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间信仰更多的是以口承的形式流传,同时借艺术形象的手段传承, 因而民间造型艺术不仅与民间信仰紧密联系,深刻地揭示了民间信仰观念,还成 为民间信仰习俗传播的形式和媒介。民间信仰与民间艺术相联系,因而使大量的 民间艺术创造负载了民间信仰的内容,而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创造。通过对民 间艺术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普通民众的信仰观念,以及信仰与艺术创造、民众 生活的关系。民间信仰的包容性与宽泛性使民间艺术丰富多样。民间信仰又是功利性的, 这种功利性不仅表现在信仰对象的宽泛性、包容性,还表现在民间信仰的组织、 仪式活动中,如节日祭祀、庙会、家祭及其他祭祀信仰活动,在这些信仰活动、仪式中同样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例如,河南淮阳太昊伏羲陵的人祖庙会 至今盛况空前,人祖庙会上的人祖“泥泥狗”是祖先信仰活动的典型产物,它所 承载的功利性目的和文化内涵远远超出了它的艺术形象。山东惠民火把李的庙会 上出售的泥娃娃是祈子信仰的替代物。此外,流行于大江南北的社火表演、傩戏 表演大多与祭祀、娱神、酬神等信仰活动有关。由于民众信仰功利性的一面,也使民间信仰观念变得十分达观和开明,当然 这种认识也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客观事物和思想意识有着更真实和切近本质的理解,因而信仰也就变得较 为理性。民间信仰观念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信仰观念的指 导下创造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样式和内容。另外,民间艺术作为民间信仰观念的物 化形式和载体,对探讨传统信仰观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民间艺术的伦理观念、情感与吉祥观念


  1. 道德伦理观念与情感


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科学,传统伦理学是对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或 道德关系的研究。道德伦理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意识形态,渗透于人类的精神意 识,并影响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协调人类社会关系的道德伦理规范在不同的 领域既具有不同的伦理内容,表现出若干具体的特点,又体现了不同的伦理关系。 在民间艺术创造活动及其物化形式中,折射出民间艺术的道德伦理追求,体现了 民众的价值观念、情感意识、审美观念,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社会里,道德伦理观念不但深刻影响、制约了民众的价值观念和 行为方式,而且是规范社会和人伦关系的准则和尺度。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了深刻 的道德伦理内涵,并渗透在民众的观念、行为、信仰、思维方式、情感思想等各 个方面。对于民间艺术来说,这种道德伦理及情感观念与民间艺术的审美观念一 起对民众的精神意识产生重要的影响。传统道德伦理规范中所倡导的德行操守、 忠孝仁义等一系列的道德伦理标准是中国民众向往和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成为人 们宣扬和自觉奉行的行为规范,而且在民间艺术创造和文化传播过程中具有广泛 和形象具体的体现。它不仅表现在各种天地神祇、圣贤祖宗、历史故事、神话传 说、祥禽瑞兽、仙花芝草、吉祥图案等丰富繁杂的艺术题材中,还体现在民间艺 术的创作观念、工艺技巧、样式风格等各个方面。就题材而言,二十四孝、义士 烈女、麒麟送子、梅兰竹菊、瓜膻绵绵、鸳鸯凤凰、太狮少狮、绶带鸾鸟、文武 财神、牛郎织女、三娘教子、劈山救母、打金枝、福禄寿喜等数不清的吉利祥瑞题材,无不或隐或显地体现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特别是那些看似具有精神审 美意义的民间艺术品类和样式,如年画、剪纸、面具、脸谱、皮影、刺绣、挑花、 印染等民间艺术形式,这些装饰和审美题材所蕴含的道德伦理及情感观念,都通 过那些民众耳熟能详、普遍认可的艺术形象展现出来。从表面来看,民众选择了 这些有道德教化和伦理情感意义的艺术题材和样式,作为宣扬道德伦理的手段和 媒介,实际上是道德伦理及情感观念赋予了这些题材内容内涵和象征意义,使这 些题材和内容承载了艺术形象审美价值以外的文化意义,并为其注入了永恒、旺 盛的艺术生命力。换句话说,民众普遍的道德伦理及情感要求创造、选择了这些 形象化的题材和内容,使其成为道德教化的工具和伦理、情感的符号。民间艺术 健康、质朴、圆满、完美的艺术风格也常常遵循和追求美与善的统一,体现了民 众的情感观念和道德伦理要求。工艺制作技巧也透露出民众的道德伦理和情感追 求。例如,年画印制中为了防止纸张铺踏在木板上使色彩影响画面,要在大面积 的空白处刻上若干小的吉祥符号作为“画垫子”,而不是随意填空;民间年画的配 色要体现节日喜庆红火的气氛。面具脸谱的配色要符合人们的价值追求,因此出 现了 “红色忠勇白为奸,黑为刚直灰勇敢”等既体现人物性格,又与人的价值判 断和审美要求一致的表现手法。无论是民间艺术的创作观念,还是题材内容、形 式技巧、风格特征,都体现了民众的道德伦理观念及情感追求。实际上,文艺与道德伦理自古以来就是联系在一起的,“文以载道” “言志明 道”都强调了艺术的道德伦理教化功能。当然,这里的“道”并非仅指道德,而 具有更为宽泛的伦理、道德以外的精神内涵。晋代陆机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 莫善于画”;唐代张彦远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对于 普通民众来说,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工具,是一种具有综合功能的媒介, 老百姓通过民间艺术找到了一种无须用文字表达的视觉表达方式以及民俗文化交 流方式,这种交流依靠形象化、艺术化的民间艺术形式,其所承载的精神文化内 涵和文化功能是丰富多样的,其中道德伦理观念的传达就是通过形象化的民间艺 术形式的认知、教化功能来实现的。大量的民间艺术以其艺术化、审美性的形象 和方式来宣传道德伦理观念,其认知、教化功能和审美功能是交织在一起的,特 别是在那些看似审美性较强的民间艺术品类中,这类题材和功能显得尤为突出。无论是直接明了还是间接含蓄的伦理教化,在审美或实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 中都能得到明显的体现。民众通过民间艺术这种形式来认识、宣扬人与人、人与 社会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活动中来规范人的价值观、道德 观,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的道德伦理关系。不容忽视的是,在民间艺术的创造、 传播及传承过程中,这种道德伦理关系又加以延伸和拓展,使人与物、人与自然

之间也建立了一种道德伦理关系。

民间艺术造物一经产生,在人与物的关系中,物并非远离人的客观存在,而 是有生命的、人性化的,物性与人性之间是亲近、和谐的。在民众看来,物既是 人类目的的产物,又是实现其他目的的工具,具有工具价值。同时,物又不仅仅 是目的性的,而是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即独立于人的目的与工具理性之外的价 值,这种内在价值在民众看来就是物品的内在属性。正是民间艺术造物的这种内 在价值属性决定了民众对物的认识和态度,并形成了民众主体与物之间的道德伦 理关系。例如,上下两头用来既锄地又楼地的简单农具,农民称其为“两头忙”, 一个“忙”字不仅生动,还是拟人化和人性化的表述;锥木艺人在自己的掀床上 贴“一家之主”之类的对联,不仅说明疑床是一家人生活的依靠和来源,也可见 镰床被认为是家中的一员,甚至具有主人的地位。这类例子不胜枚举,都是将物 与人平等对待。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各行各业普遍敬奉的祖师神,不管其来历 如何,其中仍然可见民众对手艺或造物的感激和尊重,这种感激充分展现了人与 物之间平等、和谐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也许是造物对民众的生存来说有着十 分重要和切实的意义,民众对造物心存感激并爱物惜物,这种人与物的亲和是人 与物之间内在灵性的交流,体现了一种道德伦理关系。特别在现代科技理性的催 动下,物性、惟理性、功利主义被一再强调,人性、情感、伦理被逐渐抽离。在 这种现实状况下,民间艺术所蕴含的伦理关系、道德观念可以使我们得到启示, 应该加以弘扬。

浏览26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