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25届巴黎大会上 通过了关于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建议书一一《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1997 年11月,该组织在第29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 作申报书编写指南》,界定了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含义,基本上沿用了 前面“民间传统文化”的定义。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 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详细界定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概念及其所包括的范围,指出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作为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 力,以及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根本因素,已为世界所公认,但是在世界全球化的今 天,此种文化遗产的诸多形式受到文化单一化、工业化、农业人口外流等威胁, 正面临消失的危险。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中 国政府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议。2005年 3月26 0,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 见》,明确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工作目标和指导方针,要 求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 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在首批公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中,6种(类)武术项目位列其中, 处于名录体系的第6类——杂技与竞技类,分别是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回族重 刀武术、沧州武术、太极拳(杨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邢台梅花拳。武术被列 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武术界的一件大事,具有里程碑意义,将会载入史册。其 实,国家体委公布的129个拳种中,绝大部分都应列入保护项目,如果按照流派 计算,其数目可超过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总数。事实上,竞技武术的传播对民间传统武术的影响已无处不在,所以即使进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武术也被划为“杂技与竞技类”。武术的文化、艺 术属性应在其体育属性之前,这使武术并不完全包含于竞技。在竞技武术传播到 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同时,流传于民间的许多武术的拳种流派正逐渐消失。王 文章指出,一些依靠口传身授方式加以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他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像文物能够独立存在,其无形性使人 类要使其传承延续有一定困难。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逐渐演变的,由于人类活 动的介入,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我们的不当保护而中断了自然演变的进程。 因此,我们的保护手段应当是多样化的,但前提是保持其原生态,不要人为中断 其按自身规律进行的演变。
三、民间传统武术与文化传承
民间传统武术是指流传于民间的、传承有序的中国武术拳种流派。民间传统 武术是中国武术文化整体结构中的主体部分。与目前体育领域中的竞技武术相比, 民间传统武术才是中国武术的代表。我们不能完全抹杀竞技武术对武术体育化传 播的贡献,但必须承认,竞技武术的传播对传统武术传播影响颇大。从“文化结 构三层次说”的角度看,民间传统武术可以简单地划分为拳种套路、器械、功法 的外显层,训练传承、礼仪规范的中间层,以及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的内隐层三 方面。具有整体文化特征的民间传统武术才是武术文化的主体内容,浩如烟海的 拳种流派才是武术文化的精华,舍此便不能完全代表中国武术。大规模民间传统武术的保护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国家体委组织,历时三 年。由于对武术文化整体传承的认识不足,结果对民间传统武术保护仍然流于表 层。经过挖掘整理,初步查明“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 拳种129个;编写各拳种的典籍《拳械录》等651万字;录制70岁以上老拳师拳 艺394小时。但由于武术是以“口传身授” “师徒传承”为特征的,必须“活态”传播,以上措施并未阻止民间武术的继续消亡。该活动还组织了 “献拳经拳谱、 献兵械实物、献功法技艺”的“三献”活动,收集了有关文献资料482本、古兵 械392件、实物29件,但把“非物质”的武术“物质化”保存,同样违反了文化 “活态”传承的规律,对武术的保护仍然是边缘性的。形意拳师李仲轩说得好:“武术是身体动作,必须有人教,学会以后可以自 修,是无法直接自学的,不管公布了多少秘密,光有书本,也还不够。”在谈到师 傅尚云翔授徒时说:“虽然尚师名声在外,但没有一个明确的拳路示人,因为学形 意拳是要师傅带徒弟一个对一个地带出来的,就算写成文字全部公布,要没有实 际练拳的体会,也难以明白,而且在教拳时有时做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就能让 徒弟搞懂,而转化成文字则难度太大。”在重师承、重悟道的传统武术中,武术即 生活,生活即武术,武术中的“道”融入了生活,生活中的认识又在武术中体现。 传统武术讲求“口传、身传、心授、心悟”,但自民国开武馆以来,往往是“教拳 的多,传功的少,讲招的多,传理的少”。中国武术博大精深,重要的一点就是 对人生哲学的体悟。诚如形意拳师李仲轩所说:“形意拳进入高级功夫,必定慈眉 善目。什么是慈悲?这个人感知了天命,思维和常人拉开了距离。什么是悟性? 悟性就是感天感地,把天地间的东西贯通在自己身上。”这便是武术传承对生命的意义所在。在竞技武术主享武术资源的今天,民间传统武术在体育中的传播,仅仅留下 了抱拳礼和几个演练套路。在没有师承与人生哲学体悟过程的传习中,中国武术 的传承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境地。民间传统武术需要研究、需要传承,使之为新 世纪的人们提供身心健康的支持。在西方文化、西方体育的冲击下,中国武术的传播出现了分化,体育化的竞 技武术成了中国武术的主流,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上又属于浅层传播的范畴。由 于文化的缺失,武术在中国青少年中也失去了市场。民间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武术 的代表,正处于边缘化的传播境地,逐渐成为“逝去的武林”。具有精粹性与经 典性的武术如何传承,成为武术传播中的主要问题。武术是传统的,是历史形成 的,“武术现代化”的提法是一个明显的悖论,过度的所谓现代化只能使武术的文 化传承流于表面。中国武术的传承需要学术介入——唯有正确的理念才能使武术 这一民族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并最终造福人类。
第三节民间武术传播的文化要论与理论要论
一、民间武术传播的文化要论
(一)武术文化的基本属性
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甚大,故文 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 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 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 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这“共业”包括众多领域,如认识的(语言、哲学、 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社会的(制 度、组织、风俗习惯)等。与广义文化相对的是狭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 中关于物质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 被称为“小文化” 从广义与狭义文化的角度出发,武术文化属于狭义文化的范畴。武术划入狭义文化的范畴源自武术本身的艺术特征。在文化的分类中,中国武术与建筑、饮 食、绘画等归为“专题文化”的研究范畴。此外,还有地域文化的分类,如中原 文化、齐鲁文化、关中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岭南 文化、晋文化等。武术与地域文化的融合研究派生出中原武术文化、巴蜀武术文 化、燕赵武术文化等。
浏览25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