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及手与气的关系时,指出“三阴止于手之内,三阳起于 手之背,为臂血气之道路,指法之屈伸聚散,手腕之俯仰伸 翘,一有不合,则膊气不入矣”,并举例道:“如平阳手直出者, 而反掌勾手,气亦不入。”

在论及足与气的关系时,指出:“三阳止于足之背,三阴起 于足之下,腿胯往来血气之道路,一足之尖跟楞掌,脚脖之伸翘 内外,一有不合,则身气不入矣。如仰势踢脚,若尖伸,则阳气 不入……。”

上述论述了头、手、足三尖各部位动作与体内中气的关系, 只有头、手、足各部位动作运动符合阴阳规律,才能一身之气 俱入。除此之外,在运动过程中,头、手、足三者之间还需要 相互协调配合,即要达到“三尖照” “三尖到”的要求,只有 这样,才能“动静一齐俱到也,不此先彼后,不此速彼迟,互 有牵扯而不到也。盖气之着人,落点虽只一尖,而惟一尖之气 则在全体,一尖不到,即有牵扯,身气不入矣。自炼不灵快, 催人不坚刚,皆是此失”,所以,“炼形者,需刻意此三处,方 为合窍”。

3.形气要“合炼二十四势"

役氏武技在论及了气要聚精会神,形要归着三尖,并且要符 合“三尖到” “三尖照”的要求等一系列“形气合一”的具体方 法和要求以后,又进一步提出了达到“形气合一,成功之法”的 具体修炼途径,即要练习“二十四势”的甚家拳套路。茬氏认 为,如“不经此番讲究,此番磨炼,则三尖不照,落不稳当,三 尖不到,此前彼后,阴阳舛错,气不接续,刚柔颠倒,牵上拉欲求稳如泰山,捷若狡兔,必不能也”。所以,只有经过 “起落高低,侧正俯仰,斜歪扭标,各有一定之法”的上、中、 下二十四势拳套的磨炼,尤其是“中二十四势,虽不能尽中势之 变,然从此入手,可谓初学阶梯,习之殊觉易易,如式练成,再 将上下四十八势练熟,则奇正变化,自然生生不穷”,进而获得 天地所珍秘的“内丹根基”,达到“大可以返本还原,超脱飞昇; 小可以强筋健骨,祛病延年”的功效。并提醒道:“虽用法无 穷,而阴阳之人,自有一定,形合,则气不牵扯,形不合,则气 必濡滞,逐处体验,无遗纤屑为妙。”

(三)初学条目,重视基础

在《甚氏武技书》中,对于初学者习拳练武给予了极大的 关注,并专作“论初学入手法”和“初学条目”两篇,论述了 初学者习拳练艺过程中应该重视的问题和要求,提出了初学武 艺之人在武术道德方面的标准。不仅重视技艺的提高,同时也 重视道德的修养,从而体现出作者对初学者的关爱和高度的责 任心。

首先,甚氏武技在以培养中气为主旨,深入探讨论述中气的 修炼运行方法的同时,根据炼气实践过程中,因练习不当容易导 致出现偏差的实际情况,提出了 “初学莫言炼气,先将身法步眼 比清”的重要学术思想。这一学术思想的提出,是非常难能可贵 的,体现出了对初学茬氏武技之人的高度负责精神,显示了甚乃 周作为一代武林宗师的风范。甚氏武技认为,“炼形炼气”是 “动关性命”的大事,“气之归着,不可究哉!”所以,在炼气的 过程中,反复强调并提示习练者“气须在身正中直上直下,只可 以意知之,以神会之。若必执而求其模样若何,形迹若何,则凿 矣、摸矣,不惟无功,而且得病不轻”。但是,在实际练习过程 中,这种“意知神会”的“炼气”是非常精细的,如不得要领, 就容易出现身体的偏差,导致对健康不利,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讲 更是如此。因此,在“养气论”和“论初学入手法”两篇专论 中,都明确地对初学者炼气提出了忠告,“初学莫言炼气,先将 身法步比清,又不可使力,需因势之自然,徐徐轮舞,务将外形 安放一家,再令轻活圆熟,转关停顿,纵开一一如式,势势展 施,将筋节骨骸,处处松开,方得为妙”。要求初学者在动作清 楚的“势正”的基础上,将筋节骨骸,处处松开,这样才有利于 身体内的气血流通顺畅,为炼气打好基础,减少炼气中偏差的出 现。为了达到先将身法步比清,筋节骨骸,处处松开的目的,茬 氏武技对初学者的手眼身法步以及练习的程式顺序都做出了具体 明确的要求,如在“论初学入手法”中指出:“大凡初学入手 时,两肩务要松活,不可强硬,两肘务要内连向下,不可外圈; 务须脚尖着地……,头随势转……,两手之左右屈伸则因人之势 远近而用之……,两腿之屈伸却有一定规矩……,身须放在两腿 当中……”等,在《初学条目》中,也有一些具体的要求,如 “学拳时宜整顿身法,讲究步眼,不可说先记住大概,熟时仔细 再正,再正则终不正矣”,提示初学者打好动作姿势正确基础的 重要性。“学拳先看二十四正势,再看一套偏势,正以立其体, 偏以行其用,偏正相济,体用兼全,不忧武艺不高人矣”,提出 的练习步骤和方法,无不对初学者起着具体指导作用。

其次,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习武尚德,时时处处以武 德为重,被历代前贤所重视。殁氏武技也不例外,在习拳练武的 过程中,非常注重习武之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在其“初学条目” 中,有许多内容都与习武者的修德有关。如“学拳宜以德行为 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 “学拳宜涵养为 主,举动间要心平气和,喜气迎人,方免灾殃” “学拳宜在静处 用功,不可向人前卖弄精神,夸张技艺,方能鞭策着里” “学拳 宜作正大事情,不可恃艺为非,以致损行败德,辱身丧命”等 等,这些都是对初学者的习武行为和道德规范的要求,使习武者 在获得拳艺的同时,道德修养也得到提高。

第四节影响扶家拳普及和发展的几个因素

前面对茬家拳的分析论述中,我们已经提到茬家拳相对于少 林拳和陈氏太极拳来讲,其普及和发展的程度远不如后者。茬家 拳和《茬氏武技书》在河南省影响较大,具有完整的模氏武技理 论与实践体系,是中州武术文化的一大瑰宝,是较之少林和陈氏 太极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理论成果。但是,有着这样成熟的理论 导实践体系的芸家拳的传播范围却比较小,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问题。下面就影响茬家拳普及和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论述,以便 甚家拳今后的发展。

一、甚家拳自身体系的复杂性

清乾隆年间,芸乃周根据《易经》哲学思想,以中医学的 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为理论基础,结合自己丰富的武学实践,

创立了学理、技理体系完整和科学性较强的茬氏武技。这相对 于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注重经验性,轻视理论研究和不注意建立 严密的理论体系的传统来讲,茬乃周在武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方 面做出了突破性的具有里程碑式的贡献,也为芸氏武技的延续 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茬氏武 技的理论体系在其创立的那个时代,从其学理到技术动作的设 计再到练功方法的循序渐进,乃至它的传承理念,都不失为科 学、先进和严密的。但是,当今社会,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 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现代科技手段的完善,作为以中国古 代哲学、中医学为理论指导的茬氏武技,难免就显现出了一定 的局限性。当我们用现代科学理念去解释和分析茬氏武技的时 候,就会从中发现一些牵强附会的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到它的现代发展和普及。

再者,由于甚乃周本人对于易经和中医学具有较深的造诣, 文化素养又较高,所以,他所论著的甚氏理论具有较高的理论 性。对于没有一定文化基础和中医学知识的一般习武者来说,要 想读懂和领会甚氏理论,就会显得较为吃力。然而,作为一个借 助一定手段和方式进行身体锻炼的健身者来讲,它既不需要了解 那些深奥难懂的理论,也不需要获得多么复杂的技术,他重视的 只是选择的锻炼方式是否好学易练,是否能达到良好健身的效 果,显然甚氏武技深奥的学理和冗繁的套路不能适应现代人快节 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的需要。20世纪30年代,王复旦曾针对 张之江提出的“任何体育性质,在国术中无不含括,而国术则非 体育所能比拟”的说法,提出了国术的六个缺点:“L太复杂 不易学习。2,太高深,一时见不到功效,致学习者悔心。3.用 记忆力太多,必须一套一套连续成几百几十个动作,作机械式的 记忆。4.动作少天然活动,致学习者不生兴趣。5.缺少中国国 民所欠缺的有团体性的训练。6.少心肺剧烈运动,至非常境域须长跑短冲时,则不能胜任①”。这种对国术缺点的批评不一定完 全正确,但对照甚家拳,某些内容却不无道理。

浏览26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