化,武术所具有的文化属性 不言而喻。
浏览19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