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者甚多,后人得其真传者以河南马学礼、山西戴龙邦为最。又写 道:“际可居少林十年……便离寺归里,教授子孙。因此后人称心意六合拳(形意拳)为际可拳从以上黄新明同志的考证记述来看,可以说明两个问题:(1)姬际可确是一位历史上精拳善枪,技勇绝伦的武林高手。(2) “际可拳”即后来的 “心意六合拳”和“形意拳”。所以,对于形意拳起源于姬际可的说法是有据可考的。至于姬际可先生的继承人是谁,因历史悠久,也是传说纷纭。有的说姬际可下传郑师,有的说是传给李榛,也有说是传给曹继武。

浅谈形意拳锻炼方法及健身效果对于曹继武师事于姬际可的说法是可靠的。据目前山西民间流传的《心意六合拳》(手抄本)中记载:“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龙峰……访名师于终南山,得岳武穆拳谱,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从戴龙邦在“乾隆十五年岁庚午荷月,书于洛阳马公(指马学礼——作者注)书屋”的这段记载来看,曹继武无疑是姬际可的继承人。曹继武先生系安徽人氏,据拳谱记载,曹曾于清朝康熙癸酉年间(即公元1693年)武试科举中,连捷三元,后供职于陕西靖远总镇大都督。继武先生致仕归里,戴龙邦游于池州(今安徽贵池),得遇曹继武先生,并学成此拳。

对于戴龙邦确系曹继武的学生这个问题,在戴龙邦所写的序言中(即写于乾隆十五年马公书屋之序)也曾写道:“余学之十易寒暑,先生(指曹继武先生——作者)甚喜曰:子勇成矣。命余归晋,至洛阳,遇学礼马公 ……”从这一段序言中看,我们可以认定戴龙邦确是曹继武之门徒。

又据古拳谱在师承系统表中所记,马学礼同戴龙邦都是曹继武的学生,从时间上算马学礼从师还在戴龙邦之前。《心意六合拳序》中还记载了马学礼在河南传过马三元、张志诚等人,张志诚先生传李政,李政先生传张聚,张聚先生又传买壮图,买壮图再传安大庆、丁兆祥、李海森、买朋宪、袁凤义、 尚学礼等人。安大庆先生又传宝显廷等人,遂成为河南一大支派之源流。

河南一大支派之传人不仅仅是上述几人,只因此派之众老前辈,对河南一派之流传缺乏详细记载,未作过专门考察,所以很难详尽完善,在挖掘整理过程中,尚待河南马派形意拳之后人加以补全,以完善形意拳之源流体系, 为后人所考。

戴龙邦归晋后,传其子戴文莫、戴文雄,及李飞羽、郭维汉等人。

李洛能先生,讳飞羽、字能然,世称老能,系河北深州人氏,后经商至山西太谷县,拜在戴龙邦先生门下学习形意拳,刻苦钻研,勤奋努力,功力 深厚,为当代武林之魁。

李洛能先生传人最多,形意拳之名师高手多出其门下。李洛能先生不但对形意拳发扬光大做出了很大努力,而且对形意拳的创新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在劈拳的练法上,就是从李洛能先生开始,才改成以掌为拳的练法 (如河北和太原市区部分的练法);又如对于形意内功法中的“三层功夫” (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理论和遗著《心意六合拳谱》中,还 未见到有此理论和提法,在李洛能所著的传抄拳谱中,才出现了三层功夫的理论。

李洛能回籍后授徒很多,其中在武林界颇有名望的代表人物有:

车永宏,字毅斋,因排行老二,所以世人多称“车二师傅”。生于1833 年,卒于1914年,终年81岁。祖籍系山西省太谷县桃园堡村人,后移居太谷县贾家堡。车永宏先生,技艺超群,功力深厚,而且为人宽厚,平易近人。 他的弟子有:李复祯、吕学隆、王凤翔、孟兴德、樊永庆、李发春、郭玉山、 布学宽、刘俭等多人。其中技艺高超者要数李复祯。李先生小名长友,所以 世人多称其“长友师傅”,与车永宏先生同住(贾家堡),朝夕相处数十年,勤学苦练,尽得车先生之真传,为一代形意之名家。

宋世荣,字约斋,系北京人,生于1849年,卒于1927年,终年79岁。 宋先生少年时迁居山西太谷,以修理钟表为业,为李洛能先生高足,在形意及武林中,享有盛名。据说宋先生教徒十分严格,所以他的二十多名徒弟个 个都很出色,如宋虎臣、宋铁麟(为晚一辈之大宋、二宋),任尔琪、贾蕴高等人都是武林之名家。

宋世荣与宋世德人称老一辈的大宋二宋,也是李洛能先生之高足,因其后来出家为僧,故详情鲜为人知。

刘奇兰、郭云深、刘晓兰、李镜斋、刘元亨、张树德、白西园、贺运亨、 李广亨、李太和、刘之和等人都是李洛能先辈的高足,他们遍及各省,影响很大,都各传弟子多人。如刘奇兰先生传李存义、张占魁、王福元、刘文华、 刘德宽、周明泰、耿成信、田静杰、刘凤春等人。郭云深先生传李魁元、许占鳌、钱砚堂、王香元等人。其中刘文华(刘奇兰的次子,字殿深,世称刘二先生)与李太和(李洛能先辈之子)及刘奇兰高足王福元、李存义之子李文华(字彬堂)、张占魁先生之高足王俊臣等人均常常往来于河北与山西一带,并在太谷、太原、榆次等地授弟子多人。刘文华、王俊臣、李彬堂等人均先后在山西原“太原国民师范”担任过武术教师。

山西自古是形意拳的传统基地,也是形意拳名家高手荟萃的地方,当年在太原一些学校中,差不多都有武术这一科目,所以学形意拳的人最多。

形意拳经历代繁衍流传于河南一带的为南一大支派,流传于河北、山西一带的为北一大支派,这是过去老一辈对形意源流分门别派的惯称。形意拳经过三百多年来的相传和演变,又经过成千上万人的实践和不断的总结、提 高,不但有了很大的变革,而且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只北派中山西形意拳的 练法,就已形成三派支系:一是穆修易、辛元(字少轩)、董秀升三位先生为吗,代表人物的太原市区的形意拳练法(与河北一支派的练法基本相同,因辛少轩先生是刘文华先生教的)。辛元曾拜刘文华为师,朝夕聚于精营街辛元之家切磋技艺,辛在拜刘为师之前,已是在口外享有盛名的武林名家。一是以太谷车毅斋先生为代表人物的太谷形意拳练法。一是以祁县戴氏为代表的祁县形意拳练法。无论辛、穆、董的劈拳用掌的练法,还是太谷车派的劈拳是以拳的练法,都是练法上的差异,但形意拳在理论上是同出一源的。

形意拳经过三百多年来众多前辈的实践、变革和传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多派支系。所以练法上多存差异,也是不奇怪的。这就是在发展中的变化, 在变革中的发展,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过去三百多年的变化,是由于历代前辈在练习、找劲、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各得其经,各索其妙,并加以不断总结和完善的经验结晶,所以才能够经得起长期的实践考验而保留至今。 各派的练法虽然不同,但都有各自的独到之处,应各扬其长,各避其短,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使今后形意拳的发展和变革愈来愈完善。

形意拳是养生与技击并重的优秀拳种,要求习练者内外兼修,内练气血, 外练筋骨皮形体;同时形意拳技击性强,这就要求习练者加强内力的练习。 力从何而来?谱云:“内气中和自生气,形式顺着自有力”,这就是说,力之生赖于气,此即所谓之内气,有内力始有外力,而内力必须通过修炼丹田之气才能获得,所以练形意拳首先要练好丹田内功,那就是要站好三体势桩功。 丹田内功练好,可使真气运行于全身,用于拳法中,其劲力无穷无尽,所以过去老前辈们常说,入门先站三年桩,这说明三体势桩功是练好形意拳最重要的一环,是形意拳不能缺少的基础功夫。所以一定要练好三体势,通过站桩,修炼好丹田内功,以达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三步功法。

一、站好三体势桩功

站桩时,头要上顶,有冲天之雄,两足前后站立要有蹬踩之劲,两膝屈则力厚,后腿屈膝略蹲,后脚外摆成45度,臀部与后脚跟上下相齐,前腿膝部微屈,形成前三后七的重心点。两脚紧扣地面,前脚脚尖直向前,两脚相对在直线的左右两侧边上,此时全身内外放松,平心静气,气沉丹田,待丹田松静至极生动之时,左右手握拳,从体侧环抱丹田,则气不外散(两小拳眼相对,拳心向前),接着出左势,右臂前伸高与口齐,左臂下按前伸贴于脐部,左肘紧贴左肋,左臂微曲松肩坠肘,气力顺肩过肘达于手掌,似曲非曲, 似直非直,过曲手不远,起不到护心防敌作用,过直则不能透发内劲,左手经右肘弯处循右臂前撑,手掌向前推顶,双手背均向后上方,手心向前下方,与身、肩、臂用力配合均匀,勿僵勿懈,形成一个整劲,使全身浑然一体。 五指各分,手心空涵,手指不曲不直,虎口圆满,似刚似柔,与身、肩、臂、 手相合,力自然会顺到十指上。同时,左腿在前,右腿在后,支撑着大部分体重,双腿微曲,曲而不弓,似直非直,似曲不曲,使劲力整顺。左脚在前, 脚尖正对前方,右脚在后,脚尖斜向外指,使前脚跟正对后小腿胫骨,才能保持自身的稳固,而脚间距离因人而异,以自身高低调节远近,并保持两脚掌着实踏地,使姿势正,劲力顺。舌是肉梢,行拳练功时还要舌顶上腭,可接通人体任督二脉,真气运行于丹田,气满则行,百脉畅通,肌肉坚实,内脏强健。行拳站桩时,臀部要敛收(提肛),塌腰缩尾,不可后翘,提肛则任脉由下部接通督脉,就能气行滚滚,涌遍全身,两膝内夹,扣膝圆裆,下身成一整体,臀部不宜过低,低者不易敛臀圆裆,势必松散,因之三体势中臀宜稍高。

浏览29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