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业王锦泉谨跋

妙着“拗步捋手”

《岳氏八翻手拳法》向以技击性强著称,其动作迅速,发着奇妙莫测,较之其他拳种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奥妙,唯在捋手一着,更加之拳、掌之紧 随搏击,配合得当,使敌措手不及,难以防范。拳经云:“千手之捷,莫如手 足齐集。”所以出步捋手妙在“手脚齐到”、“顺拗”之间。现以上八路第二路为例,“顺步捋手”,上右步,右手捋敌右腕,拧身向右,侧身紧紧吃住敌右臂,吸贴于自身肋腹部,制住敌之右半身,与此同时迅速上左步,随左步左穿直扑敌面抹打,以引敌左手出迎,以便擒敌就范。但此一着法出手上步稍一迟缓,不仅难以上步出手,而且易受敌右肘右膀之冲顶挤靠我左肋,乳根之危逼,如欲避此危胜敌,非拗步捋手莫属,因顺步捋手,上步之难,致使技击着法不能尽其能而发挥,若以拗步捋手,则可避免上步之难,遭敌膀肘冲击之危,又可手脚齐到,随动出着,动作敏捷,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迨敌欲还着防御之时,早已被掷出数尺之外而摔跌矣。故此,拗步捋手必须多练精练,掌握其中奥妙,使之千变万化,化劲于无形,发劲于巧妙。肘不含劲上肢空,膝不含劲下肢松,腰不含劲全身空,头顶脚蹬任督通,时时处处含蓄劲,万气归根劲自生,勤学莫怠。

第二部分

形意与八卦

形意拳的源流及其发展简史(讲稿)

今天我们大家共同学习一下形意拳的源流及其发展的历史,以便大家在学习形意拳中依据历史资料记载去研究它,并弄清哪些是传说,哪些是断章取义、牵强附会,哪些是敬仰假托。这个题目比较大而且也很复杂,现在我 们把它分为三个问题来研究。

1.形意拳在我国源远流长,且有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祖国历史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是我国传统拳术中内家拳之一。三百多年来,形意拳绵延不断,源源不绝,历经先辈们的实践、改进、充实、丰富、总结,故而 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一个拳种。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和关怀下,形意拳和其他运动项目一样,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形意拳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也将成为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运动形式,在这大好形势之下,山西作为形意拳的发祥地,如何进一步推动形意拳的发展,如何使之科学化、社会化,使这一技击性强,能提高健康水平、改变身体素质并有防病治病显著效果的拳种继承下去,发扬光大,为全民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2.形意拳名称之由来:关于形意拳的名称,自师傅开始起名曰“意拳”, 后又称之为“心意拳”、“心意六合拳”,再以后才定名为“形意拳”。形意拳名称的改变,也正是形意拳逐渐提高,逐渐完善以至集大成之境地的不断发 展的轨迹。

明末清初的形意拳以劈、钻、崩、炮、横五拳为基本拳法,用五行哲理对它进行解释,以示相生相克的拳法变化,此乃五行拳。五行拳在锻炼时必须以意为先,以意念、意识来调动和指挥气血、劲力、肢体的活动,一举一 动要做到气、力未到意先行,手足未动意先领,以意行事,因之将五行拳叫做“意拳”。在练习中,凡是起落、进退、翻转、开合,每个动作,每个姿势,都是以心用意,以意领气,以气催力,故又称之为“心意拳”。心意拳内 则,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之相合,外则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之相合,是谓之六合。所以又称之为“心意六合拳”,意为形之总领,形为意之体现, 外形与内意相合为一,并依照一定的规矩格式组成的技击运动,即为形意拳术,故最后又定名为“形意拳”。

3.形意拳究竟起源何时?又是何人所创?

关于起源于何时,创于何人之手,众说不一,言传耳闻,轶事野史均非可靠,必须是文史资料记载方可相信。过去对形意拳的说法约分为三:第一种说法,系传说或是牵强附会。传说形意拳是达摩老祖所创,达摩从印度来中国传授佛经于嵩山少林寺,面壁十年而化,看来达摩与形意拳无甚牵连瓜葛,那为什么后人把他说成是形意拳的创始人,究其因可能有二:一是他在少林寺十年面壁而化,而后少林寺出了不少武技高超的武僧,因之后人便认为形意拳是达摩所创。二是一诗人为了纪念达摩东土传经精神,作了一首 《咏达摩》诗,其中写道:“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练功夫,要从纸上求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洞‘。”问题就出在了 “全凭心意练功夫”这句诗上,因形意拳原名心意拳,所以后人断章取义、牵强附会地认为形意拳是达摩老祖所创,实际形意拳与达摩无丝毫关联。

第二种说法,说形意拳是岳飞所创。岳飞字鹏举。河南汤阴县人,生于北宋徽宗癸末年(公元1103年),卒于南宋绍兴辛酉年(公元1141年),终年38岁,系宋朝的一员名将。

在一本佚名的古拳谱序中写道:“当武穆童年时,受业于名师,精通枪法,脱枪为拳,自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曰艺(意)拳,神妙莫测,盖古来未有之技也。以后金、元、明数代鲜有其技。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隆丰者 (黄新明的《姬际可生平初探》一文考证为“龙峰”,生于明末清初,据黄新明考证姬际可生于明万历年间,卒于清朝的康熙年间),为蒲东诸冯人氏(即今山西省永济市),访名师于终南山,遇异人,得岳武穆王拳谱。揣练数载,尽悟其奥妙,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生于秋蒲(今安徽省),无人不知其勇, 先生学武十有二年,技勇大成……”这一段拳谱的序言写在清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荷月,由戴龙邦先生序于河南马学礼先生书屋。从上述序言中及师傅口授中都说形意拳是岳飞所创的。

另一种说法形意拳不是岳飞所创。1982年黄新明同志为考证形意拳起源,专程由安徽来山西永济县(现为永济市)尊村做了一番调查,在他写的《形意拳起源考》一书中析:①从史籍来看,没有岳飞编拳的记载。②岳飞生于 1103年,死于1141年,只活了38岁,他除了在宣和四年前过了一段比较安静的生活外,从军后的十九年是紧张的戎马生涯,在夺取胜利的关键时刻, 接到了十二道金牌,从此剥夺了他的一切。从时间上来说,岳飞没有多少精力来完成此项工作,因为编拳并非易事,编拳要注意由简到繁的顺序,要考虑它的力学原则和技击手法,要合理安排难度和密度,要讲究艺术造型的优美,编好后还要经过实践的考验,怎么会在短时间内解决呢?③从岳飞终年到明朝灭亡的1644年,已有五百年时间,假如岳飞编过《形意拳谱》,目的 自然是练兵,那么官方颁布,下令练习,学者定会成千上万人,怎会中断五百年后,只留下个本本给后来稳居在终南山的“异人”呢?如果说岳飞确实 教他的部下练习,并且风靡一时,只是后来中断了,这证明岳飞编的拳很不成功,因为任何优秀拳法,总是由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的,越实践越提高, 越显示它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在那个非常需要武术的时代。

“由此可以看出,形意拳创于岳飞的说法是假托的……形意拳假托岳飞所创……对本拳种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这便是形意拳假托为岳飞所创缘由。” 从黄新明同志分析的以上三条原因来看,很明显,他对形意拳是岳飞创造持否定态度。

无论说形意拳是不是岳飞所创,目前看来,证据都不足,前者找不到可靠史料佐证,后者是出于个人的推理和判断,因此形意拳的起源,仍是一个尚待进一步考证的问题。第三种说法,说形意拳是姬际可所创。在黄新明的《姬际可生平初探》 中说:“尊村原名宗村,后改为北评义村,又改为尊村(有误写均村),该村西距黄河二里(今又东迁七里),西南距蒲州三十五里,东南距中条山五十 里,蒲州一带,相传是虞舜故居(‘舜都蒲坂‘即今永济),地势险要,自古为军事重地。尊村现有居民229户,1167人,其中姬姓144户,占总户数的 63%。姬姓系明初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迁居后,姬从礼为一世祖,文坤为二世祖,姬聪为三世祖,姬廉为四世祖,姬赞为五世祖,景鸾为六世祖,中庸为七世祖,姬训为八世祖。姬训字学古,生二子,长子为际时,次子名际可。际可少年时,家中有土地二百余亩,羊二百余只,际可妻谢氏,生六子,次第为名:甲杰、甲胥、甲伟、甲傣、甲侨、甲侃。乾隆五十五年手抄本《姬氏族谱》卷二对际可的记叙有“技勇绝伦,老年破流寇于村西,手歼渠魁,人号神枪。训次子,字龙峰,传艺河南,至今人以夫子事之”的评语。

浏览24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