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和民间艺术同属于传统民间文化,民间文化的特征在民俗和民间艺术中 都得以形象地体现。民间文化较之于上层文化更有稳定性、传承性,而民俗和民 间艺术鲜明的延续性、传承性、模式化、集体性、地域性正是这种传统文化的体 现,而且民间文化的传承方式不同于上层文化主要依靠文字,而是以物承、口承 为主。民间文化的传承性、模式化决定了民间文化具有稳定的一面,但又不是僵 化不变的,民俗和民间艺术受社会和生活的影响,也是动态发展的,民俗和民间 艺术的发展变化也是民间文化发展的体现。
民间艺术与民俗具有相同的文化性质,而且是交叉的。民间艺术与民俗的具 体存在状态更直接地体现了这种关系。民间艺术是社会习俗的物化形式之一,民俗是民间艺术生成、发展的文化源泉。中国的远古习俗,如生产习俗、信仰习俗、 饮食习俗、岁时习俗等,深深地影响了原始艺术,或者说某些原始艺术的发生正 是这些远古民俗的产物。如果说原始生产工具、生活器具以及其他巫术用品等是 原始艺术的起源并与远古民俗密切相关,民间艺术就是在原始艺术起源时产生的, 那么原始民俗成为原始艺术诞生的基础之一。如果我们难以确切证实和考察这一 史实,众多民间艺术品类的形成、存在与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显见的事实。例如, 风筝、年画、剪纸、面具等已逐渐脱离原初的目的和意义,成为审美愉悦、游戏 娱玩的用品,但大都是起源于祈福禳灾、驱邪避凶的民俗活动,风筝释放晦气, 门神镇宅辟邪,面具娱神驱邪,泥娃娃是由祈子的拴娃娃求生习俗演变而来的。 许多民间服饰、器具、宅居等也大都与民间服饰习俗、生产生活习俗、居住习俗 等密切相关,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些都说明民间艺术创作大多以民间习俗为 基础,民间习俗是它的创作源泉之一,如果缺少了民俗活动,民间艺术就不会呈 现出如此多姿多彩的景象。
民俗活动是民间艺术的创作基础,因而“它的内容和形式大多受民俗活动和 民俗心理的制约。民间艺术是民俗观念的载体。民俗心理和民俗观念是一种内在 的、隐性的民俗结构,而民俗事象是外在的、显性的活动内容。民间艺术作为民 俗活动的内容之一体现了民俗的观念,呈现为民俗事象。春节的年画、元宵的彩 灯、婚礼的喜字、祝寿的礼馍、定情的荷包,这一切不仅表现为民间艺术的精彩 创造,也是富有表征意义的民俗事象在特定民俗活动中的具体展现,而且体现了 不同民俗活动中的民俗心理、民俗观念。即使是民间艺术作品的形式构成,也深 刻体现了各种不同的民俗心理、民俗观念,频频出现的程式化、富有吉祥寓意的 纹样,鲜明的色彩,完整和谐的结构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民俗心理、观念的制约, 如福、禄、寿、喜的内容,谐音、寓意、象征的手法体现了这一切大都是民俗观 念。正是民俗观念与民间艺术的这种关联,才使民间艺术自然而然地成为民俗活 动内容的一部分和民俗观念的物化形式。民间艺术受民俗观念、民俗心理的支配 和规范,承载了艺术图式以外的种种含义,具有艺术以外的种种功能和价值。当 然,也有许多民间艺术已脱离民俗的制约而具有较大的自由,但民俗的影子却往 往时隐时现地存在,如民间年画、剪纸的题材、内容越来越广泛,形式也日趋多 样,功能也在日渐拓展,但某些传统的影响依然存在,而且某些新的形式也处在 民间与非民间的边缘,需要人们做出新的审视。民俗活动包含大量的民间艺术,为民间艺术的创造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原动 力,同时民俗活动和民俗观念又规约了民间艺术的创造,使民间艺术呈现出民俗 倾向。另外,民间艺术又丰富、充实了民俗活动的内容和活动情境,使民俗活动更多姿多彩,也反映了一定的民俗事象。在众多的民俗活动中,民间艺术以其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强化了民俗的 活动情境,增添了民俗活动的兴味,使民俗活动整体过程更具有动志性。在这种 活动情境中,民间艺术首先被视为动态的民俗事象,而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艺术 形式。例如,新年的年画、窗花、门笺,元宵的彩灯,儿童生日的礼馍、虎头鞋、 虎头帽,婚礼上的喜字,住宅上的砖雕、石雕、木雕等,诸如此类,无论是岁时 节日民俗、人生礼俗、居住习俗、服饰习俗,还是饮食、信仰、游艺、竞技民俗, 民间艺术都丰富、强化了民俗活动的气氛,使民俗活动得到更生动的展示。从这 种意义上来讲,民间艺术不仅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 也使我们看到民间艺术的民俗价值、文化意义及其生活内涵。也就是说,民间艺 术贯穿于民俗活动中,是一种有形化、具体化的民俗,不仅具有作为艺术所具有 的一般功能,还具有充分发挥民俗功能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民俗是民间文化的一种存在形态,是一种文化现象。针对民俗作为文化现象 的研究的局限性,高丙中提出了全面、整体的民俗研究思路。民俗呈现为两种存 在形态,一种是文化的,另一种是生活的,也就是呈现为民俗文化和民俗生活。 民俗文化是人的活动结果,又被用于新的活动中,是人群所积累的生活范围的文 化,是包含着活动模式的文化现象。民俗生活是人的活动过程,是主体与民俗模 式相互契合所构成的文化生活。民俗的这两种存在不仅表明了民俗学的对象是充 分的、完整的,也说明民俗是连续的、发展的,而不仅仅是传统的、凝固的。历 史的发展是一根连续、完整的链条,文化的创造不仅不能脱离一定的文化主体和 生活方式,也是不断发展的。民俗的这两种存在决定了民俗研究的两种学术取向: 一种以文化为取向,把民俗主体和发生情境悬置起来,把民俗事件抽象为民俗事 象,把实际很复杂的语言、行为、物质等方面的民俗简化为文本、图式进行研究; 另一种以生活为取向,把民俗主体、发生情境和文化模式置于整合的过程中,把 民俗当作事件来研究。我们分别称之为民俗事象研究、民俗整体研究。从逻辑上 说,这两种研究应该并驾齐驱。我们认为,由于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的密切关系、 民间艺术与民众生活的关系,民间艺术许多情况下既是民间文化的创造,又是民 众生活的内容或载体,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纯粹审美的艺术创造, 因而民间艺术与民俗一样,既是艺术的形态,又是生活自身。民间艺术的研究也 应该是全面的、整合的、动态的研究,脱离了民间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的民间艺 术是单薄的、偏执的,甚至是扭曲的。只有将民间艺术落脚于广阔的民间文化背 景并与民众的生活相联系,才能更好地解释民间艺术的形态、样式以及艺术的发展。这不仅是民间艺术文化生态整体、动态、协调的结果,也是民俗研究给我们 的重要启示。不难看出,民间艺术与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民间艺术以民俗活动为基础, 民俗活动以民间艺术为表现形式。当然,民间艺术也有远离民俗而独立存在的, 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两者的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许多民间艺术品类走向 相对独立的发展。民俗也并非对所有的民间艺术产生影响。无论怎样,民间艺术 与民俗是紧密联系的,特别是传统的民俗与民间艺术的关系尤为密切。
三、地方民间艺术的精神文化形态
(一)民间信仰与民间艺术创造
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传统文化正在转型或日渐消失,然 而无论是社会人类学者的研究,还是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现实景象 都表明,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复兴。传统与现代之间既不 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又呈现出文脉的时断时续、时隐时现,把现代化理论的尴 尬和传统文化的历史局限有机串联起来。许多情况下,民间传统信仰与民间艺术 结合,或以民间艺术为载体,鲜活生动地记录了民众的心路历程和生存状态。然 而毋庸讳言,民间信仰中也有落后的因素,这必然要求人们全面细致地对民间信 仰客观准确地进行分析,以保障民间文化生态的健全、完整,以利于民众的生活, 从而更好地传承民间文化与民间艺术。正如乌丙安先生指出的,对民间信仰的研 究,“不能等闲视之的是,这古老信仰的遗存,根深蒂固,即使像某些人把它看作 '沉渣’,也应当看到正是这厚重的沉渣铺垫着整个中国民间文化史,影响深远。 只要认真、全面地考察并研究中国民众的信仰观念,就会看到中国的普通大众是 怎样采取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在支配他们的日常生活的”。
浏览27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