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握拳仰头势
接前势。两拳缓慢下降,翻拳向前上,拳背、十指节尖离鼻尖约一二分。头项随吸气慢慢后仰,两肘后展,后撑,稍停。呼气时放松。反复练习6〜12次。
(七)握拳扩肘投降势
接前势。头微后仰,两拳分开,遥对两耳,离耳两三寸,肘与肩平, 虎口朝肩,拳面朝前。接着,两前臂外展,呈投降势。随吸气两肘后展, 尽力后撑,稍停。呼气时放松。各反复练习6~12次。
(八)握拳大字势
接前势。两臂横向平肩伸直, 虎口朝上,随吸气用力外伸,后展,扩胸,意想气贯两臂。稍停。呼气时放松。反复练习6〜12次。
(九)胸前交叉撑拳势
接前势。包括三个分解姿势: ①两臂随吸气慢慢内收,至胸前平乳,横拳,稍停。呼气时外展。②竖拳练法同横拳。③两臂随吸气交叉撑拳,贴胸夹紧,稍停。呼气时放松。反复练习6〜12次。
(+)腹前撑拳交叉势
接前势。包括两个分解姿势:①两拳缓慢移动至肚脐下,两手十指与肚脐相距约一二分。两拳随吸气紧握、下撑、内敛,呼气时放松。②两拳 随吸气在腹前交叉撑拳,力撑,稍停。呼气时放松。反复练习6〜12次。
(十一)体前举捽势
接前势。两拳在体侧抱拳,随吸气在体前缓慢上举,至两臂平肩两拳高过头顶,稍停。两臂随呼气用力下捽,两腿下坐,腰臀协同用力,同时配合吐气发声:嗨。反复练习6〜12次。
(十二)抱拳踢腿势
接前势。两臂体侧抱拳,吸气蓄力,稍停。两腿随呼气向左右两侧用力踢出,各反复练习6〜12次,恢复立正势。
收势:同起势
二、易筋经掌法十二势
易筋经掌法十二势歌诀
古传拳掌易筋经,首尾混沌一字功;掌练气机脉络清,一呼一吸调气从;两侧按掌躅指灵,伸臂按端胸前同;大字仰俯前推停,两臂绞合交叉通; 分推后昂手托行,对指上举左右涌;腹前接掌交叉拧,后推下撑腰腿松;意到气到筋骨轻,气沉丹田运气中。
起势:一字站功基础功
一字站功基础功起,呼吸6〜12次。
(-)按掌踽指势
接前势。面向东或南立,身体正直,头微上仰,目微上视,两足与肩同宽,两掌在体侧下按,两掌用意蓄力,缓慢运气下按,十指上踊,意想气贯指尖。吸气时用力,稍停。呼气时放松。反复练习6〜12次。
(-)体前伸臂按端势
接前势。包括两个分解姿势:①两臂与肩同宽,随吸气在体前缓慢向前平移,伸直,掌心向下平按,意想气贯指尖,稍停。呼气时放松。②两臂随吸气翻掌平端,向前力伸,手心朝上,意想气贯指尖,稍停。呼气时放松。反复练习6〜12次。
(三)胸前端按、交叉势
接前势。包括四个分解姿势:①两臂随吸气屈肘内收,手心向上,平端至胸前乳上寸许,十指间相距两三寸,稍停;②两掌随吸气紧贴胸部, 呈交叉撑掌势,力撑,稍停;③两掌随吸气慢慢翻掌,手心朝下,其余同①势;④同②势。各式均在吸气时用力,意想气贯指尖,呼气时放松。反复练习6〜12次。
(四)大字按端势
接前势。包括两个分解姿势:①两臂随吸气平肩分开,呈大字形,掌心朝下,两手意想往上后用力,意想气贯指尖,稍停。呼气时放松。②翻掌,按①势练掌心朝上势。反复练习6〜12次。
(五)体前推掌势
接前势。包括两个分解姿势:①两掌两臂随吸气慢慢划弧屈肘内收, 呼气向前力推,至两臂伸直,稍停;②两掌两臂随吸气外推力撑,意想气贯指尖,稍停。呼气时放松。反复练习6〜12次。
(六)两臂相绞势
接前势。包括两个分解姿势:①左势。左手臂在上,右手臂在下。左手臂朝右,右手臂朝左,两臂皆曲。两掌两臂随吸气外推力撑,意想气贯指尖,稍停。呼气时放松。②右势练法除两臂相绞姿势外,其余同左势。反复练习6〜12次。
(七)交叉推掌势
接前势。两手两臂交叉,左手臂(右手臂)在外,右手掌向左力推, 左手掌向右力推。吸气时外推力撑,意想气贯指尖,稍停。呼气时放松。反复练习6〜12次。
(八)左右分推势
接前势。两掌两臂随吸气向左右两侧缓慢推出,两臂力撑,两手指尖向上,掌心向外,意想气贯指尖,稍停。呼气时放松。反复练习6〜12次。
(九)后指托天势
接前势。包括三个分解姿势:①两掌两臂随吸气向体前划弧内收至平肩,稍停;②两掌两臂随吸气在体前缓慢上举,呈托天势,手指向后, 掌心向上,意想气贯指尖,稍停;③两掌两臂随吸气上推力撑,意想气贯指尖,稍停。呼气时放松。反复练习6 ~ 12次。
(十)对指托天转体势
接前势。包括两个分解姿势:①将两手从后指托天掌,变为手指相对,呈对指托天势,掌心向上,头项微上仰,目视两手。两手两臂随吸气慢慢上推,力撑,意想气贯指尖,稍停。呼气时 放松。反复练习6~12次。②两手臂保持托天势不变,随吸气左右涌动缓慢转体,稍停。呼气时身正,放松。左右反复练习6 ~ 12次。
(十一)腹前按撑、交叉势
接前势。包括两个分解姿势:①两掌两臂随呼气向两侧划弧分开缓慢下移,至腹前呈按掌势,掌心向下,两手从手指向外、向前缓慢转掌,到手指相对,稍停。两臂随吸气伸直,用力下按,意想气贯指尖,稍停。呼气时放松。反复练习6〜12次。②两臂两掌随吸气在小腹前交叉力撑,意想气贯指尖,稍停。呼气时放松。反复练习6~12次。
(十二)后推下撑势
接前势。两掌两臂随吸气从体前到体侧,缓慢下垂后撑,掌心向后,指尖向下,稍停。呼气时放松。反复练习6〜12次。
收势:同起势
第八节八段锦
八段锦是一套经典的传统气功、养生套功功法,主要包括坐式八段锦和站式八段锦两大类型。
一、坐式八段锦
坐式八段锦是一种坐着练习的八段传统气功、养生套功功法,古今练法稍有不同。
八段锦一称,最早见于南宋洪迈著的《夷坚志》中:“政和七年,李似矩为屈居郎……效熊经鸟申之术,得之甚喜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①这时的“八段锦”,坐站两式没有明显的分界。
坐式八段锦定型于明初,清末时又名十二段锦。“十二段锦” 一名,最早见于清末王祖源的《内功图说》一书。
明初冷谦《修龄要指》,明中叶高濂《遵生八笺》及胡文焕《保生心鉴》中“八段锦导引法歌诀”,与清末王祖源《内功图说》中的十二段锦,除了个别字以外,其余内容基本相同。在练习方法方面《内功图说》更为详细,现在通行的坐式八段锦,多以其中的十二段锦为蓝本衍出。
高濂的《遵生八笺》收录了坐式八段锦歌诀:“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微摆撼天柱,赤龙搅水津,漱津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闭气搓手热,背后摩精门,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左右辘帮转,两脚放舒伸,叉手双虚托,低头攀足频,以候逆水上,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河车搬运讫,发火遍烧身,邪魔不敢近,梦寐不能昏,寒暑不能入,灾病不能速。子后午前做,造化合乾坤。循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
高濂《遵生八笺》收录的坐式八段锦歌诀,与王祖源《内功图说》收录的十二段锦歌诀稍有不同。
王祖源编撰的《内功图说》收录了十二段锦歌诀:“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微摆撼天柱,赤龙搅水津,漱津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左右辘铲转,两脚放舒伸,叉手双虚托,低头攀足频,以候神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 三度毕,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河车搬运毕,想发火烧身,旧名八段锦,子后午前行,勤行无间断,万病化为尘。”②现将王祖源十二段锦全部内容摘录于下:
1.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盘腿而坐,紧闭两目,冥亡心中杂念。凡坐要竖起脊梁,腰不可软弱,身不可倚靠。握固者,握手牢固,可以闭关却邪也。静思者,静息思虑而存神也。
2.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上下牙齿,相叩作响,宜三十六声,叩齿以集身内之神使不散也。昆仑即头,以两手十指相叉,抱住后颈,即用两手掌掩耳门,暗记鼻息九次,微微呼吸,不宜有声。
3.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计算鼻息出入各九次毕,即放叉之手,移两手掌控耳。以第二捐叠在中指上,作力放下第二指,重弹脑后,要如击鼓之声,左右各二十四度。两手同弹,共四十八声。仍放手握固。
4.微摆撼天柱。天柱即后颈,低头扭颈向左右侧视,肩亦随之左右招摆,各二十四次。
5.赤龙搅水津,漱津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赤龙即舌,以舌顶上腭,又搅满口内上下两旁,使水津自生,鼓漱于口中三十六次。神水即津液,分作三次,要汩汩有声吞下。心暗想,目暗 看,所吞津液,直送至脐下丹田。龙即津,虎即气,津下去,气自随之。
6.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以鼻吸气闭之,用两掌相搓擦极热,急分两手磨后腰上两边,一面徐徐放气从鼻出。精门即后腰两边软处,以两手磨二十六遍,仍收手握固。
7.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闭口鼻之气,以心暗想,运心头之火, 下烧丹田,觉似有热,仍放气从鼻出。脐轮即脐丹田。
8.左右辘粘转。曲弯两手,先以左手连肩,圆转三十六次,如绞车一股,右手亦如之。此单转辘结法。
9.两脚放舒伸,叉手双虚托。放所盘两脚,平伸向前,两手指相叉,反掌向上,先安所叉之手于头顶,作力上托,要如重石在手托上,腰身俱著力上耸。手托上一次,又放下,安手头顶,又托上。共九次。
10.低头攀足频。以两手向所伸两脚底作力扳之,头低如礼拜状,十二次,仍收足盘坐,收手握固。
H.以候神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再用舌搅口内,以侯神水满口,再鼓漱三十六。连前一度,此再两度,共三度,毕。前一度作三次吞,此两度作六次吞,共九次,吞如前。咽下要汩汩响声,咽津三度,百脉自周遍调匀。12.河车搬运毕,想发火烧身,旧名八段锦,子后午前行,勤行无间断,万病化为尘。心想脐下丹田中,似有热气如火,闭气如忍大便状,将热气运至谷道,即大便处,升上腰间,背脊后颈,脑后头顶止。又闭气,从额上两太阳,耳根前,两面颊,降至喉下,心窝肚脐下丹田止。想是发火烧,通身皆热。
今根据自己的练功心得,将传统八段锦歌诀分八段、附练功图示详解如下。
坐式八段锦要领歌诀
握固静坐正堂堂,叩齿宁神清心狂;
手抱昆仑掩耳上,指敲玉枕咚咚响;
左顾右盼运气长,微摆天柱松两旁;
鼓漱吞津玉液尝,龙行虎奔汩汩淌;
搓手揉腰暖肾掌,火烧脐轮丹田常;
左右辘静舒胸膛,两脚舒伸利筋长;
叉手虚托竖脊梁,低头攀足腰腿强;
宁神降气气深长,心身合和热肚肠。
浏览22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