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氏武技深奥的学理体系和丰富的技术体系,给予研究者 深入细致地探讨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同时,由于茬家拳是以培 养中气为立论的武学体系,所以,当你去深入分析和阐释其学 理思想时,如果没有亲身的自我感受,很难对其思想进行准确 的把握,就会造成纸上谈兵的现象,影响茬氏武技的深入研究。 目前,既对茬氏武技技术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对茬氏武技 的学理体系能够做出分析和评价,理论与实践能相结合的武术 研究者是不多的。
二、发展中缺乏创新性
纵观少林武术和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历程,无不与本身的自我 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每一次创新发展,都是与社会发展和时 代需求相联系的。少林武术和陈氏太极拳都在古代完成了自身体 系的建立,但是,当面对社会变革和发展时,它们自觉地对自身 体系进行着改造和创新,使其符合社会发展和人们对其多方面的 需求。如为了适应现代武术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少林武术和陈氏 太极拳都在传统套路基础上,创编了适合于现代竞技发展需求的 国际竞赛套路。为了适应现代人们健身的需求,陈氏太极拳在原 有套路基础上经过由繁化简的整理和改造,创新出了适合现代人 审美观、符合现代人生活节奏的三十八式和十八式陈氏太极拳等 套路,这不仅为丰富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
①易剑东,张苓:《中国武术百年历程回顾——面向21世纪的中国武术》,载《体时,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茬氏武技的创立,与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创立伊始,就已 经是既有理论又有技术的较为完整的拳技体系,从这一点上看, 甚氏武技比少林拳和陈氏太极拳的初创起点都高,但是,少林拳 和陈氏太极拳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新精神,才 有今天的遍及世界的影响范围。而茬氏武技在经历了一百多年后 的今天,我们从其技术套路体系来看,基本上与初创时期没有多 大的差别。当然,继承优秀传统是必要的,但是,在继承基础上 的创新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只有不断地创新才更 具有生命力。再则,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一种文化如果不能满 足人们的需要,不能为人人所熟知和认同,那么,它就失去了存 在的价值和赖以存在的土壤,就将走向衰亡。茬氏武技在历经一 百多年,经过九代人的传承发展到今天,是继承的结果。甚氏武 技现在面临的普及面较窄、传播速度较慢的不容乐观的发展现 状,与其自身缺乏创新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只有依据社会发展规 律不断完善自己,适应社会,改革创新,才能使自身得到不断发 展和广泛的传播。
回顾茬氏武技创始人在创编甚氏基本套路二十四势的过程, 也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提示。在《二十四拳谱序》中记载了二十 四势的创编过程,"……得字拳四十法,臆续三十件,积为七十 则,但繁多莫记,乃约归二十四,命以名,示以窍,使学者便于 服习”。茬乃周在创立殁氏武技时,在汲取了字拳的精华的基础 上,创编了七十则的套路,但是套路动作繁多并难以记忆,所 以,将其约归为二十四势,并命以名,示以窍,其目的是为了学 习者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练习。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茬氏二十四拳 是在吸取和借鉴其他拳种精华的基础上,根据当时人们的需求而 创编的,体现了茬乃周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意识。但遗憾的是, 甚乃周最后成形的二十四势拳每势又分为八势,共一百九十二 势,这么长的套路,再加上对习练者的身形和内气又有较高的要 求,这对于现代人的一般健身需求来讲是很难接受的,所以这也 是导致茬氏武技发展较慢的原因之一。为了甚氏武技的今后发 展,我们应该继承创始人的那种创新精神,对其技术进行不断的 创新和必要的简化,充分发挥健体养生之功效,使其适应当代社 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只有这样,茬氏武技才能为现代社会的 人们广泛接受和认同。
三、官方宣传支持力度不足
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和中国焦作太极拳年会,都是由当地政 府主办的以武术搭台,经贸唱戏的大型武术活动,这些活动的举 办,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还有力地宣传了少林武 术和陈氏太极拳。由于是政府直接出面组织的活动,动用了各种 传媒广泛宣传,因此,影响面较大,对于这两个拳种文化的宣传 也较深入和全面,这对于普及和推广少林武术和陈氏太极拳起到 了积极的引导作用。除了这些年会以外,每年举办的少林拳和陈 氏太极拳的各种单项比赛也起到了普及推广的作用。相比之下, 同样在河南省内发祥的茬家拳,就没有像少林拳和陈氏太极拳那 样受到重视,一方面的原因,与甚家拳自身体系有关;另一方 面,与政府关注不够,普及推广的介入力度不够,甚至根本没有 介入有关。因此,我们呼吁当地政府给予茬家拳更多的关注,并 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促进茬家拳的普及和发展。如在适当的时 候,组织茬家拳的学术研讨会,组织专家和学者对茬家拳的普及 和发展献计献策,提出发展规划;在武术比赛中设立甚家拳的比 赛项目,组织茬家拳的单项比赛;开展甚家拳健身传播活动;在 条件成熟后,举办以茬家拳为主要活动内容的武术年会等。通过 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工作,茬家拳的普及和推广必定会得到较 大的改观。同时,这也可以体现中州武术文化的多元化,使中州 武术资源得到新的开发与利用,为繁荣中州武术,弘扬民族优秀 文化遗产做出新的贡献。
本章小结
螯家拳和《甚氏武技书》在河南省影响较大,尤其是茬氏武 技书是完整的甚氏武技理论与实践体系,是中州武术文化的一大 瑰宝,是较之少林和陈氏太极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理论成果。但 是,有着这样成熟的理论与实践体系的茬家拳的传播范围却主要 在河南本省内,其传播区域有荥阳、密县、巩县、郑州、开封和 安阳。
芸家拳的文化成因是多方面的:优越的地域环境为甚家拳的 形成奠定了基础;创始人广博的学识和精湛的武技使茬家拳的形 成成为可能;中州武术文化大环境促进了茬氏武技体系的形成。
芸家拳的自身体系的复杂性;习练要求的特殊性;发展中缺 乏创新性;家族式、作坊式的师徒制传承方式;参与社会活动 少;官方宣传支持力度不足是造成芸家拳发展中不容乐观的原 因。甚家拳的传播现状提醒我们,对于享誉武学界的荏氏武技理 论的深入、系统、全面地研究和大力的保护性推广已经到了刻不 容缓的地步,否则,甚氏武技这一优秀的传统武术文化就有可能 在不远的将来从中华武术文化的名录中消失。
根据茬家拳现存内容,按照性质将其分为桩功功法和套路两 大类。桩功功法包括文修和武练两种,套路包括拳术、器械和对 练三类。
甚家拳的本体模式特征表现为:茬家拳套路以象形模拟的手 法将动物或人物形象引用于拳法之中,使得每个套路表现出不同 的形态特点。同一个套路根据习练目的而有不同的力度节奏。总 体表现为前段动作轻柔小巧,中段拳腿并用、动作刚烈,后段以 腿法为主、动作沉稳的运动布局特征。“形气合一“是茬家拳运 动方法中最为重要的要求。
茬家拳的套路名称,也大多采用相应动物或人物的形象来命 名。甚家拳拳谱中的动作名称的叙述方式,大多采用四字或七字 的歌诀来描述一个动作的名称,并且都带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这 也构成了茬氏武技与众不同的独有特色。茬家拳拳谱中最有代表 性最为独特的是二十四字拳的叙述方式。每一字的技法都有一个 四字的动作名称,每一个动作名称都配有两首歌诀,其中以四言 歌诀来说明此动作的要点和方法,以七言歌诀来叙述此动作中所 包含的八种技法变化。其叙述由字一一名称——说明——技法层 层深入,让人读起来清晰明了。动作歌诀有些还带有佛教文化特 征。拳谱中的比喻和俗称向我们展现了中原文化的语言风格,体 现了茬家拳的地区文化特征。
正是由于优越的人文地理环境,创始人的广博的学识和精湛 的武技以及中州武术文化大环境孕育了甚家拳“立论中气、以气 统拳、行气合一、初学条目、重视基础”的文化特色。茬氏武技 中明确指出了 “练气练形窍要”,开武术传播之先河,反映了菩 乃周本人没有门户之见,摒弃保守而开明的思想观念,也充分表 现出中州武术文化之风范。这是中州武术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对 中国武术的一大贡献。
浏览29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