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是狭义定向的归纳义。在元朝和明朝时期,由张三丰所创造的一派带 道家修炼内涵的拳术派别特称为武当拳。这一拳派虽然后来不断传到各地道教庙 观和民间,并有所发展,但因为它源自武当,并一直遵循其基本原理,所以也就
自然沿称为武当拳。这一归纳义还包括当时及后来与张三丰所创造的太极拳风格 特点内涵及功能相近的其他拳法。

二、武当拳为什么又称内家拳

武当拳又称为内家拳或武当内家拳。但是,它为什么被称为内家拳呢?历来,人们对“内家”之说解释颇多,各执己见。“内家”之说最早见于明 清之际朴学大师黄宗羲《南雷文集》中的《王征南墓志铭》。王征南为明末清初 四明(今浙江省宁波市)地方的一位武当拳名家,从师单思南。由王征南上溯七 代为开山派祖师张三丰。《王征南墓志铭》中云:“……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 犯者应手即扑(或作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从黄宗羲 “有所谓内家者” 一词的使用可以看出,当时“内家”之说不但已被普遍使用,而 且相沿日久。有人认为,“内家”是张三丰以儒士自称。因为出家人称方外之人,张三丰不 把自己当成出家人,而称“内家”。实际上,这一说法站不住脚。因为张三丰早 年曾以儒业晋仕做过官.若想以儒士自称,就不必辞官不做,来当方外之人了。也有人认为,少林拳称外家,是因为少林寺是佛门,佛教是从印度传来,印 度是外国,故称外家。武当拳出自武当山,武当山是道教,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 的教,故武当拳称内家。这种说法看起来倒很合情理,但实际上仍然站不住脚。 因为佛教虽从外国传来,但当和尚的都是中国人,不但佛教传入后佛教经典理论 都按中国人的理解与认识做了翻译,具有中国特色,而且佛教的武术都是中国土 生土长的武术。所以,依此来划分外家、内家仍然不能自圆其说。有人辩解说, 释、道两家从来存有门户之隔,张三丰当然可以按道教是本国之教,佛教是外国 之教来划分内外家。但这些人不知道,张三丰的阐道著作中从来没有门户之见, 而且持儒、释、道三教合一之观点,他认为三教在探索真理上,认识有相通之处。 所以,这种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还有的人认为,历史上少林僧人善以武技表现自己,爱露形于外,所以称外 家,而武当道人们清心寡欲,恨山不高,恨林不密,归隐都来不及,从不露圭角, 而且本领越高,越是不让人知道,注重内在,所以称为内家。这种说法似乎有道 理,但仍显据理不足。因为僧人也有爱隐者,道人也有轻露者,况且隐显根本不 是判定修道功夫的标准。不少道家还认为,真正的修炼功夫是在闹市。就说张三 丰,尽管他踪影莫测,但还是经常抛面于世。他还将武当拳教给了许多道门之外 的弟子。除上述说法之外,还有以刚柔分外家、内家之说,以攻防分外家、内家之说,以功夫硬软分外家、内家之说,以地域之南北分外家、内家之说等这些就更 牵强了。金一明还指出:“自魏晋以降,唐宋以来,朝代更变,其间缁衣者奔走十方, 遂变佛门锻炼体魄之禅功而为战斗防身之预备。其间忠臣义士、大奸巨猾出入空 门更不知凡几。世虽稍稍知其术,然讳莫如深。斯时张三丰应运而生,秉天赋之 伟姿,过之人智识,慨其术不能见用于世,而反见嫉于人,遂加以研精,再变其 战斗防身之秘法,而为主于御敌之秘诀,授术收徒,著述誉抄,公诸天下,其派 遂大兴。”由此可以看出,少林后期拳术已非佛门原本“汤水”,它是中国自古以来未 经过哲学理论锻造的实用武术。这种历史悠久的实用武术是在技击对抗中依靠人 的后天体质和思维优势来决定胜负的。这优势就是快制慢,强胜弱,有力打无力, 千斤压四两,等等。与内家拳相比,一重外,一重内;一拙,一巧;一刚,一柔。 所以,张三丰创内家拳是在“精于少林”的基础上,结合道家养生理论千锤百炼 研究创造出来的。所以,后代学者能对张三丰的内家拳术精华“得其一二者,已 足胜少林”。换句话说,学内家拳不得其门而入,或学之不精,未必就能胜少林。 当然,说少林后期拳术是中国自古以来未经过哲学理论锻造的实用武术,其“实 用”之“术”,是指它主要是一种经验的总结积累,也包括它后来对内家拳的某 方面的借鉴。能流传到今天的某些少林早期拳术那就另当别论了。

第五节以动物命名的拳种

以动物命名的拳种有以下几种:

一是龙拳,包括龙形拳、龙桩拳、龙化拳、行龙拳、飞龙拳、火龙拳、青龙 拳、飞龙长拳、青龙出海拳等。二是虎拳,包括虎形拳、黑虎拳、青虎拳、白虎拳、饿虎拳、猛虎拳、飞虎 拳、伏虎拳、五虎拳、八虎拳、虎啸拳、回头虎拳、侧面虎拳、车马虎拳、隐山 虎拳、五虎群羊拳、工字伏虎拳、虎豹拳、虎鹤双形拳等。三是鹤拳,包括白鹤拳、宗鹤拳、鸣鹤拳、飞鹤拳、食鹤拳、饱鹤拳、饿鹤 拳、五祖鹤阳拳、咏春白鹤拳、独脚飞鹤拳等。四是狮拳,包括狮形拳、金狮拳、狮虎拳、二狮抱球拳等。五是猴拳,包括猿功拳、猿形拳、猿糅伏地拳、白猿短臂拳、白猿偷桃拳等。六是螳螂拳,包括硬螳螂拳、秘门螳螂拳、八步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六合螳螂拳、光板螳螂拳、玉环螳螂拳等。七是其他,包括蛇拳、豹拳、象拳、马拳、彪拳、狗拳、鸡拳、鸭拳、鸥子 拳、燕形拳、大雁掌、蝴蝶掌、龟牛拳、螃蟹拳、灰狼拳、黄鸾架子、鸳鸯拳等。

下面对贵州黑虎拳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贵州黑虎拳属于南派少林拳,在贵州已流传100多年。由于黑虎拳套路精干, 长手矮桩,发力暴猛,架小势低,动作简单,实用性强,可快可慢,老少皆宜,以 及能防身自卫、强身健体和对习练者的知识文化程度要求不高等,加上有独立的、 成系统的和浅显易懂的拳论、拳理、拳谱、拳谚,在贵州很受欢迎,已成为人们喜爱的拳种。黑虎拳拳师们依照传统的传承方式,在师傅收徒、传授拳术和武术知识 等方面有一套沿用的习俗。师傅在教拳时将习俗融入其中,循序渐进地授拳技,潜 移默化地传内涵。传拳时,师傅一般不破坏习俗,自立一套;徒弟学拳时,谨遵师 教循序渐进,很少有人提出违反习俗的要求。多年来,这种方式成功地培养了不 少德艺出众的黑虎拳拳手。现根据自己多年习练和教授黑虎拳的体会,对传承内 容及方式进行总结、议论、分析,供人们参考。

一、贵州黑虎拳

据榕江县武术协会已故的老拳师介绍,1900年,担任义和团武术教习的湖南省邵阳人刘把式因参加义和团运动失败后,被清廷追杀,躲藏在交通不便的湘 西、黔东南、桂北三省交界的地带教拳。1901年春节后,驻在古州镇的“湖南会 馆”邀请他到榕江县(古州)开堂(每堂49天)教授黑虎拳,从此,黑虎拳传入贵州。刘把式传的黑虎拳有较完整的拳理、拳论及套路,这些拳理、拳论和套路 通过仔细分析后,看得出带有他担任义和团武术教习时曾经总结、改革过的痕迹。 黑虎拳由于有“长手矮桩,发力暴猛,架小势低,动作简单,实用性强,可快可 慢,老少皆宜”等特点和好记上口的拳谱,十分易被民众接受,20世纪20年代 就已经在黔东南流行。据说当时拳友们聚会,相互间以背诵拳谱为乐,并演练一 套叫“朵红”的开门拳和一套叫“四度门”的棍术进行交流。100多年来,黑虎拳传播到全省各地,扎根于贵州民间,代代相传。据笔者 2012年的调查,贵州黑虎拳的套路共36路,其中徒手8路,器械17路,对练11 路,并流传着口口相传的拳谱、拳论、拳理及拳谚。在流传过程中,拳师们根据 各自的领悟,对相关资料进行了补充、完善和修改,使其充满了贵州本土文化元素,套路演练也在历代拳师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独有的风格。

二、贵州黑虎拳的传承

(~)授徒形式

黑虎拳传入贵州后不久,清朝灭亡,国内军阀混战,烽火不断,乡间亦匪患成灾,民不聊生。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贵州各族人民为保家 自卫,习武成风,形成了民间尚武、武师授徒的局面。这种局面造就和活跃了武 术市场,吸引了不少贵州黑虎拳拳师出来教拳,他们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授徒。

浏览27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