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丕相教授认为:“武术套路从 其本质上来讲,可以说是艺术的另类表现形式。”武术套路的艺术性具有历史渊 源。原始人在狩猎之后,欢庆、祭祀时,手舞足蹈,抒发情怀。《诗经•毛诗序》 中有“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 之足之蹈之”,说明“武舞”动作来源于生活实践。“舞”与“武”在古汉语上相 通,也有“舞练”之意。著名舞蹈家吴晓邦说:“中国的舞蹈一般是武术,我学习 武术已50多年。”艺术的核心内容是审美,武术套路的演练过程让人震撼、使人 陶醉,给人一种美的体验。武术套路表演所展现的“意境”美是武术美的核心。 武术具有显著的艺术特性,所以以武术为主体的表演节目才能够频频出现在舞台 上。中国武术协会曾经推出舞台剧《武颂》,经常活跃在舞台上的少林武僧表演 团也是武术艺术论的鲜活实例。据《文汇报》报道,第四届全国歌剧、舞剧、音 乐剧优秀剧目展于2006年11月5日至30日在上海举行,上海的10台大型舞剧 是近年来各地舞剧创作的一次盛大检阅,分别为《红楼梦》《风中少林》《红河谷》 《城》《聂耳》《花样年华》《一把酸枣》《天边的红云》《黄道婆》等。其中,舞剧 《风中少林》以少林寺武僧们一天的日常起居和习武生活为线索,立体而形象地展 示了少林功夫的阳刚和神奇,是一部舞蹈与武术结合很好的舞剧佳作。武术是一 种艺术,艺术是现实再现。武术的艺术性使其通过舞台表演充分展现了武术的艺
术之美。武术艺术属性的延伸更多地体现在风靡全球的各类武术影视中。具有中 国特色的武术影视,其主要元素都是古装与武术的结合。正是武术所具有的艺术 性使其在刀戈剑戟的厮杀中展现了一种武术的美、艺术的美。
- 体育的武术
此外,武术文化还具有体育属性,目前已传播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竞技武术”就是武术体育化的典型代表。武术具有体育属性,但武术并非体育项 目。对武术属性的认识误区往往导致对武术整体文化的破坏。以电视节目《武林 大会》为例,由于该节目注重传播武术的格斗对抗功能,强化了武术的体育性, 并加入了娱乐元素,忽视了武术的艺术表演性,致使受众所看到的武术表现形态 发生了错位,对武术的文化传播造成了不利影响。总之,武术文化的多元化特性使其在当代社会中以文化的武术、艺术的武术、 体育的武术形态存在并广为传播。
(二)武术文化的整体构成
流行于西方的结构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注重对文化的总体性研究,结构学派 尤其注重文化系统的结构分析,这对我国理论界有明显的影响。影响较大的文化 结构三层次说是庞朴于1986年提出的。他认为,广义文化的结构包括物质、心 理和心物结合三个层面。显露在外面的是物质文化层,其物质不是未经人力作用 的自然物,而是对象化了的劳动;中间层是心物结合部分,包括隐藏在外层物质 里的人的感情意识和那些未曾或不需要体现为外层物质的精神产品,以及各种制 度和政治组织;心理层面居于文化结构的里层或深层,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 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庞朴认为:“文化的物质层是最活 跃的因素,它变动不居,交流方便;而理论、制度层是最权威的因素,它规定着 文化整体性质;心理层次则最保守,它是文化成为类型的灵魂。”文化结构的三层 次说普遍为理论界所接受。武术文化也可以按照文化三层次说分析其整体构成。按照康戈武教授的分类, 武术结构的表层是武术运动的形式,包括武术功法、套路、格斗三种运动形式; 武术结构的中间层是武术动作,即构成运动形式的基本单位——徒手和握持兵械 的动作;武术结构的深层是武术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指导动作和运动形式的 武术意识的总和。外层和中层可以合并为技术层。体育院校的教材按照文化三层 次说,把武术文化形态的结构分为“物器技术层” “制度习俗层” “心理价值层” 三个层面:“物器技术层”包括武术技术、武术器械、武术练功器具、场地、服装 等,表现为一种人物关系;“制度习俗层”主要包括武术组织方式、武术传承方式、武术教授方式、武术礼仪规范、武德内容、武术比赛方式等;“心理价值层”主要 包括武术文化体现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情感等。这三个层面可简洁表示 为,技与术是外显层,礼与艺是中间层,道与理是核心层。此种分类虽加入了竞 技体育的成分,如场地、比赛方式等,但关于内层文化的阐述较能体现武术的文 化价值。周伟良教授把传统武术分为展现拳种套路、器械功法的外显层,训练传 承、礼仪规范的中间层,以及诸如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的内隐层三方面。这种 分类更加简洁明了,但关于内层文化的阐述不够全面。
从武术的实际出发,武术文化的整体结构应该包括武术(技术)、武学(技 理与传统文化)、武道(哲学与人生)三个递进层次。武术的师徒传承构成了武 术的文化空间。对武术文化整体结构的认识对武术传播与文化传承研究非常重要。多年来武 术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竞技武术与民间传统武术的论争,以及目前武术学者对学 校武术教育的过度评价等都与对武术文化整体结构认识有重要关系。事实上,中 国武术的整体结构不用说国外,即使在国内也从未被真正认识,甚至体育高等院 校的武术专业学生也认为所学的几个武术套路或者竞技武术散打就是武术。对武 术整体结构的认识对武术的长远发展、武术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部分传承武术 的结果只会是武术文化逐渐流失而完全归入西方体育的范畴。武术是一种独特的 文化现象,有一个整体的文化形态与文化空间,这是对武术文化认知的关键。
(三)武术文化的传播价值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融合了中国哲 学、医学、伦理、兵学、文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剧等诸多文化的精 髓,成为中国文化的全息缩影。由于武术文化内涵具有多元性,武术的价值功能 也出现了多元化,具有防身、健身、修身、娱乐等多种价值表现。在数千年的社 会变迁中,武术的多元价值得到了充分展现,由防身自卫到强国强民,武术在每 个时代都发挥着特有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武术的价值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武术由军队、 民间逐渐走进了体育和教育的领域,武术的社会形态也由此发生了改变。“体育的 武术” “教育的武术” “文化的武术”成为当今武术社会价值的主体。在武术的多 元价值中,文化价值应成为首要价值。对武术文化价值的准确认知与定位是武术 发展的基础。正如顾颉刚所言:历史的传统不能一天中断,如果中断了就会前后 衔接不起来。文化的蜡炬在无论怎样艰苦的环境中总得点着,好让孑遗的人们或其子孙来接受这传统。因此,武术文化在当今社会被认同是武术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
- 武术承继了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国际传播有助于提升我国的 “软实力”。武术的首要属性是文化属性,因此武术文化的传播价值先是文化价 值。武术文化价值认知有利于加深对武术传播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世界对文化的推崇已日见其深。在经历了重商帝国主义的经济霸权时代和军事帝国主义的政治霸权时代之后,文化已日益成为影响未来的世界性力量。20世纪50年代,西方社会学家帕森斯以结构功能主义的方 式研究社会,宣称自己是一个“文化决定论者”。他将社会分为四个相互渗透的行为体系——文化行动体系、社会行动体系、人格行动体系和行为有机体系。在帕森斯看来,文化体系是最高层次,也是最主要的决定力量。自20世纪60年代 以来,更多的学者对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予以极大关注。美国新保守主义代表人物丹尼尔•贝尔在其名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提出,在西方,如今的文化确已变得至高无上了:
浏览23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