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后来经过武术学者徐震整理编辑的《甚氏武技书》。 甚氏武技理论内容丰富,论理独特,是最早的系统论述拳法为何 进行内外兼修,以及如何进行“形气合练”的拳学文献。其内容 已经构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以内练精气神为主体的拳学体系①。 甚氏武技讲究自身“中气”的培养,以便求得形神兼备、外强内 壮的功效,进而达到健身、养生之目的。

自《培养中气论》和《武备参考》问世以来,就有手抄本在 当地习练者中间辗转流传,起初并没有书名,作者自己也没有定 名,只是本地习练者根据茬乃周之姓氏直接称其为“芸家拳”。 当茬家拳传至第五代甚德普时,茬德普又将芸家拳传授给其弟子 汜水人袁守华。1921年袁守华任镇嵩军拳技教习时,将上述两 本手抄本整理汇编公之于众,后来经由陕西人冯超如在陕西教育 图书社石印本出版面世。1932年,徐震先生看到这个版本,认 为“简编错杂,文字讹谬,不知草稿未厘整者欤?将传抄之误 欤?”为了 “得此一编固可见其技术之全”,于是“芟除重复,调 次先后,是正文字,写定为六卷凡七十四篇,更名曰役氏武技 书”②。经过定名的《役氏武技书》于1936年12月由南京正中 书局出版发行。从此,《甚氏武技书》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 成为武术理论中的经典之作,为武术界人士所重视。1940年唐 豪先生编著的我国第一部武术文献学和目录学的著作《中国武艺 图籍考》中收入了《茬氏武技书》。1990年上海书店根据徐震先


  • 余水清等:《茬氏拳技学理研究》,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2001年度立项科研 课题,武汉体育学院茬氏拳技学理研究课题组,2002

  • 徐震编订:《茬氏武技书•序》,上海,上海书店,1990


生编订的1936年版的《甚氏武技书》出版了影印版本。甚氏武 技学理成为武术界地位较高、人所共知的武学理论,但对其具体 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者却不是很多。

茬乃周创立茬家拳以后,打破以往传统武术只在本家族沿袭 的旧有风俗,广收异姓弟子为徒,悉心授技,弟子众多,所以, 芸家拳一开始就在本家族中和家族之外同时传播,历代相承,流 传至今,甚家拳已相传九代。在茬氏家族中以芸山林一支的发展 最为茂盛,在其居住的后新庄,以及周围的伯朵村、将头村、仁 里村、西梁庄、刘村、前辛庄等村庄的群众大多数都能练习甚家 拳。1946年,由甚氏家族的后代茬转、甚合掌、茬文蔚担任教 师,在仁里村开设武学,学员达数百人之多。由于办学时间较 长,培养出了一批精通役家拳技的武术人才,为继承和传播茬氏 武技做出了重大贡献。

由于种种原因,甚家拳传播范围一直局限于河南本省,这与 《甚氏武技书》享誉全国形成鲜明的对比,至于造成这种局面的 原因,我们将在以后章节中专门讨论。据笔者调查和参照葛廷贵 先生的研究,以及原旧河南省国术馆馆长陈泮岭先生的《甚家拳 源流考》①,甚家拳除了在荥阳、巩县和密县流行较广外,1922 年,甚家拳传人开封。据《开封“培英武术学社”简介》记载: “1922年,密县名手张会同慕名来访孙老师(孙霁虹,培英武术 学社创始人),结为至交,待以师兄之礼,共同习武。孙老师又 向张学得芸家罗汉门的菁龙出海拳、大罗汉拳、小罗汉拳、黑虎 拳、白虎拳、炮拳,张并以秘传之’白猿棍’相赠②”这是甚家

  • 陈泮岭:《善家拳源流考》,《体育月刊》,第4卷三、四、五、六期,北平社国 术馆出版,1936

  • 开封培英武术学社简介,转自《少林金鸡十三腿十路弹腿》,开封市武术协会《汴


I 梁武术》编辑部,1982

拳流传于开封的一支。解放后,孙霁虹的弟子卜文德、聂增永、 鲍忠功等曾多次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武术比赛和表演并获奖。 2004年10月首届国际武术节中,87岁高龄的卜文德老先生老当 益壮,代表郑州队参加了比赛,并获得了乾坤剑的金牌。他们集 其所传,一直致力于役家拳的传播工作。2004年11月,鲍忠功 的关门弟子和其侄子在河南电视台《武林风》节目中,为观众表 演和介绍了茬家拳,有效地宣传了这一优秀拳种。

据葛廷贵先生调查,1865年,苍氏武技已在豫北安阳一带 流传①。曾任旧安阳国术馆董事长、教务主任的王化南先生擅长 茬门洪拳、炮拳和大枪(恒侯枪,又名三十六枪),曾将甚门诸 拳技列为国术馆学员必修科目。王化南先生弟子众多,其高足兰 宝明、姚桂生、葛廷贵等十分珍视甚门拳技,迄今尚能承其遗 技。这是甚家拳流传于安阳的一支。

在20世纪80年代的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期间,河南省体 委将茬家拳列入了挖掘整理重点,对其进行了研究。1983年6 月,葛廷贵先生的研究性论文《茬氏武技初探》发表,同时,茬 氏第十八世孙、茬家拳第七代传人茬山林和第八代继承者刘义明 分别在郑州开办“茬家拳辅导班”传授拳技,并协助省体委参与 编写了《河南省武术拳械录》中的茬家拳部分。这些都对甚家拳 的理论研究和广泛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2000年,郑州 市甚氏武技研究会成立,刘义明先生任会长。2002年以刘义明 主讲的教学光碟《茬氏武技》系列20碟,由俏佳人文化传播公 司向全国各地发行出版,这是较为完整、系统地介绍茬氏武技的 第一份音像制品,我们期盼着它将能在新世纪推动甚氏武技更广 泛的传播。

①葛廷贵:《甚氏武技初探》,载《河南体育史料》,1983

实事求是地讲,作为河南省发祥拳种之一的芸家拳的发展和 传播状况,与发祥于河南省的另外两个拳种少林拳和陈氏太极拳 的发展和传播现状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从表13的比较中也反映 了茬家拳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表13少林拳、陈氏太极拳、禁家拳比较表



























 传播范围出版著作量发表文章量
少林拳全省256129
陈氏太极拳全省8761
甚家拳郑州、开封、安阳17

 

当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仅就其研究资料的 奇缺上,就可看出人们还没有对创立于二百多年前的优秀传统武 术拳派的甚氏武技给予充分关注。研究中,笔者查阅了甚家拳的 相关资料,其数目只有八件,其中专著性的资料只有1936年徐 震编订出版的《役氏武技书》和1990年的影印版本,即从上世 纪30年代到本世纪至今,《茬氏武技书》是茬家拳理论的唯一 出版著述。相关的文章有:1936年原旧河南省国术馆馆长陈泮 岭的《茬家拳源流考》,1983年葛廷贵的《茬氏武技初探》, 1993年刘义明的《茬氏武技》,1995年顾有义挖掘整理的茬氏拳 技套路《黑虎拳》,2001年陈增智、陈万里的《蓼家拳探源》, 康庆武( 1999)的硕士论文《茬氏武技与太极拳学理之比较研 究》①和由武汉体育学院茬氏拳技学理研究课题组承担的国家 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的科研立项课题《甚氏拳技学理研究》

①载于《少林与太极》,2003 ( 2) ~(5)

(2002)。从研究所涉猎的内容看,大多是茬家拳的源流和作者背 景情况的简单考证和介绍。有关茬家拳技术本身和学理的深入研 究,只是康庆武和武汉体育学院课题组的两篇研究成果。茬家拳 的研究和传播现状提醒我们,对享誉武学界的茬氏武技理论的深 入、系统、全面地研究和大力的保护性推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 地步,否则,甚氏武技这一优秀的传统武术文化就有可能在不远 的将来从中华武术文化的名录中消失。

二、甚家拳的行为模式

  1. 某家拳的练功场所


在《茬氏武技书》的“初学条目”篇中的首条即说明了练 习芸家拳时的场所,篇中曰:“学拳宜在静处用功,不可向人 前卖弄精神,夸张技艺,方能鞭策着里。论语云:百工居肆, 以成其事,学以致其道,信然乎。”这里明确地指出学拳必须在 僻静之场所,不能在人前练功招摇过市故意卖弄,只有在僻静 处练功才能使技艺提高更快。然后,又引用论语之言进一步说 明要做成一件事情选择合适场所的重要性。可见,茬家拳非常 注重对练功环境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它训练的特殊性。因 为,茬家拳在练功的过程中,始终都要贯穿中气的培养,在安 静的场所中,容易使人进入心神平静的状态,精神专注有利于 气血的运行,进而有助于功夫的增长。茬家拳对习练场所环境 和练功过程的这种特殊性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自身的传 播具有消极的影响。

浏览24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