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武术文化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现存的主要河题


  1. 体制机制与政策法规明显不足


提出并实施“武术文化产业”不过是近30年间的事情,可谓时间短、基础薄、 开发少、消费低。基本上是“摸着石头过河”,并没有直接的法律作为保障,充 其量只是行政性规定和管理条例,并非适合武术文化资源的开发,而且行政干预 颇大。在武术文化产业的初始期就确定了它的“产业”与“事业”双重性质,进 而国家体育总局强调:逐步形成国家与社会共同兴办武术事业的格局,走社会化 和产业化双轨道路。由于“双重性质”的存在,便出现了 “两不管”或“两都管” 的混乱局面,体育、武术、文化、教育等相关部门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管理权 限不清,责任划分不明,缺乏统一的宏观调控,很难形成合力。若按照市场规律 来讲,武术文化产业是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而武术文化事业是以社会效益为导 向的,各有分工与合作,当彼此界定不清时往往会造成产业设计载体不明确、开发 思路不清晰、市场前景不光明。有的省份在武术文化产业发展中就存在着管办不 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现象,以致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地方政府和 社会各界对当地武术文化产业的价值缺乏关注,不仅没有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政
府和社会资本的投入也明显不足。由此造成零散的武术文化资源难以整合,产业 形象模糊破碎,文化品牌未能转化为产业品牌,而且产业规模小、载体弱、业态 少等。这也是一些地方存在的共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寻求法律 的保障,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产业运行机制。

  1. 缺乏专业人才和先进技术力量


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靠先进技术,而先进技术的研发靠人才。客观地讲,我 国从来就不乏“事业”方面的武术专业人才,能够满足不同层面、国内国外的武 术教学、训练、竞赛、培训、演艺、健身和咨询等要求,而且经验丰富,成功案 例颇多,以构成武术传承和发展的主体。奇缺和急需的是“产业”方面的专业人 才,即直接参与武术文化产业策划、研发、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据估计,今 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网络媒体将会成为武术文化产业的主攻方向,不断研发 适合不同年龄需求的武侠电视剧,并逐步占领国际文化市场。需要一批既懂武术, 又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掌握高科技的高素质人才。从近年来表现的情况来看, 急需熟悉金融、财会、税制、营销、策划等方面的管理人才;缺乏负责武术文化 市场规划、高素质的企业家和经纪人;缺乏武术营销人才和武术产品研发人才等。 在我国,具备武术知识的人才往往缺乏应有的经营意识和知识,而一般经营者又 缺乏武术运动知识,懂武术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严重不足,直接制约了武术产业市 场化的发展,这是一个“怪圈”。现实的情况也证明:多数经营武术学校等实体 的创办人或法人代表并非武术行家,与武术装备有关的工厂或公司的创办人或法 人代表几乎就没有从事过武术行业的,其成功秘诀至少可概括为以下几点:懂得 管理,请能人;抓住机遇,顺势上;产品对路,销售通;不断改革,有创新;积 累资本,再生产。其中,大胆起用专门人才和科学管理是最重要的。

  • 产业结构不合理及发展不平衡


我国已将文化产业纳入国家战略体系中加以发展,作为体育经济之一的武术 文化产业紧随其后,但总体表现是武术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战略不配套,武 术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现实与预期目标差距较大,直接影响了产品结构和发展的 均衡性。从武术主体产业来看,如武术教学、健身、竞赛、训练、培训、俱乐部 等,有较为成熟的产品来满足常规的需求,但产品质量有待提高。从武术相关产 业来看,如武术用品、武术器材装备、武术保健用品和纪念品等,其中武术用品 和武术器材装备较为成熟,有一批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这个群体就是自发、松 散、随意现状下的中老年健身队伍。他们购买器材是“一次性消费”,参与集体 集中的消费是较少的。这与武术本身固有的“不需要多少投资,对场地、器材要 求较低,易于普及”的特点有关,这也限制了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生产。在众多的武术器材生产厂家中难见名门望族,大多数是一些民营小型企业。小企业在走 向大市场时,其弱点显而易见,如投资少、设备简单、检测手段落后、技术力量 薄弱、产品质量难以保证、销售渠道狭窄、难以满足高端的供求关萦等。总的来 看,目前对武术产品整体开发缺乏宏观指导,联合开发的项目很少,难以形成规 模化、集约化、系统化的生产,在市场上没有竞争能力。从武术辅助产业来看, 如武术信息咨询服务业、网络传媒业、经纪代理业等十分缺乏,与时代要求仍有 较大差距。由于受地域和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武术文化产业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特点。 目前,我国有大大小小上百家武术器材生产厂,基本分布在浙江和河北两省。河 北厂家靠低价位立足市场,如定州的训练竞赛刀剑和廊坊的白蜡杆各有特点;浙 江的企业以质量赢得消费者,如龙泉市的龙泉宝剑、永嘉县的散打护具深受欢迎。 当然,也不否认还有一些作坊式的生产厂家,向现代化企业经营模式转型较为困 难,竞争力明显不足。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1. 依法推进武术文化产业,提高管理的科学化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成为我国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在此背景下, 所有行业都将逐步依法依规取代现有的、不合时宜的行政性规定和管理条例,武 术文化产业也必将依法得到发展。由于武术文化产业既有体育的属性又有文化的 属性,既有事业的特点又有产业的特点,所以它的发展先是在体育和文化的框架 下的发展,然后才是在事业和企业框架下的发展。在现有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 下,给武术文化产业单独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是不可能的,只能是主动适用于体 育、文化、事业和企业多个领域的政策法规,以求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可以预 计,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的需求,一些政策和法规将会陆续出 台,如《影视法》《出版法》《演出法》等,以确保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企业发展得 到法律的保障和政策的扶植。目前,首要的任务就是完善武术文化产业管理体制 机制。通过管办、政企、政事、企事分离实现政府职能转换,建立与武术文化产 业化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政府部门主要是做好宏观指导,整体规划,在产业 项目、园区建设、示范基地、品牌塑造、投融资政策、人才队伍等方面做出相应 的战略部署,把武术文化产业纳入文化产业发展的体系中加以指导,并制定规则、 规范市场和监督管理,不直接参与具体的武术文化产业经营。另外,要建立健全 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植体系,在资金、立项、税收等方面优化武术文化产 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尤其要重点支持有市场竞争力或有品牌优势的武术文化企业、
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做大做强,大力培育能带动产业发展全局的武术文化龙头企 业或企业集团。最后,抓住核心产业,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保 障产业间协调发展的基础,坚持调整改组相结合,支持鼓励发展多元的武术文化 产业。积极推动武术教学、健身、培训、竞赛、表演、俱乐部等核心产业的发展, 并带动武术相关产业和武术辅助产业的协调发展。

  1. 打造地域武术文化品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少林” “少林寺”和“少林武术”是不可复制的特殊品牌,但它给我们即将 要开发武术文化产业的省市和地区的启示意义是巨大的。少林寺是以“禅武医” 为依托确立的产品主题和品牌形象,并打造形成了完整的少林文化产业链条和产 业集群。禅宗为佛教的核心内容,围绕着这个核心以僧人、木鱼、袈裟和佛经为 产品价值的体现,而少林武术则是最具魅力和最有影响力的产品品牌,我国青少年 来寺院就是想学会像《少林寺》中那样的“真功夫”。

浏览23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