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他的功夫是经过名家们考验过的
于伯谦在哈尔滨工作时,曾与岳氏连拳、鹰爪翻子名家陈 子正接触良多。陈子正见于伯谦年纪轻轻就有如此深厚之功 力,非常喜欢他,与他结为忘年之交。
于伯谦好交友,同门吉万山是翻子拳高手,听说俄国大力 士来华摆擂,便约于伯谦攻擂。他打头阵,于伯谦当后盾,打 二阵。
比武并不精彩。在中国功夫的光辉照耀下,大力士的一切 都显得灰黯、渺小。没有几个照面,笨拙的大力士一败涂地, 灰溜溜地回去了。
于伯谦进入张学良的公馆任武师后,发现这里群星灿烂。 他与他们一一相识、相交,进一步发现其中威望最高的是毕玉 山先生。
毕玉山也粗知了于伯谦的情况,十分想与他结识。终于, 有一天,他们到一起了。
毕玉山是天津海河下秦家庄人,来公馆前就是武艺超群的
名星人物。他与于伯谦初见面,便敞怀而谈,骤然感到二人原 来志同道合——不仅对武学、对未来,而且对时局政治的看法 都是那么合拍。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接着下来是友好地切磋。
他们的切磋不是比试功力,而是虚心向对方求教。切磋也 不是一次二次,而是经常。因此,他们都很佩服对方的武艺。 于伯谦向他学习了不少东西,而他也向于伯谦学习了戳脚和翻 子拳。
不久,戳脚和翻子拳在东北军内部武林同仁中传开。
这一段生活丰富、充实、坦诚,常使于伯谦日后怀念不 已。
当于伯谦的名声在东北军内扬起之时,有一个大武术家也 关注于伯谦了。此人便是在张学良将军行署任教官的沧州大侠 李雨山。
李雨山的英名早灌入于伯谦耳中,于伯谦也早想拜访这位 年长的大侠。不久,二人终于幸逢。
武术家相逢少不了行拳试手。当然,这种切磋亦是友好 的,既是探摸对方之底,亦是向对方学习。几番试手之后,于 伯谦对李雨山的广博和多能十分钦佩,李雨山对于伯谦深厚的 功底十分赞赏,并且多次放下长辈之架子,向于伯谦请教。于 伯谦十分感动,每问必答,每答必尽其所知。
二人关系如此融洽。李雨山慨然将自己秘传不外授的“五 十三刀”、“闯刀对练”、青萍剑和螳螂散手,一一赠授于于伯 谦。
李老先生之子李书亭也是著名武术家,也与于伯谦成了莫 逆之交,在抗战期间二人情同手足。“九一三”胜利光复后, 二人在沈阳重逢,感慨相对,久久无语。几十年后,即80年 代,李书亭荣任沧州武协副主席;于伯谦闻讯后,欲致函祝
贺,却不幸溢然而逝,空遗尚未发出的贺函。
于伯谦与李雨山、李书亭父子之情谊,由此可见一斑。
西安事变后,东北军解体,于伯谦与李书亭西去甘肃拜访 回
族武术泰斗马凤图、马英图先生。
马凤图、马英图对二人造访十分重视,特意召集西北的武 术界名流,一同观赏于伯谦与李书亭的武术表演,然后,又亲 自与于、李交流切磋了武艺。
马氏兄弟对于伯谦的深厚武功感到惊讶和欣喜,便执意挽 留于伯谦在甘肃工作。于是,于伯谦留在了马凤图身边工作。
没过多久,于伯谦进一步弄清楚了:原来,马凤图竟是郝 鸣九的盟弟!马凤图青年时期就擅长劈挂拳,在沈阳当教员 时,钦慕郝鸣九的技艺,曾与弟弟马英图一同学习翻子拳和戳 脚。郝鸣九对他俩十分热情而真诚,最后与他俩结金兰之好。 马凤图、马英图仅因家中有事,被迫返回甘肃,中断了学习。 以后,马氏兄弟久久怀念郝老先生,也久久思念学习未了的这 桩事。如今,于伯谦不仅掌握了郝鸣九的全部技艺,而且人品 一如其师,马凤图、马英图兄弟如何不欣喜?
于伯谦也感到马氏兄弟是一对英雄豪杰,是可以倾心交谈 的朋友,便在留下来期间,常与他俩谈心和切磋武艺。
那是一段难忘的日子。
他们很难描绘当时晨夕对练互学的情趣,却留下几句几十 载也难忘的话。话是马英图先生说的。他说:“翻子加劈挂, 神仙也害怕”,“翻子加戳脚,神仙跑不了”!
于伯谦也从马氏兄弟那儿学到了马家的武术精华。
就在这段时间里,马氏兄弟又带他去会见了西北的鞭杆王 王天鹏和凉州松涛寺的石彦云。回东北时路过沧州,又访问了 大名鼎鼎的郭长生、杨八龙等人。
于伯谦当然和他们都一一交手和切磋,于伯谦的戳脚和翻 子大显神威,但他从来点到为止,不计输赢,只计武艺上的收 获,只讲人品的高低。因此,名家对他的武功赞不绝口,对他 的人品更加称颂不已。
事后,他的友人戏称他“拳打关东强盗,脚戏塞北英豪”。 他
确实不知战胜了多少人,但他很少对外披露。知道他的人, 只能做出这样的评价:他的功夫是经过名家过硬考验的!
有这么一句话,足以概括他的技艺水平了!
四他成了戳脚门泰斗
“九一三”后,于伯谦回到沈阳,看见当年武林英豪大部 分均牺牲于抗日斗争中,生存者寥若晨星。他感到痛心,更感 到自己今后担子沉重。
他没有泄气,找到自己的师弟安世发、胡显五。他们相互 鼓励,决心共同重振戳脚与翻子拳门。
他们分头寻求、开拓可以发展武术的基地。于伯谦在沈 阳、鞍山、辽阳召徒数百人,亲自示范教学;他还教儿子于正 平、孙子于刚、于杰。
他只有一个念头,趁着身子骨还硬朗,赶快把自己的生平 所学传下去、传开去,把损失的时间尽快赶回来!把有培养前 途的英才找出来、扶起来!
他的儿孙、他的徒子徒孙每年都有参加市、省、全国武术 比赛的,经常有人捧回金牌给他看。他对这些一时的沉浮得失 不以为然,常说:“我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其实也是鼓励 后人不止步于一时之得失。
晚年后,他将精力移向武学研究和资料整理上。他在《新体育》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戳脚》,被收录进《中华大百科全 书〈体育分册〉》中。
为了便于普及推广中华武术文化,他又编写一些通俗顺口 的拳诀,并将戳脚的文、武趟子有机地结合起来,再加以精心 提炼,创出一套短踢摘要,使戳脚的武艺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 水平上。
在普及技艺的同时,于伯谦先生潜心于武术理论。他将武 术的本源、演化、分类、门派、套路、散手、体用、风格、特 色,以及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他以 《武林解语》回答学生们的求问。此文现在已收辑于《师训》 中。
于伯谦将武术作为技击、健身的科学和艺术来看,主张武 术是教育、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育人。
于伯谦被聘为中华体育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委员。他曾有 一个宏伟的写作计划,可惜壮志未酬便先逝世了。
于伯谦的追悼会开得隆重。中华体育总会文史资料编审委 员会发来唁电,沈阳市体委决定由市武协筹办并主持追悼会, 全市知名武术家、拳师及于伯谦的亲属后代、各地学生代表, 会聚沈阳游泳馆礼堂。
大会哭声一片,泪洒如雨!
许多挽联表述了后人对他的敬仰之情。其中有一联为:
扶正义,驱妖氛,痛打日寇,显中华男儿志气;
闯三北,广交游,阅尽武林,献绝艺英名一生。
于化龙是著名武术家卢嵩高的弟子,是心意 六合门仅剩的几个前辈高手之一。据于化龙自己 讲,在陕西省的某古城中还有一个名叫穆青兰的 老前辈,深得心意六合拳真髓,功夫似在于化龙 之上。在当代,心意六合门中能出于化龙之右者 屈指可数U
-在家乡的传奇经历
于化龙是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与他同时被传奇化了 的还有解兴邦、孙少甫。有人说,于化龙在一次酒宴中谈得兴 起,不禁手舞足蹈起来,不知觉中一掌拍下去,竟把八仙桌的 桌面拍穿了。又有人说,于化龙在工厂工作时,有一次突然逢 上垒在最高处的货物倾落下来,下面的工友已躲闪不及,眼看 一场工伤事故要发生,于化龙飞快扑上,举臂一架,阻止了货 包下压,但他自己的一条手臂断了。这些事,没有谁向于化龙
求证过,但于化龙手臂上的三颗子弹穿过的痕迹却清楚地表明 他一生有过惊人的遭遇。
于化龙生于1929年,河南周家口人。当地民风崇尚武功, 所以,于化龙幼年即随村中河北岸的刘凤岐先生练查拳,后来 又去离村60里远的地方跟马孝全先生练查拳及各种器械。15 岁那年满师回村后,又去村南跟陈金坡练了一年的心意六合 拳。
由于他练功刻苦,进步飞快,所以,到这时,他的名声已 在河南岸一带传开。不久,有个名叫袁洪亮的人来邀于化龙去 家中教儿子练查拳。于化龙去袁家后,发现袁家有手绣十大形 图,询问之下,方知袁洪亮的父亲袁长青师从李海森,李海森 是心意六合门大师买壮图的表弟,尽得心意六合拳的真传。于 是,于化龙留在袁家,一面教查拳,一面向袁洪亮学习心意六 合拳。
不知不觉间,好长一段时间过去了,于化龙武艺突飞猛进 了。本来,于化龙没有抛家离乡的念头,他也许会和许多民间 武师一样平平淡淡地度过一生,可是,这时突然爆出一桩事, 改变了他的一生。
事情发生在他18岁那年。
那时,在他家乡的那个小县城中,出了一个有名的恶霸, 叫杨申发。他仗着自己是县保安队的督察,又有一身武功,所 以平时一贯横行霸道,欺榨乡民、强奸妇女、无恶不作,当地 百姓对他敢怒不敢言。
有一天,杨申发带着一二个随从,来到南岸菜市街的一个 馆子里。恰好于化龙当时也在馆子内。杨申发大吃大喝了一顿 之后,起身抹抹嘴就走。店内伙计连忙跟上去要账,杨申发手 往背的盒子枪上一拍,眼一瞪,大摇大摆出了店门。
于化龙看得一清二楚,义愤填膺,离桌问吓呆了的伙计,
浏览5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