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心平气和
心平气和是练功前、中、后保持心态平和、心情舒畅和心理平衡的心身锻炼要领,包括心平与气和两个方面。心平,属于气功锻炼中调心的内容;气和,属于气功锻炼中调心和调息的综合。
心平气和是气功、养生、武术等所有运动锻炼的基础、前提、目的和目标。做不到心平气和,是不宜进行气功锻炼的。否则,不仅达不到练功效果,还容易出现偏差。
八、言行相辅
言行相辅是在练功过程中,用良性言语(内部言语)辅助练功行为, 使练功者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练功要领。
心理学认为,内部言语属于思维活动时伴随的言语行为,它们是人的自言自语,个人心语,大都不出声或声音很小、旁人听不清。其功能不在于交际,而是言语者本人。即言语者本人的自我心身沟通过程。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J.B. Watson)指出:“思维是不出声的谈话。”人的言 语、心语、心态、心境、心向、思维活动与人的行为,是相互影响,互动发展的。
俗话说:“什么人说什么话。"我国古代先哲有“文如其人”“言如其人”“听其言,观其行,知其人”等说法。3000多年前印度《奥义书》告诫世人:“一个人的思想就是他的世界,一个人想什么就会成为什么。”
正如我们常说的,有什么信仰,就有什么信念;有什么信念,就有什么观念;有什么观念,就有什么语言;有什么语言,就有什么行动;有什么行动,就有什么习惯;有什么习惯,就有什么性格;有什么性格,就有什么命运。《命运诗》更加形象地表述了这一点:言行相辅是练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性修炼环节。在气功、养生锻炼中,经常使用一些带有正面、阳光、积极的辅助性言语,配合意念、呼吸、姿势的调节,包括默念良性字句、经文、经络、穴位、数息功、六字诀等多种方法,促进练功者进入气功境界。
九、心身协调
心身协调是在练功过程中,促进练功者心一身一形相互配合,心理一 生理一形态环节整体协调一致的练功要领。
自古至今,我国众多气功、养生、练功家和武术家,从不同角度归纳出多种不同的心身协调要领。李小龙认为:”协调是一种特有的能力,能使一个人得以有效而舒畅地运用全身所有的机能与人体内的潜能,随心所 欲地去支配他的动作。”气功锻炼心身协调,主要包括心、息、身的整体 协调,内家拳的心身协调,抱圆守中,动作匀称的协调等内容。
(-)心、息、身的整体协调
心、息、身的整体协调是调心、调息、调身“三调”合而为一的心身整体协调状态。
其中,以心意锻炼为主的功法,调心炼意是重点,主要以心意运动带动其他两调,促进心身协调;以呼吸锻炼为主的功法,调息吐纳是重点,主要以呼吸运动带动其他两调,促进心身协调;以形态锻炼为主的功法, 调身导引是重点,主要以形态运动带动其他两调,促进心身协调。
调心使心无杂念,凝神静气,专心练功;调息旨在促进呼吸均匀舒畅,从容自如;调身以保持舒展大方的姿势。三者合一使心、息、身整体协调,运动自如。
(-)太极拳的心身协调
太极拳的心身协调是一种以意气运动为主导,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等整体劲力合一的意气力协调运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太极拳八大特点方面:
1.以意气运动促进心身协调;
2.以弹性运动促进心身协调;
3.以螺旋运动促进心身协调;
4.以虚实运动促进心身协调;
5.以节节贯串促进心身协调;
6.以一气呵成促进心身协调;
7.以刚柔相济促进心身协调;
8.以快慢相兼促进心身协调。
太极拳八大特点,汇总为一个总要点,便是练功者整体劲力合一的意、气、力协调运动。
(三)形意拳的心身协调
形意拳的心身协调是一种以形意运动为主导,以意行气,以气使力等整体劲力合一的协调运动。主要表现在六合、八要两个方面。
1.六合
六合是内、外三合的总称。内三合包括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包括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形意拳过去称为“六合拳”,便是从“六合”演变而来的,强调内外合一,“一动无有不合J
2.八要
在形意拳的古拳谱中,练功者周身意、气、力协调运动的姿势要领,被概括为“八要”或“八字诀”:一顶(头顶、掌顶、舌顶)、二扣(肩 扣、手足扣、牙扣)、三圆(背圆、胸圆、虎口圆)、四敏(心敏、眼敏、耳敏、手敏)、五抱(丹田抱、心意抱、两臂抱)、六垂(气垂、肩垂、肘垂)、七屈(臂屈、腿屈)、八挺(颈挺、腰脊挺、膝挺)。
八要强调了周身完整一气,整体劲力合一的意、气、力协调运动要点,充分体现了内外六合、形意合一的协调运动特点。
(四)八卦掌的心身协调
八卦掌的心身协调是一种以阴阳八卦为标志,以阴阳和气、八卦运气、抱圆守中为要点,以八卦图式的圆形走转运动为特色,锻炼整体劲力的意、气、力协调运动。基本桩功是无极夹马式。
无极夹马式,简称夹马式。近代著名八卦掌传人任致诚做了详细诠释:“何谓无极?因空空之无而生焉。久站无极式,气顺、血和、筋舒、皮健、劲足,而有极生焉。有极之功验可考者,上贯天先指尖,中通畅华盖九尾,下达悬地足尖,上中下三盘,均觉力足气通,周身畅快,则是有极矣。”“何谓无极夹马式?因初练时,私欲未清,丹田无力,皮肤不和,手足筋骨不随,十二经络之气不顺,站此式能舒筋调气,增力进食,走私免欲,舌附上膛,呼吸以鼻,切忌用口,气顺通丹田,心中一无所有,空空洞洞,是谓无极。”夹马式充分显示了八卦掌拳法“整中有分,分不失 整”的协调运动特点。
(五)抱圆守中的协调
抱圆守中是在练功过程中以人体前、后正中线及人体上、中、下方位的中点(丹田)为中心而形成的圆形运动姿势,以太极拳和八卦掌为代表,具有形圆、势圆、动圆、静圆、心圆、气圆、周身完整一气、圆活自如的特点。
静功的抱圆守中,两臂、两手呈抱圆势,意守丹田,呼吸均匀柔和;动功的抱圆守中,手臂、两脚、两腿姿势及运动呈圆形或圆弧形,运动时意守丹田,呼吸均匀柔和。
(六)动作匀称的协调
气功锻炼中的动作匀称是以人体正中线和丹田为中心进行的匀称、平衡、守中运动,包括上下、左右、前后的整体平衡锻炼或协调运动。
练功中的一招一式,都讲究上下相随,左右搭配,前后呼应,内外协调,表里如一,动静相兼,工整舒展,优美大方,周身完整一气。
正如太极拳谱所说,全身“一动无有不动”,练功时全身“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第三节气功锻炼十大注意事项
练功注意事项是练功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遵循、适应、禁忌或避免的一系列相关事项,以保证练功过程的顺利进行。其具体内容古今有别。总的来说是规则和禁忌的综合。
古代的练功注意事项多散见于各大不同门派练功体系中,近代《秘诀》归纳为呼吸四忌,现代气功界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步重视起来。
1915年,《秘诀》第一章《气功阐微》有呼吸四忌,是近代练功注意事项的经典阐释。
《秘诀》:“呼吸有四忌:(一)忌初时太猛(二)忌尘烟污杂之地;(三)忌呼吸时以口出气(四)忌呼吸时胡乱思想。”
1959年10月,南京中医学院编著的《中医学概论-下编》第九章“气功概要”收录“气功疗法”相关内容,但无明晰的练功注意事项。
1964年1月,焦国瑞教授编撰的《气功养生法》归纳了十条练功注意事项。1984年10月他在《气功养生学概要》中,把练功注意事项细分为教功者注意事项九条和练功者注意事项十条。
1983年9月,马济人编撰的《中国养生学》归纳出六大练功要领,但没有明确的练功注意事项。1988年8月,林雅谷、马济人编撰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气功学卷》认为:“练功注意事项,是指练功前、练功中和 练功后应做和不该做的若干事项,以保证练功能顺利进行,取得疗效。” 归纳了十四条练功注意事项。1992年9月,马济人主编的《实用中医气功学》,分练功前、中和结束时的注意事项,以及练功期间的注意事项两部分,谈及多条练功注意事项。
2005年8月,刘天君教授主编的《中医气功学》认为:“练功注意事项,主要包括练功前、后的一些准备,整理性的身心活动,它们能起到衔 接日常生活状态与气功练功状态的过渡作用。”归纳出六大练功注意事项。
我们在总结、分析、探讨前人各类练功注意事项基础上,归纳出十大练功注意事项。

浏览23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