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茬家拳的套路中,模仿人物形象和自然现象的动作名称也 屡屡出现,如模仿人物形象的名称有:“美女钻洞” “刘海戏 蟾” “樵夫担柴” “庄周化蝶” “月下追信” “韦驮提杵” “二 郎劈山” “真武按剑” “钟尴伏剑”等。自然仿生的有:“乌云 罩顶” “浪卷浮萍” “风摆杨柳” “斜风吹燕” “旋风舞雪” “金梁架彩” “海底捞月”等。

墓家拳中还有一些生活仿生的动作名称,直接来源于民间 生活劳动,充分体现出朴实的乡土文化气息。如“泥里剥葱” “老农旋箕” “二姑把蚕” “金刚扭锁” “猴儿牵绳” “直符送 书” “双龙牧马” “牵牛过堂” “虎穴探子” “黄龙转身”


  • 郭志禹:《少林武术的主干文化特征》,《少林功夫文集》登封,少林书局,2003。 “张飞摇橹” “举手摘月” “湘子蒯篮”等都是生活情趣浓郁的 动作名称。这些动作形象生动,让人很容易理解动作的形态和 用力特征,如“泥里剥葱”就是从上到下,从里向外“捋”的 动作。


3.直接来源于运动方法的动作名称

甚家拳中的一部分动作名称是以动作的方法直接命名的。如 “双手绞棒” “绞棒连三” “中平一枪” “棒劈两头” “滑棍扫 腿” “上挑劈棒” “回肘捣棍” “羊棍一收” “风旋一枪” “转 身缩肘” “侧身近打” “栽拳拿下” “转身勒拳”等。这些动作 名称直接说明了动作用法,操作性极强。

第三节茬家拳的文化特色

一、羡家拳的文化成因

(一)优越的地域环境为蓑家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茬家拳发祥地河南省荥阳县汜水。据《汜水县志》记载: “汜,古祝融氏之墟也。虎牢天险,好为雄镇。京索之西,洛巩 之东,南连嵩麓,北距大任,浮戏广武,绵亘夹峙,壤虽最尔, 文化于此兴,战争亦于此剧,盖豫州腹心之地,古今冲要之区 也。”汜水地形险要,山峦起伏,东西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的虎牢险关,南北有咽喉之要地玉门,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当 年唐王李世民与窦建德虎牢之战,李世民凭借虎牢险关,堵住窦 建德西进洛阳的咽喉之道,生擒窦建德,一举歼灭其十几万大 军。由于山河险峻,战乱频繁,所以,造就了生活在汜水的人们 敦厚的性格,俭朴的生活作风和尚武的风俗。“据民国十七年 (公元1928年)《重修汜水县志》载,自清乾隆至光绪年间,汜 水考中武状元一人,武举十六人”①。从中也可表明汜水尚武风 气之盛。芸乃周从小酷爱武术,无不与当地这种尚武风俗有着密 切关系。正是这样的习武环境,才使他“成童嗜武”难以割舍, 于是跟随虎牢“神手”张八学艺。生活的环境和幼时的启蒙学 武,为他以后创立茬家拳打下良好的基础。

汜水地处中原腹地,南距登封少林寺一百三十里,北临黄河 北岸温县陈家沟三十五里,其地理位置正好处在少林拳和陈氏太 极拳的发源地之中。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芸乃周南游少林 寺,北访陈家沟,借鉴、吸收其他武术拳派之精华,创立茬氏武 技提供了可能。见图20%

图片1

图20甚家拳发源地与温县、少林寺位置图

 

  • 葛廷贵;《甚氏武技初探》,载《河南体育史料》,1983

  • 选自《茬氏武技系列》光盘,人民体育音像出版社,2004


(二)创始人广博的学识和精湛的武技使芸家拳的形 成成为可能

茬乃周生长在书香世家,家学渊深,其曾祖父茬印昌,“是 一个以经史为宗,长于春秋、左氏左传,手抄成帖,兼通老庄佛 书的饱学之士” ®O祖辈和父辈也都是邑庠生,父亲曾被敕封为 文林郎。其兄茬仕周,是乾隆戊午举人,壬戊进士。祛乃周本人 也是邑庠生、岁贡生②,精通四书五经,知识广博,对传统文化 理论和哲学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受其家庭和兄长的影响,对 易经也颇有研究,这些文化素养的积累,为他建立茬氏武技的理 论奠定了基础。

茬乃周不仅自幼熟读经书,而且对武术情有独钟,读书之 余习武弄棒,并从学于张八、闫圣道、染道等多名武术大师, 经过名师指点,其武技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茬乃周还善于结 交武林好友,相互交流切磋,博采众家之长,经过三十多年的 实践和研究,武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人人为之叹服。在 乾隆年间,武科会考天下功夫,茬乃周获得了 “隽杰士第三 人”的称号③,名噪海内,成为名震中州武林界的文武兼备的 儒拳师。

正是茬乃周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理 论和哲学思想的精熟,学识渊博,以及长期实践中获得的全面精 湛的武技,他才能够厚积薄发,创造出学理和技理系统完整的芸 氏武技。

  • 《汜水县志•卷八•人物上》。

  • 《汜水县志•卷八•人物上》。

  • 刘义明:《茬氏武技》,载《少林与太极〉1993


(三)中州武术文化大环境促进了甚氏武技体系的 形成

茬乃周所处的时代正好是“康乾盛世”时期,这时社会稳 定,政治、经济和文化呈现出短暂的繁荣景象。这个时期民间武 术发展状况较好,不同风格的拳术和器械数量众多,流派林立, 交流活动频繁,整体观的武术技术理论思想已经形成,各拳种已 大多具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也大多用整体观来论述拳理①。地处 中原的河南,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人才济 济,武风昌盛,武术流派繁多。这时,在登乃周所处的汜水周围 就已有自成体系扬名于世的少林拳,在陈家沟已有在族内传承几 代的初步成形的陈氏太极拳,在洛阳有正在兴起发展的马派心意 拳②,而茬家拳武技也正好诞生在此时。这样的武术大环境,显 然会影响到茬乃周创立墓氏武技,促进其武学体系的形成。

二、役家拳的文化特色

(一)立论“中气”,独树一帜

《甚氏武技书》分为六卷七十四篇,除了八篇专门论述茬家 拳的拳术和器械,两篇专论初学者以外,其余的六十四篇内容都 是围绕“中气”这一核心主题展开的,可见,丧氏武技的立论主 旨和其主要思想就是“培养中气”。全书开篇即是中气论,它依 据中医学的经络学说和道家养生思想,首先就中气概念、中气的 根源、中气的产生过程及存在部位、中气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理

  • 习云太:《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O

  • 曹志清:《形意拳理论研究》。


 

论性的阐释,为论述茬氏武技作了理论铺垫。《中气论》指出: “中气者,即仙经所谓元阳,医者所谓元气,以其居人身之正中, 故武备名曰中气。此气即先天真乙之气。”这里首先指出了习武 者所言的“中气”的位置及其名称来源,它是来源于道家经典 (即仙经①)中的“元阳”和中医学所说的“元气”,因为这种 “元阳”或“元气”的存在部位在人体的正中,所以,习武之人 称之为“中气”,点明了主题。此中气又称为“先天真乙”之气, “真乙”是道教丹学术语,即肾之左阴右阳之右阳之气。左为甲, 右为乙,故名“真乙之气”②。指出了中气的本源状态是先天的 真乙之气。这种先天之气是:“人自有生以来,禀先天之神以化 气,积气以化精。当父母构精,初凝于虚危穴。③”进一步论述 了中气与人的生命之源有着紧密的联系,当生命开始时,就意味 着中气开始产生,其初始状态受到父母遗传的影响,当父母媾 形,气血初凝,合于“前对脐,后对肾”的人体内正中部的“虚 危穴“中。并进一步解释此穴又称“天根”,号“命门”,也就是 《易》所谓的“太极”,“真阴、真阳,俱藏此中”,人生命之神、 气皆依赖于此所生、所养,能够促进生命的活化功能。在明确了 中气名称、部位、来源和功能以后,进一步提出了中气炼养的法 则,“文炼之则为内丹,武炼之则为外丹,然内丹未有不借外丹 而成者也”。提出了习武者要文炼,也要武炼,既要修内丹,也 要修外丹的修炼中气的法则。在此,“内丹”指中气的内在修 炼,“外丹”指形体的外在修炼。而达到修炼内丹和外丹的目的 是通过"文炼"和“武炼”这两种途径完成的。“文炼”是指主

  • 源自《淮南子》:淮南王好长生,服食炼气读仙经。

  • 马国兴:《古拳论阐释》,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 据余水清等人的考证(2003),"虚危穴”不是中医经络穴位名称,属道教丹学


 

要以修炼内在中气为主的静练活动,“武炼”指主要以修炼外在 形态为主的动练活动。并且“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即修 炼中气必须借助外在的形体才能修得。

浏览26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