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八极拳发源地孟村县学习武 术的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以及我国港台地区的武术爱好者达上千人次, 日本还成立了 “日本八极拳研究会”,八极拳成了孟村县对外经济、贸易、旅游、 文化交流的媒介,为孟村县对外开放架起了桥梁,创造了效益。以上两个成功实例各有千秋,湖北省是将武当山旅游放在“鄂西生态文化旅 游圈”龙头的位置做综合规划的,既突出了武道结合的特点,又带动了 “圈内” 的旅游产业,可谓大视野、大旅游。而河北省集中整合“名盛形散”资源,设立 主线、深挖内涵、打造品牌,以正定“华武园”为核心,开发其他零散武术文化 资源。两例的共同特点是,整体规划都是在大量调研基础上,根据本省经济状况、 自然资源、武术文化底蕴、发展前景等多方面考量所做出的,既符合本省的实际 情况,又凸显武术文化的魅力。较为规范地实践了 “策划一投资一运作一回收” 的经营模式。总而言之,“以武养武”是一种古老而新兴的模式,古时就有广收门徒,传播 武术技能及受聘于军之教者;在民间有“导引之士”和“养形之人”,教授导引 养生方法的。还有依靠其勇力、武技依附贵族、富门为生的人,他们就是“以武 养武”的先辈。今天的“以武养武”较之过去有着根本性的差异,它是将武术文 化植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加以开发和利用的,其市场决定武术文化产业的 兴衰。开发和利用武术文化经济资源是一项系统工程,一项长期的任务,作为职 能部门必须对武术文化产品和市场发展前景做出客观、准确的估价,并建立全国 性的武术文化产品体系和管理体系,按照经济规律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开拓武术文 化市场,挖掘武术文化所蕴藏的巨大资源和财富,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 益,造福于人类,享用于世界
第四章民间武术中的地方拳种
第一节 以“门”命名的拳种
以“门”命名的拳种有洪门拳、法门拳、鱼门拳、余门拳、硬门拳、空门拳、 孔门拳、风门拳、鸟门拳、火门拳、水门拳、字门拳、严门拳、熊门拳、自然门 拳、佛门拳、窄门拳、孙门拳、弓I新门拳、罗汉门拳、磨盘门拳、水浒门拳等。下面对硬门拳的发展与传承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安福硬门拳
(I)妾福硬门摹的起.源
1.安福硬门拳发展的基础一“桩堂”武术安福县位于今吉安市(旧区名庐陵),庐陵武术历史悠久,其多源于动荡的 社会环境,纵观庐陵地区历史进程,其武术发展离不开两点:其一便是大大小小 多达120起反抗斗争和农民起义。庐陵自214年便有史料记载的农民起义,而后 其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数十起,晋至南北朝时期,封建割据势力在庐陵地区发生 的大战多达12次,更有隋唐时期的吉州赤石山寨农民起义、宋代嘉定二年(1209 年)的吉州农民起义、建炎三年(1129年)的金人入侵等。到明清时期,农民运 动在吉安地区依然十分激烈,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太平天国运动了。据史料记载,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在庐陵自1855年至1861年进行了长达7年的活动, 其影响十分深远。在斗争中,人们对刀、枪、棍、棒等武术器械的使用技术日益 精湛,奠定了庐陵地区武术发展的基础。其二便是源于人口迁移导致的村落权益 保卫的争斗。庐陵地区山多林密,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都十分适合人们生活,不断有南迁的人们在此定居。为了维护个人与村落的利益,庐陵地区的 人民与南迁人民发生的冲突争斗数不胜数,南迁人民对庐陵地区人地生疏,经常 在争斗中吃亏,便请武师相教武术,庐陵人民见此一一效仿,村落间便兴起大大 小小的习武“桩堂”,民间的尚武、习武热情高涨,作为攻防格斗的武术在此过 程中得到了飞速发展。“桩堂”武术是庐陵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其对庐陵地区的 武术发展乃至江西的武术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江西武术文化、历史不可 缺失的一部分。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安福地区的习武者在讲述其习武历程时,都会提及“起 桩” O所谓“起桩”,便是“桩堂”中技艺高超的武师进行授徒的一种叫法,也称 “教打”。“桩堂”形式的武技传播是安福硬门拳流传的主要途径,安福硬门拳的 传承方式有三类:第一类是由当地每个村子的领事人牵头,根据自己村庄需要去 寻找联系一位拳师(当地称把士),跟拳师商讨利益相关条件之后,然后请拳师到 其村庄内教拳,教拳的时间一般为3个月。教学内容是一些简单的硬门拳套路(四 门、小连等)和散手,1〜2门器械(棍、板凳)。第二类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拳 师发现人品与身体条件都特别好的学生,经双方同意后,拳师会收其为门派弟子, 教学内容除套路、散手跟器械外,还会教授其医术(治疗跌打损伤、断骨错经等) 和硬气功(金钟罩铁布衫、铁砂掌)。第三类是本着传内不传外的原则,拳师只 传授给自己的儿子还有儿媳,教授内容除了以上所讲之外,还会传授其点穴功法, 俗称五百钱。五百钱乃是手上功夫,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对人的穴位进行点按拍 打,使其经脉受阻,由此产生身体病变,五百钱在攻击时十分隐蔽不易察觉,可 能一个简单的握手或者拍肩动作就已经完成了点穴。“桩堂”武术形式独特,拳师们在“起桩”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武技和实力, 赢得威望,以扩大自己的势力。有名的拳师通过“起桩”常常能招收成百上千的 弟子。当然,拳师之间也会有切磋和较量,要想与名拳师切磋,必须先与其弟子 过招并取得胜利。常常有败者拜胜者为师,并虚心求教的事例发生。正是因为有 这样的桩堂武术文化的存在,才使安福硬门拳不断地进步与发展,并在其发展过 程中与优秀的中华武术进行交融。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和现代体育教育培训机构的兴起,“桩堂”武术 的传播模式受到冲击。在武术文化式微的当今,“桩堂”武术形式作为武术文化的 一种,具有的社会价值也渐渐减弱,许多“起桩”的师傅为了生活和生存,也只 有选择另寻其他的谋生门路,庐陵地区的“桩堂”在渐渐消失。但笔者认为,任 何一种文化形式在时代更迭的时候都避免不了遇到这样的问题,人类社会一直是 优胜劣汰的。“桩堂”武术的传播和当今社会的武术馆、跆拳道馆、培训学校和培
训机构在方式上其实是相似的。笔者认为,“桩堂”武术的衰落和它的文化内涵是 没有关系的,只是时代更迭,在近代武术文化的发展和传播都陷入低谷的过程中, 许多武师为了生存被迫放弃了 “起桩”。“桩堂”武术只是没有找到一条适应当今 社会的发展途径,但其内容是丰富的,文化价值是宝贵的。
2.安福硬门拳的起源与传承
我国的传统武术除了技击技法,更注重对人、生命、自然的理解和体悟,对 人的心灵德行、人格的涵养与教化。但是不可否认,传统的武术文化也存在着一 定的弊端,如传统的武术极其重视门派。早在清朝初期,武术就已经有了内外家 之分,各个门派间相互竞争、促进,相互衍生,形成了武术的繁荣,但也造成了 武术的封闭性。各门派间也相互排挤,使武术的发展受到了重重限制,“桩堂”武 术文化遵从各派同源的观点,不争门派长短,很多武师集各家武术于一身,熔各 派精华于一炉,再走出自己的武术道路。安福硬门拳的传播得益于“桩堂”武术 文化的开放。安福硬门拳因为其传承形式基本为口传身授,没有成文的武术功法 典籍,所以在其传承过程中,可能存在部分失真或失传的内容。笔者通过对硬门 拳传承人进行调查采访,并在当地对一些高龄武师进行采访核实,对其发展脉络 进行了整体的把握与分析通过对安福地区的武师进行走访调查得知,近代在安福县最早使硬门拳闻名 的便是少林武师贺金彪(化名)。贺金彪乃是南少林弟子,与人结怨后藏身于少林 习武,为人义勇好斗,武技高超。其自少林归来之后,以一身功夫在安福县威震 一方,贺金彪在安福县“起桩”后,收纳弟子无数,但遵从传统武术文化,对嫡 系弟子教授内容的多少取决于其人品,贺师傅所收徒弟名气最大的有三人:其一 名为杨厚德,人称“驼师傅”;其二名为肖西贤;其三为彭文龙。杨厚德与肖西 贤在拜贺金彪为师之前本就是功底深厚的武林中人,又得到师父贺金彪指点,武 功日益精进,后各自起桩,开始“教打”(传授武艺),以此谋生发展势力。杨厚 德为人忠厚,收徒考量,喜爱切磋,收徒上千人。肖西贤为人桀鹫,民国时期是 安福县民团团长的保镖,收徒无数。但是肖西贤成为民国保安团团长的保镖之后, 仗势欺人,鱼肉乡里,据传当年彭德怀率红军进入安福县城时,肖西贤带领部下 进行抵抗,杀人如麻,阻止了红军入城。肖西贤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枪决。 贺金彪的另一个徒弟彭文龙本为武术世家出身,酷爱武术,听闻贺金彪的名声, 一心想拜贺金彪为师,请了三位有名的裁缝缝纫一个多月,做了一件极其好看的 大袍,在新年伊始之际以拜年为由送与贺金彪,见其收下,并当场跪地拜师。贺 金彪见不好推脱便收其为徒,后发现其资质过人,便着重培养。彭文龙为人豪爽 仗义,天资了得,学得一身绝技,不仅医术、武功精湛,其乐理、戏曲也是闻名
浏览25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