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乐观者长寿。经常的乐观, 情绪,来源于思想修养,来源于正确的人生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就能站得高、看得远,凡事从大处着眼。从我们社 会主义祖国蒸蒸日上的光明前景着眼,不因一时一事的挫折而烦恼不休。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就会认识到人生的意义是为集体而有所贡献。从而 就能够摆正个人在集体中的位置,就能从集体事业的发展中感到无限的乐趣, 哪怕是离休、退休以后都会有此感觉,而不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就会有广阔的心怀,胸怀狭隘的人稍有不如意事, 就容纳不下,因而情绪易于低落。胸怀开阔思想开朗的人,哪怕有大不如意 事,也不会耿耿于心,因而常常乐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就能够有坚强的意志,遇到困难不仅不气馁,而且 把克服困难视为乐趣,以克服困难而自豪。为了有助于保持乐观情绪,保持朝气不减,老人最好做到四条:一条是 学习。人常言“活到老学到老”,离休退休老人要参加老年大学学习,使自己 永远能够放宽眼界。一条是不脱离集体活动,经常生活在集体之中。根据自 己所能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做一些为集体服务的事,使自己的精神永远能够 有所寄托。一条是经常做一些自己爱好的文娱活动和体育活动,主要是能坚 持下去。在体育方面练太极拳最为适合,因它能适合每个老年人的身体状况。 还有一条是经常和年轻人交朋友,因经常和年轻人在一起,能使自己的精神 与年轻人一样,经常是活泼愉快,使自己不感到年老。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 状态投入到社会中去,真正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就会领略 到“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的美妙境界。不因年老而消沉,努力把自己 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多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无私奉献,这样坚持下去, 既能延年益寿,又能增强生活情趣,还有益于社会。只有在世事繁杂中豁达不惊,把养心、安神、怡情、悦性化作涓涓细流 淌入心田,便可求得健康生命中的葱郁风景,在安然宁静之中怡然自得。养 身先养心,善忘者无忧,无忧者懂得闹中取静,深谙平衡苦乐之道,自然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境清澈,通达洒脱,气定神怡,从而使血脉通畅,腑 脏协调,少恙长寿。(一)健康与寿命取决于自己有的人把大吃大喝作为享乐,认为“多进食高营养是强身之本”,其实并 非如此。唐代名医孙思邈说:“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日本1989年对 172位百岁老人进行调查发现,他们长寿的秘诀中有一条共同的经验是“吃 饭吃八成饱”。对海南82位百岁老人的调查,他们饮食习惯是:“饮食清淡, 肥腻食物较少。”因此应做到:选用补品,因人而异,节制大荤,素食为宜, 食不偏爱,合理搭配,饭后散步,坚持有利。中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能够增 寿10〜25岁。而能否坚持锻炼也全在自己。国外有句谚语:“活不到一百岁 是自己的过错。”苏东坡说过:“药可以治病而不可养生。”这些话是有科学道 理的。自然无为的生活态度,对人的精神健康是有益的。在晚年生活中,精神 上更要有所寄托,自觉从现实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乐趣,更加热爱生活。关键 是选择好自己的生活方式:一是自娱自慰型,这类人不看重生活中行动结果 和质量,而重视活动过程或结果中的自我感受,只要能让自己快乐的事都可 以去做。这类人一般比较快乐且开朗。二是老骥伏杨型,这类人刻意追求为 社会多做贡献,常有一种忘老的执着精神,看重行动的质量和结果,这种方 式历来倍受中国文化的推崇,但要注意力所能及。三是自然无为型,这类人 大都具有“乐天知命”的生活态度,颇受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一种看透 了的心态,能与人保持一种松散却是良好的关系。这种人追求清净的生活, 精神上较少压抑和负担。四是自寂自怜型,大都过着自我封闭式的生活,少 与人交往,内心消沉,体验深刻,压抑感强,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二)重养性,能克己养性,指人的道德修养的提高;克己,指能克制过分欲望和调节自己的 行为。从精神养神的本质看,养生莫若养性,由于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决定 ,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的选择,故“恬淡虚无,抱全本神”的修身 养性,对保持精神上的健康状态十分重要。精神养生的综合措施,并不是孤 立的,应结合在起居饮食等日常生活各个方面来进行,要懂得综合调适的意 义,享尽天命。有诗为证: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唯半饱无 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笑意莫生嗔,炎热变诈都休 问,任可逍遥过百春。(三)读写,养生之道清代著名戏曲家、养生家李渔,他感慨道:“予生无他癖,惟好著书。忧 藉以消,怒藉以释,牢骚不平之气藉以铲除。喜怒哀乐,皆成文章。”可见读 写随着思绪的表达、变化和转移,能起到调达情态,平衡人体阴阳气血的心 理治疗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书”是一味养生保健的妙药,无怪乎,昔 有一联曰:“得书常悦,其人多寿;拥笔善娱,此士延年。”再有一顺口溜: 常得读书乐,精神有寄托,动脑多锻炼,百病易退却,注意巧配合,健康长 寿不用说。形意拳泰斗李洛能晋省学艺始末纪山西太原王锦泉形意拳泰斗李洛能先生,河北深州大王庄人。自幼酷嗜拳术,初拜本乡 冀某为师,习潭腿,专心致志,能耐劳苦,技冠同侪,因之名闻遐迩,号潭腿 李。于时其地土匪出没,恒至村中抢掠,各村为自卫计,设有连庄会,敦请善 技击者,教练乡民,以作防御。洛能先生(以下简称先生)即本乡之拳术教师 也,邻村有拳术教师郭云深先生者,体格魁梧,臂力过人,所学拳技虽不精, 而力大莫能敌。先生与之较,为郭所败,心沮气丧,深恨拳技之不佳,必欲访 求名师,以期大成。然大地茫茫,不知名师在何处?唯有忧郁抱恨而已。适有山西商人贾某,偶谈及山西祁县小韩村,有戴龙邦先生者,身怀绝 技,为拳术界之泰斗。先生闻讯之下,不禁狂喜,乃毅然辞别亲友,携资来 晋,不辞山川跋涉,只身到祁县。然以异乡孤客,闻名来访,见面唯恐不易, 纵使侥幸见之,亦实难立谈之下,报拜门墙也。先生熟思久之,终不敢贸然 前往,继思藉机渐近,缓图良策。于是在小韩村附近,出余资,购得水田十 八亩,开设一菜园,日以卖菜为业。待访得龙邦先生之住址后,即每日送菜 于其家,风雨无间,积一年有半,未曾收值,而龙邦先生不知也。一日龙邦 先生偶至账房,见水牌上所记菜账,积年半未付,怪而问之,账房曰:“卖菜 老李云:菜钱随付随花,不若在此存放,既省手续,又获安全,蓄之将来可 作回家路费也。”龙邦先生复问其如何人,账房曰:“其人精明强干,忠厚诚 ,朴,好人也。”龙邦先生闻之,奇其人,欲一见之,谓账房曰:“彼再来送菜, 你引他进来见我。”翌日先生复来,账房告以故,言主人欲见汝,先生喜出望 外,欣然随人。至大厅,龙邦先生方凭几读书,先生一见,即长跪不起,龙 邦先生惊问其故,并令其起立。先生曰:“老师必允弟子所请,方敢起立也。” 龙邦先生已微会其意,乃曰:“尔请起,徐徐商斟,苟为吾力所能为,无不允 也。”先生乃叩头起立,历言其平生遭遇,及来晋之志向,务求拜师习艺,言 必,复跪地叩头。龙邦先生自忖曰:“此人忠直可靠,心意虔诚,不远千里, 跋涉来晋学技,其心甚苦,其志可嘉,余技可售矣。”于是慨然允诺,继而龙 邦先生询其旧学何拳?先生以潭腿对,龙邦先生曰,潭腿拳乃属外家拳之较 好者,然以之强壮筋骨锻炼体格则可,若云人神出化,应用无穷,则非拳技 之上乘者。并云:“吾所学者为心意六合拳,取五行——金木水火土生克之 理,采动物专能之技。创劈钻崩炮横五拳,及龙、虎、猴、马、鳏、鸡、鹰、 鹤、燕、蛇、熊、船等十二形,外练形而内练气,所谓六合者,乃手与足合, 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是谓外三合),眼与心合,心与气合,气与力合(是谓 内三合),内外如一,成其六合。苟能精研专修,日就月将,智无不圆,勇无 不生,得乎知之理,会乎知之用,则能神化莫测,技而进乎道矣。”时先生初 则疑信参半,如人五里雾中,俯首静听,而不知所云,既而龙邦先生授先生 以大杆一根,曰:“尔可任意刺我”。
浏览29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