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历史,荆楚大地上先后出现了陈胜吴广起义、黄巾起义、 覃儿健起义、杨幺起义、杜强起义、黄巢起义、元末红巾军起义、 刘通起义、李自成起义、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湖南浏阳 “征义堂”起义等农民起义运动。这些起义虽然失败了,却促进了 社会前进的脚步。同时,对中国武术而言,亦是其繁荣昌盛的主 要原因。起义失败后,归隐在楚地的这些义士们将自己的拳技传 给当地百姓,对荆楚武术的繁荣昌盛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秦朝以严刑峻法实现残暴统治,赋敛无度,徭戍无已,天下 愁怨。陈胜为楚地阳城人,他同吴广因戍边失期,按秦法律当斩。 陈胜、吴广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 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过秦论》)。”《史记》 记载:“广故数宣欲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 并杀两尉。”①吴广能空手夺剑,陈胜并杀两尉,由此说明陈胜、 吴广皆为有武艺之人。农民起义中使用的武器最初是木兵,《淮南子》也记载陈胜、 吴广起义时“不用弓戟之兵,锄扰白梃”。这是因为秦王收天下兵 器,人民手中无武器。民间练武活动虽然受到一些摧残,但是民间练武风气却依然盛行,武术与农民运动结合使得武术运动兴旺 起来,使武技也得到提高。汉章帝建初三年(78年),武陵淡中的土家族首领覃儿健等便 “邑落相聚”,号召有武艺的褛中人揭竿而起,反抗东汉王朝的统 治。覃儿健(前4一80年),武陵(今湖南省张家界市)人,其父 受封武威镇夷将军。覃儿健自幼在父亲的指导下,学文习武,练 得一身好武艺。覃儿健在淋溪河的了云寨建立大本营,依仗险要, 率领蛮民在此一边学武艺,一边演练战法,商讨策略。公元80年, 汉遣大军及部分“蛮”族合围进攻澧中,打败起义军,覃儿健英 勇牺牲①。在民间武艺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农村也出现以乡社为基础的 民间武艺组织。百姓自相团结,以乡为社,既务农又习武的现象 十分普遍。乡社武术组织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民间武艺的发展。 《汉寿县志》记载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杨幺创办“角抵社”, 传授十八般武艺。武术在汉寿县境广为流传②。钟相也以“乡社” 组织群众习武,为起义做准备③。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湖南 武陵人钟相等率众起义,后杨幺作为总头领,自称大圣天王,有 水陆军20余万,战将数百员。起义军每日演练武艺,训练军队, 屡败来犯的宋军④。据湖北省《潢水县志》记载:“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敕禁汉民 持铁尺、手挝及权之有刃者,悉输于官。”这些禁武措施不会禁绝 中国武术的生存,也阻挡不了它的发展。荆楚武术有其源远的历 史和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一些拳法秘密流传,民间尚武之风无 法扑灭。群众练武采取隐蔽形式,虽规模缩小,人数受到限制, 却使得习武民众更具坚强的决心和意志。在强烈的民族意识支配 下,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武力抗争,一旦时机成熟,就会显示出 他们的武技来①。据湖南《汉寿县志》记载:明代,武术在县境广为流传。清 同治十年(1871年),县境哥老会首领刘道美等,组织习武练功, 率众起义。清末,县城关帝庙、城隍庙、净照寺、白华寺纷纷开 办拳社,密传武功。乡村枫林寺、灵佛寺、罗汉寺、龙泉庵、东 厉庙等亦有名师传授武技②。湖南《双峰县志》亦记载:清咸丰年间,曾国藩募集乡勇, 创办湘军。影钗石勒、黄龙山、大山界等地民众为反抗豪霸欺压, 暗地练拳习棒、学剑操刀,在朱老八、邓金弼等著名拳师率领下, 举行“牢田起义”,威震涟湘③。清初,中国著名理学家王船山在清八旗入关后,投笔从戎, 在南岳莲花山与管嗣裘举兵起义,抗击清军。吴三桂在衡阳一带 训练兵士,演练武艺,起兵反清④。这些起义虽然被残酷镇压,但 对于发展荆楚地域的武术,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当地的 农民,习武成风,尚武之风一直延续下来。这些起义运动对武术的传播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使得众多 武林高手集中在荆楚地域,诸多武术拳种在荆楚地域传习,对全 国各武术流派在荆楚地域的流传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荆楚 地域带来许多新拳种,如:清初,起源于南宋时的岳家拳遍布全 省各地,鄂东南的阳新、大冶诞生了孔门拳,京山、天门一带诞 生了严门和熊门拳,咸宁诞生了子门拳。晚清时汉阳有了隐仙门 拳、佛门拳,武汉近郊流传洪门拳,鄂东还有孙门拳和赖门拳, 荆门有王门拳等等①。清代中晚期,外地武术拳种流派先后传入湖 南,形成巫家拳、湖南南拳、武当门、自然门、大练拳、小练拳、 螺旋拳等20多种著名的湖南地方拳种②。以上这些拳种,成为荆 楚民间武术的主体,一直在荆楚流传,丰富了荆楚地域的武术拳 种和技法,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二、白莲教与荆楚武术起于宋代的白莲教是民间秘密组织,元明两朝常为农民起义 所利用,清代有所发展。白莲教以其教义的迷信色彩作思想支柱, 以“官逼民反”为口号,以教拳习武联络教徒作为联系手段,多 次发动贫苦农民举行起义。清王朝在雍正年间下令禁止民间习武, 但是白莲教徒隐蔽的练拳耍棒活动却异常活跃。在官府的残酷压榨下,襄阳白莲教由王聪儿等为首领,发动 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王聪儿等首领,都是民间武艺高 手,又是起义军中的骨干和中坚。起义军将士在残酷的武装斗争 中,用刀、矛、耙、棍等原始武器,同强敌清政府作殊死拼杀。 为了战胜敌人,求得生存,义军中能者为师,教拳习武,练兵布 阵,驰骋沙场,施展武技,英勇杀敌。义军的武装斗争,促进民 间武术走向战场,经过血淋淋的拼杀,使民间武技得到严酷考验, 然后又回归民间,从而推动民间武术更深入的发展。王聪儿(1777-1798年)是湖北襄阳人,幼习武艺,从小流 浪街头,走马卖艺,是个武艺高强、有勇有谋的女英雄。后与丈 夫齐林(襄阳黄龙垮人)在农民中发展白莲教组织,进行秘密反湖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湖北武术清活动。原定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十五日起义,因被官府得 知,齐林等被捕牺牲。王聪儿继承丈夫遗志,奔赴黄龙垮高举义 旗,被齐林弟子姚之富等推为总教师,提出“兴汉灭满”的口号, 建元“万利”。嘉庆三年三月,因战斗失利,被清军追击包围于耶 西卸花坡。起义军多次与清军激战,未能破围。四月一日,防线 被清军突破,王聪儿率领十几名女义兵且战且退,在寡不敌众、 箭矢用尽又无后援的情况下,她和十几名女义兵全部跳崖壮烈牺 牲,年仅21岁。《清稗类钞》记载王聪儿“美而勇,且善幻术,工技击,从夫 鬻技四方。能着弓鞋立马上,驰骋若飞”。夫死后,“渐更男子 服”,“恒用一铁鞭”,在于清军作战中,“横突兵间,剽悍无敌”。 齐林也是一位“素以拳勇教授乡里,游侠多出门下”的武艺高强 之人①。三、太平天国与荆楚武术太平天国军中有“诸匠营”和“百工衙”从事军需供应和生 产,并设女营,后发展为女军②。1855年4月3日,太平军第三次 攻占武昌后,为保卫武昌城和争夺外围各州县,与清军展开数百 次浴血奋战。当时,湖北布政使胡林翼在武昌城外挖掘长壕,做 长久围困之计,并扼守要路,截断太平军粮道。东门外的洪山就 是胡林翼的“楚军”大营。12月,清政府命叶名琛以六百斤洋炮 加强“楚军”势力,湘军将领罗泽南奉曾国藩之命从江西回援武 昌“楚军”。为支援武昌城里的太平军,由兴国(兴国州是湖北武 术孔门拳的发祥地)人组成的太平军敢死队,星夜赶往武昌,奔 袭“楚军”洪山大营。敢死队中男、女战士个个武艺高强,作战 英勇,给淇山大营的“楚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沉重打击,缓解 了武昌城守军的压力,留下“兴国军包打洪山”的佳话。胡林翼 恼羞成怒,诅咒兴国民众是“贼”,“民风最恶”,扬言要把兴国民 众斩尽杀绝①。武昌东湖岸边风景区内有一座土丘名“九女墩”, 据考埋的就是1855年兴国太平军奔袭洪山大营之战中,九名女战 士同清军殊死拼搏,壮烈牺牲留下的遗骸。为了避免清政府对英 雄遗骸的摧残,人们把这九名女战士长眠之地叫墩而不叫坟,充 分体现了人民对义军烈士的永远怀念的深情。新中国领导人董必 武对此题词:“鄂中巾帼九英雄,壮烈牺牲后世风”。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太平军李秀成部攻占兴国州。 太平军路过孙华古家门,孙华古是孔门第五代宗师,武技高超, 他知义军将士勇武过人,为表示欢迎,特以200斤重的大石磨为 盘,用手托磨献茶,并捐资劳军。

浏览29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