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州习武人群武术
文化认同现状研究
第一节武术文化认同概念与研究方法
一、武术文化认同问题的提出
文化认同作为一个问题受到人们的关注,是伴随着社会现代 化发展及其引发的文化危机而出现的。在体育运动领域,文化认 同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是伴随着西方体育文化的传入及其对中 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而出现的。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现代 体育文化,是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 的,它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国际文化现 象。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当现代西方体育文化随着西方工业 文明传播到中国之后,它同其他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一样,与中国 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了冲突。而且,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进程的加快,西方体育文化也越来越成为一种强势的体育文化, 使得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以传统武术文化为代表)在这种外来 的异质体育文化巨大的冲击下也在发生着变化。现代化在促使社 会转型的同时,还直接引发了文化认同的危机。文化认同危机在 体育运动领域的典型表现是,现代西方体育文化对中国传统体育 文化——武术文化的冲击所导致的武术文化认同危机。武术文化 认同危机的出现,就使武术文化认同问题成为中国武术文化中突出的时代课题。武术文化认同危机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抵制。对西方体育文化的抵制主要表现在,通过挖掘整 理传统武术文化来抵制外来体育文化。民国时期武术的逐步复兴 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发展,使武术成为了中国现代体育的组成 部分,以及1983年的对传统武术的“挖整”工作,即表明了中 国武术文化对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的排斥与抵制。 而且,这种文化抵制始终没有停止过。最近,武术理论界还有人 撰文说,我们是泱泱大国,我们是文明古国,我们的文化、文明 是成熟的文化、文明,我们为之自豪骄傲,我们应该怀有并且毫 不掩饰心中怎么也抹不掉挥不去的文化优越感。东方武技大系统 (主体是中国武术)和西方体育大系统(主体是奥林匹克)是各 成体系、分庭抗礼、交相辉映的文化存在①。这充分地反映了由 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取向、民族优越感和对外来文化的逆 反心理所导致的文化冲突与文化危机感。
二是认同。认同外来体育文化主要表现在,通过改造传统武 术,建构和发展新型武术文化。例如,现代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 的出现。但是,现代竞技武术套路对传统武术的某种否定,在一 定意义上造成了武术文化的断裂。例如,现代竞技武术套路提倡 的高、难、美、新,就使得很多人认为它导致武术失去了传统武 术的技击性;散打是摔跤加拳击的“四不像”。武术传统是武术 文化中最具特色、最重要、最普遍、最有生命力的内容,也是武 术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毫无疑问,现代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运 动是在对传统武术、传统武术文化的批判和超越过程中确立起来 的。在现代竞技武术文化建构的过程中,总要对传统武术和传统 武术文化有所批判、有所否定。而这种否定又必然影响到人们对
①程大力:《传统武术: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育文化导 刊),2003 (3)。
民族武术文化传统、传统武术文化的认同,促使人们建立新的武 术文化认同。但是,在对传统武术文化进行现代转型的过程中, 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根据文化认同理论的观点,文化认同是文化存在与发展的主 位因素。“文化被创造往往是必然,但能否存在与发展就不一定 是必然的”①。所以,建构与发展新型的武术文化是必然的,而 建构与发展新型的武术文化是要受已经形成的对武术文化的认同 支配的,在特定的条件下对武术文化的认同能决定武术文化的命 运。创造与发展新型的武术文化不能脱离当代人对传统武术文化 的认同,完全脱离了原有的武术文化认同,势必带来武术文化认 同危机。
基于上述讨论,本章将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对中州习武人群 的武术文化认同特征进行分析讨论,试图从文化认同的视角,来 考察中州武术文化的发展状况,为构建和发展新型的中州武术文 化提供依据。
二、有关概念的界定
(一)认同的内涵
“认同”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提出的。弗洛伊德将认同看做是一个心理过程,是 一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去模仿、内化并形 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认同是个人与他人以情感联系的原初 形式②。在社会心理学中,一般将认同看做是个体社会化基本途
①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I②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径中个体内化的一种主要方式,也把认同称为自居。社会心理学 认为,自己与某一个体或群体相认同,这个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标 准与价值观念一般会自觉地被自我所内化,用来指导自己的行 为,是个体社会化表现出自觉能动性。社会学家汉斯•摩尔 (Hans J. Mol)认为:就个人层次而言,认同是一个人在混沌环 境中所占据的稳固方位,个人能够对外在环境做出积极的防御; 在社会层次而言,认同是一个基本的普遍拥有的信仰、模范及价 值之综合,它能抵御外在事物对本身环境与长远的威胁及维续自 身①。从以上对认同的定义看,认同概念与态度、价值观等有密 切的联系,涉及到个体对团体的认知、情感归属、行为意向三个 方面。而这三方面正是社会态度的构成因素。
态度是主体对对象反应的一种具有内在结构的稳定的心理准 备状况,它对人的反应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形成人们一 定的行为倾向。
时蓉华( 1989)认为: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 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的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 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发出的反应受到自己态 度的调节②。
关于态度的构成要素,我国社会心理学者大都认为社会态度 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性三个因素组成。但是对第三个因素 (行为倾向性)使用的术语却有所不同。沙莲香认为社会态度由 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动机构成。她认为把动机视为态度的 构成成分是因为“动机是行为的动力,也是对行为的一种准备。 因此,在分析态度构成问题时,既不可以把动机与行为等同视
浏览27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