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固静坐势
握固静坐,叩齿宁神:握固静坐正堂堂,叩齿宁神清心狂。
原文:“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叩齿三十六。”
握固,一手拇指贴在另一手手心轻轻握手,属于古代礼仪中作揖势的变势,具有宁静心神、预防惊扰等作用。叩齿,上下齿轻轻叩击三十六次,祛除心猿意马、狂妄杂念,使心神宁静、心平气和。
练功环境以明暗适中、幽雅宁静为佳。两腿自然盘坐于练功垫或舒适的硬板床上,正身端坐,目平视,两肩放松,扩胸,展背,收腹,腰脊伸直,两手呈握固势,置于小腹前大腿根部。单盘坐和双盘坐均呈腹前抱圆势。呼吸均匀自然,宁神降气,心无杂念。功法主练天、地、人三才合和一气功夫:降天气,升地气,聚人气,内外二气一降一升一合。反复练习3〜5遍。气机运行操作要点同一字站功基础功心意(调心)一段。
(二)抱枕敲鼓势
手抱昆仑,指敲玉枕:手抱昆仑掩耳上,指敲玉枕咚咚响。
原文:”两手抱昆仑,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两手抱昆仑的“昆仑”即大脑枕部。两手从身体两侧缓缓展开至前额,十指尖从前额开始往后梳头,共二十四次。调息一到两次,两手交叉 环抱,两掌贴在大脑枕骨处,大拇指轻轻按压在两侧颈部凹陷处(风池穴)。随吸气,头颈部慢慢下弯,屏息3~5秒, 呼气时头颈部慢慢后仰,屏息3〜5秒。双掌及拇指随头颈屈仰,用柔和劲力缓慢提拉,注意勿用蛮力。反复练习3〜5遍。
左右鸣天鼓的“天鼓”,在人体后脑勺,即头部枕骨。”两手抱昆仑”一势结束后,交叉的两手分开,两掌掩住双耳,食指搭于中指指背, 两手中指轻轻叩击脑后枕部,咚咚作响。反复敲击24次。具有醒脑明目作用。
(三)左顾右盼势
左顾右盼,微摆天柱:左顾右盼运气长, 微摆天柱松两旁。
原文:“微摆撼天柱撼天柱的“天柱”,本指传说中顶天立地、支撑于天地的顶天柱。撼天柱即撼动顶天柱的意思。在人体中,天指脑,天柱广义地讲,是指整个脊柱,狭义地讲是指颈部,人体中支撑大脑和身体的柱子即脊柱。微摆撼天柱,摆动的是以颈项为主的整个脊柱,即人体的脊梁骨,支撑整个机体的“通天柱”。有人认为,天柱是指人体天柱穴,他们 把“微摆撼天柱”解释为微微摆动颈项部肌肉,以撼动天柱穴。
微摆撼天柱一势要求正身端坐,两目平视,腰脊竖直,两肩放松,两手握固,置于小腹前的大腿根部。若单盘坐和双盘坐则呈环抱式。呼吸均匀自然,内心静思,遐想美景,毫无烦杂。随吸气,头颈缓慢向左转,至平肩,屏息3〜5秒,缓慢呼气,恢复正坐势。调匀呼吸,接着练右势,方法同左势。左右摆动各12次。通过撼动脊柱(天柱),梳理人体左右两侧。
(四)鼓漱吞津势
鼓漱吞津,龙行虎奔:鼓漱吞津玉液尝,龙行虎奔汩汩淌。
原文:“赤龙搅水津,漱津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
赤龙即舌头。水津、神水均指唾液。龙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图腾标志。古代有“云从龙,风从虎”的传统说法。《内功图说》:“龙即津, 虎即气,津下去,气自随之。”
练功时正身静思,呼吸均匀,鼓漱36次,待唾液满口后,分三次缓慢咽下,汩汩作响,意想唾液流入肚脐下小腹内或丹田穴,滋养机体。
(五)搓手揉腰势
搓手揉腰,火烧脐轮:搓手揉腰暖肾掌,火烧脐轮丹田常。
原文:“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
精门即两侧腰肾。精门穴即两侧肾俞穴。脐轮即脐中穴,练功家又称脐丹田或前丹田。正身静思,呼吸均匀,调息3〜5次,屏息3〜5秒,两手相搓24次,搓热后,反复推摩两侧肾俞穴24次。意念想象肚脐、带脉、腰肾部有一股温馨舒畅的暖流涌动。
(六)左右辘轴转势
左右辘护,两脚舒伸:左右辘护舒胸膛,两脚舒伸利筋长。
原文:“左右辘铲转,两脚放舒伸。”
两脚内收,两腿力伸绷直」两手轻扶于两大腿上,正身平坐,凝神静气,调匀呼吸,屏息3〜5秒,稍停。两臂在体侧前后向划圆转臂,行左右辘争转势,顺、逆时针各环转运动12次。
(七)托天攀足势
叉手虚托,低头攀足:叉手虚托竖脊梁,低头攀足腰腿强。
原文:“叉手双虚托,低头攀足频。”
上式练完,调气3〜5 口,静息片刻。双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尽力上托,目视两手背,屏息6~9秒。稍停。松开双手,顺势两手攀两脚足踝、脚趾、脚心。膝关节绷直,屏息6〜9秒。稍停。缓慢收回至腰间呈握拳势,拳心向上,正身静思,呼吸均匀。共练习12次。
(八)三才合和运气(周天运气、任督慢运、河车搬运)势
宁神降气,三才合和:宁神降气气深长,三才合和热肚肠。
原文:“以候神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河车搬运毕,想发火烧身,旧名八段 锦,子后午前行,勤行无间断,万病化为尘。”
功法主练人体小宇宙气机运行,包括三才合和、周天运气、任督慢运、河车搬运等不同称谓,从练功实践角度看,作“宁神降 气,(天、地、人)三才合和”更为恰当。
功法要点:自然盘坐势。鼓漱吞津3〜9 次,随吞津练天、地、人三气一降一升一合的运气功夫,达到天、地、人、心身形、精气神或意气力三才合和一气练功状态。三才合和气机运行(周天运气)要领同坐式八段锦第一势,练功歌诀及图示见上文。
二、站式八段锦
站式八段锦是一种站着练习的八段传统气功、养生套功功法,古今练法稍有不同。其最早称谓来源与坐式八段锦相同。
该功法初传于南宋,定型于清末,主要功法首见南宋初期曾情所著的《道枢•众妙篇》,内有如下记载:“仰掌上举以治三焦者也;左肝右肺如射雕焉;东西独托,所以安其脾胃亦;反复而顾,所以理其伤劳矣;大小朝天,所以通其五脏矣;咽津补气,左右挑其手;鳍鱼摆尾通心气,两手搬脚定于腰矣。”
这时的八段锦,还没有以“八段锦” 一称来定名,具体内容亦未歌诀化,与我们现在所见的八段锦大不相同。
南宋陈元靓著《事林广记•修真秘旨》以“吕真人安乐法”为名,把早期“八段锦”功法进行歌诀化,内容接近后来的八段锦:“昂首仰托顺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脾单托兼西胃,五劳回顾七伤调;鲜鱼摆尾通心气,两手搬脚定于腰;大小朝天安五脏,漱津咽纳指双挑。”
金元时期,托名晋代许逊著《许真君引导诀》归纳的七言诀功法,与后来的八段锦类似,但仍未以“八段锦”予以命名。
其歌诀道:“仰托一度理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肝单托西通臂。五劳回顾七伤调。游鱼摆尾通心脏。手攀两足理于腰。次鸣天鼓三十六。两手掩耳后头敲。”
清朝时期,站式八段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假托岳飞所创,以刚为主,动作复杂,难度较大;南派附会梁世昌所传,以柔为主,动作简单,易学易练。后者在清光绪初年,渐以七言诀和附图的形式确定了下来。
最为流行的站式八段锦功法,是清光绪初年梁世昌编撰的《易筋经图说》附录所载《八段锦》歌诀:“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具体练法各家稍有不同。每一姿势不强调呼吸与姿势的配合,均以自然呼吸为要。
站式八段锦歌诀
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低头攀足固肾腰; 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
起势:一字站功基础功
(-)双手托天势:双手托天理三焦
一字站功基础功起,包括三个分解姿势:①双手从体侧缓慢划弧抬起 至平肩,再向体内划弧停于胸前,两手十指交叉下按,同时左脚向左平开半步,呈半马步势,稍停。交叉两掌沿人体前正中线,从胸前下移、下撑至腹前,两臂撑直,稍停。②交叉两掌向前、上撑起,至头顶,掌心向上,用力向上托举,两腿马步下撑。稍停。两臂向两侧划弧至平肩,再向体内划弧,在胸前呈两掌向下抱圆势,两手相距10~15cm,接着两臂平行划弧外展至体侧下降,同时左脚收回,自然站立。右势与左势练法相同,唯方向相反。反复练习3〜5次。
双手托天理三焦一势,或源于人类远古时期图腾一巫术祭祀通神仪式,是一种促进混沌天地生人神合和一体,人体上中下三焦气机畅通的象征性姿势。
练功者双手托天,两脚踏地,上、中、下三焦一气贯通,气机流畅。长期修炼,功法具有汇集混沌天地生人神之气于一体,整体梳理心身形, 全面调和人体机能等健身作用。
三焦是中医脏腑中的六腑之一。分上中下三部分,上焦,指横膈以上部位,主要包括心、肺;中焦,指膈以下、脐以上部位,主要包括脾、 胃、肝、胆;下焦,指肚脐以下部位,主要包括肾、膀胱、大肠、小肠。调理三焦是指调理人体天、地、人三部分,促进人体上中下或心身形合和一体。
(-)左右开弓势:左右开弓似射雕
一字站功基础功起,包括三个分解姿势:①双手从体侧划弧抬起,在右胸前,左手呈剑诀置于右拳面,左腿抬起,右腿呈金鸡独立势,上身稍右转,左肘尖居正中线,稍停。②左脚向左平开半步,呈半马步,同时左 手剑诀向左伸出,右手握拳向右拉伸,稍停。③右手向右划弧,左手剑诀
变掌。右臂外展,两臂随两手划弧内收,撑圆,相距10〜15cm,再平行划弧外展,至两侧缓缓下降,同时左脚收回,自然站立。右势与左势练法相同,唯方向相反。反复练习3〜5次。
左右开弓似射雕一势,是一种带有骑射、射猎特点的姿势,系古人模仿拉弓射猎姿势而创。功法具有锻炼颈项、臂膀、胸背、腰腿肌肉,扩胸利肺,舒背、强臂、健腿等健身作用。

浏览30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