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王朝重视荆楚为用兵重地,在此设兵讲武。《湖北通志》 记载“湖北自荆楚建国,雄长南方……由秦而隋,即设郡县,亦 复迁置,糜常军数难于悉举”,“襄阳自汉以来屹为重镇”,“宜昌 汉时为彝陵,隶属南郡都尉,以向朗为太守主兵事”。西汉王朝连年对匈奴用兵,需要大量武士,采用募兵办法以保证士兵的来源,选择那些体力和武艺出众者充任武士。汉将军 李广将兵五千,名叫“勇敢”,这些勇士多为荆楚剑客,入营后, 去张掖、酒泉等郡教练当地屯田军民。《武备志•阵练制》上记 载:“李陵横行匈奴,用荆楚卒五千人”。《汉书•李陵传》中亦有 “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的 记载①。汉王朝为镇压黄巾起义,号召各地豪强组织武装“各自为 战”,于是各地缙绅武装宗族、宾客,实行练武,编成私人家兵, 出现“部曲制”。三国时实行世兵制,军民分离,各有户籍。军户 当中,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世代为兵,从此就有了武术世家。 三国鼎立时期,特别重视武力,主要战场又在荆楚大地上,因此, 出现了较多的荆楚猛将,如武昌的魏将李通,襄阳的习珍、廖化 和杨仪,宜城人马谡、向宠等。他们武艺高强,不难得知荆楚之 地藏龙卧虎,习武练功,风气自古使然。三国时期对弓弩兵非常重视。弩兵,是蜀相诸葛亮为了抗击 曹魏强大的骑兵而特意建立的一支军队。吴蜀所处大都为江河地 带,弓弩远程兵器是舟师作战的利器。孙权、刘备联合抗击曹操, 对付曹操强大的骑兵,也是以弓弩为利,“射人先射马”,发挥弓 弩的强处②。《晋书•载记•石季龙上》记载后赵石虎攻打前燕时,令襄阳 等地“五丁取三,四丁取二”。建德三年(574年),北周宇文邕 禁佛、道二教,沙门、道士并令还俗,征调沙门、道士中会武之 人,下令“诏荆襄等五州总管内,有能率其众从军者,授官各有 差,其贫下户给复三年”。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颇多,需要 征召会武之士,补充兵源,对武术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湖北通志》74卷记载:“湖北之有乡团始于唐乾符末年(879 年),黄巢乱江南永兴,民皆亡为盗。刺史崔招,募民强者为土团 军,贼不敢犯,于是人人知兵,即节日之团练也。”元丰三年 (1080年),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带领民 众演兵练武。团练副使是负责一方或一州军事的官职,地位低于 节度使,等同于防御使。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刘宋与北魏作战时,“募天下弩手, 不问所从,若有马步众艺出众之士应科者,皆加厚赏”①。黄回为 明帝“募江西楚人,得快射手八百”②。黄回因为征得众多武艺高 强之士,被赏赐为代理宁朔将军、军主。《宋书黄回传》记载: “回拳捷坚劲,勇力兼人,在江西与诸楚子相传”。军主是直接领 兵的官员,这类人出身低下,靠军功升任,是真正会武的官员③。 《册府元龟》第395卷有“回拳捷坚劲,勇力兼人……”王宜为屯 校尉,“宜拳捷善舞刀盾,回尝使余人以水洒不能著”筝。宋真宗时,王禹傅出任黄州知州,在黄州修补城垣、整顿军 队、检阅弓矢,加强厢兵建设。《宋史纪事本末》记载:“荆楚奇 材剑客,自古称雄,徐行招募,以实军籍,民俗剽悍,听于农隙 时讲武艺。”湖北《当阳县志》记有:“募民间之壮者为之,而领 之以主簿,其器械皆自备,无事则其优者守城池,护狱库,有警 则以应敌。”⑤这些举措都推动了荆楚武术的普及和成熟。明清时期,在湖北和湖南地方志中,有大量关于操练兵马、 教练武艺的史实,并记载有比较规范的演练场地和设施。《竹溪县 志》记载:“嘉靖年间,全县驻马步战守约千人,就地操练兵马,习征战讲武事,南教场有演武厅、点将台。”这些场所至今仍沿用 其名为地名。《汉川县志》有:“旧教场在城东南久废,万历十三 年(1585年)官价发卖易叶。崇祯七年(1634年)知县孙光柞复 立新教场于伏龙山。”《大冶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知县冯万金, 在社稷坛(今粮食局处)设演武场。嘉庆年间,知县赵鼐将演武 场迁至伍家咀,后知县陈九万将演武场迁至北门,并设将台、演 武厅。明末,李之秀至县,建得胜厅。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知县陈初寄于学垄后(今大冶师范)重建演武场,供武童骑 射,营兵操演,有屋3楹:后为小座厅(中置射靶),环以高墙, 前为观德堂(监考官处),堂下有骑射场。道光七年(1827年), 知县詹应甲同邑绅建武校场,后遭兵灾;同治六年(1867年)复 修①。《蒲圻县志》亦记载:“演武场,旧在县西北营盘坊侧。明主 簿王觉增设”。《黄陂县志》有:“教场在县治西三里处,建有演 武厅,为营兵检阅武艺、演练枪炮之所。县试阅看马童时亦在 此处”。在湖南、湖北的地方志中,都有大量关于操练兵马、教习武 艺的记载,并记载有比较规范的演练场地和设施。这些演武场所 都具有一定的规模,荆楚地域上民众习武不但有场地而且有教习 指导,对荆楚地域武术的普及、提高,具有积极作用。二、武英辈出楚人尚武,国君率先练武,重用勇武之人,臣民以武为荣, 武术英才在楚国大量出现,他们既是楚国军队的骨干,又是荆楚 武术的精英。春秋时期武术英才主要有发明弩的楚琴氏、射石没 金饮羽的熊渠、百步穿杨的养由基以及一箭伏犀牛的楚宣王等。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个著名的制剑专家:欧冶子和干将,曾经 为楚王造剑。他们选用茨山的矿石,冶炼成铁,锻制成三把铁剑, 分别取名龙渊、泰阿和工布①。楚国不但有著名的造剑专家,还有 著名的相剑专家风胡子。风胡子,春秋末楚国人,善于研究识别 宝剑的优劣及特性。一次,昭王无意得到一口宝剑,便招风胡子 问其由,风胡子说:“此谓湛卢之剑。”接着讲述了此剑的来历②。勇谋兼备的屈荡,是春秋时楚国大夫。楚庄王十七年(前597 年),屈荡和养由基参加大败晋军的邺之战,担任左广指挥车的车 右。战斗开始,晋将赵旃冲至楚军阵前挑衅,屈荡下车和赵旃进 行搏斗,夺得赵旃的甲裳。楚军乘势发起攻击,晋军溃败"屈荡 是一员勇谋兼备的大将,遗世有“楚屈叔沱戈”。荆楚武术的精英 还有守城尉鬻拳,左司马申鸣等。“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楚人不但有“文”才,亦有“武” 才。秦汉时期时期楚国的名将主要有陈胜、吴广、项燕、楚霸王 项羽,以及后世一代枭雄曹操③。项燕(?—前233年),下相人, 战国末年楚将,西楚霸王项羽之祖父,曾大败秦将李信。在《天门县志》中记载了晋代名将朱伺的武功。朱伺,安陆 人,少为吴门牙将,陶丹给使吴平内徙江夏。伺有武功,而讷口 不知书,为郡将督 后在随陶侃征讨杜强的战斗中立功。夏口 之战中,伺以铁面自卫,射敌帅数人,伺中箭气象不变。隋末,天下大乱,在逐鹿中原,争夺霸权的各种战争中,一 位中国著名的军事家——罗艺脱颖而出。罗艺,字子延,襄州襄 阳人。《新唐书》载:“勇攻战,善用槊。大业中,以战功补虎贲 郎将。”罗艺与窦建德长期作战。有一次,窦建德率众十万围攻范 阳,罗艺“逆拒之”。罗艺曾率“燕云十八骑”击退胡军,因此声名大震。唐代湖北由武举出身的将领有冯行袭(? T10年),字正臣, 湖北均县武当人。少时从军,有战功,中和元年(881年)在山南 东道治下的均州任都校。中和年间,僖宗在蜀,有贼首孙喜者, 聚徒数千人欲入武当,冯行袭伏勇士于江南,仗剑斩之,贼众在 江北者悉奔溃。冯行袭魁岸雄壮,面有青痣,当时被人们称为 “冯青面”①。樊兴,安州(今湖北安陆)人,唐代名将。从唐太宗李世民 征战四方,积功封营国公。贞观中,讨陵州獴,击吐谷浑,迁左 监国大将军,封襄城郡公。后拜检校右武侯将军。《唐书》中记载:长沙人罗宏信,善骑射,能力敌十余人;新 宁陈志业,猛勇过人,从军陷阵,手杀十数人;零陵唐行旻,骁 勇善战。武将李琼多谋略等②。由于宋朝的兵制、科举、战争和荆楚地方的特殊地理位置, 湖南和湖北习武者众多,武技精进。北宋之时,湖南在训练乡兵、 藩兵时,出现了不少名将和武艺教习人才。据《湖南通志》记载, 当时谪居在潭州的武将冯湛,原为御前统制,在潭州训练将兵800 人,躬亲教习,严格律度,后成为一支英勇善战的军队。据《袁 燮行状》载,岳州武将赵善待,组织义勇乡兵,春冬两季训练, 艺精受赏,士兵武艺提高很快。还有湖广总领杨王修,在教习乡 兵、藩兵武艺时,勉以忠烈,提倡习武保家卫国。讲究武德,伸 张正义,军士感悦。岳州指挥使李燔,文武全才,训练士兵以古 文六义,刀剑攻防,文武全备。南宋名将杨再兴,湖南武冈瑶人, 原为曹成的部将。公元1132年,岳飞破曹成,招抚为岳家军,后 成为精忠报国的名将。杨再兴小商河一战,令无数后世子孙为之扼腕,数百将士面对数十倍敌军(女真人主力骑兵部队),发动了 奋不顾死的冲锋,虽尽数死于沙场,却使威名流芳百世,仅杨再 兴一人便“杀敌将数十,斩胡骑数百”,可谓死得其所。死后岳家 军为其收尸,仅从其身体内烧出的铁箭头就达两斤以上,惨烈非 常。又据《宋史•溪清蛮传》载:“辰州瑶人秦再雄,武勇多谋, 屡立战功,后回辰州,训练士兵,得三千人,皆能披甲渡水,作 战勇猛。”从此,“瑶蛮”各部慑服,不但稳定了湖南西部的形势, 对发展少数民族武术也起到一定的作用①。三、历代武举武举内容分为内堂(考策略)和外堂(考武艺)两部分。不 同历史时期策略和武艺各有侧重,考试标准也各不相同②。.武举制' 度起源于“武选”,开创于唐,完备于宋,衰亡于清,为封建统治 阶级选拔了一定数量的武艺人才,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 一和安定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事物记源》卷三上有:“武举盖 起于武后之时,其始置在长安二年也”,“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

浏览29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