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气合和(人一气合一)
人一气合和(人一气合一)既是气功入门的最基本要领,也是气功锻炼的总要领,贯穿于练功的始终。气功锻炼,小而言之,是一个心、身、形,意、气、力,精、气、神合和一气的人一气互动循环修炼过程;大而言之,是一个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或天、地、人三才合和一气的互动循环修炼过程,简称人一气合和(人一气合一),旨在充分发挥练功者的主观能动作用,促进心、身、形,意、气、力,精、气、神合和一气,以至天人合一。
二、动静相兼
动静相兼是一种动功和静功交替锻炼或动静状态相互交替的练功要领,旨在尽快恢复人体的生理运动特点,达到平衡运动状态,避免单练静功或单练动功的单调乏味。
气功锻炼常规练功模式是静功一动功一静功交替练习,开头和结尾多练静功,中间配合动功。
练功中静功和动功所占比例,根据个人体质、性格、练功习惯而定。体弱、性格内向者多动少静为宜,体壮、性格外向者多静少动为宜。总的来说,以不过劳,不过闲,保持动静适宜,适量运动或平衡运动为佳。
适量运动是适时、适度、愉悦运动的集合。适时,即选择合适的运动时段、时辰和长度;适度,即运动的度要适当,不过大,不过小,以心身舒适,不过度疲劳为佳;愉悦,即运动时要保持轻松、舒畅、愉快状态, 以不带愤怒情绪为佳。心情不好时,最好在没有人的地方呐喊一番,发泄一下,然后带着愉悦的心情去运动,才有利于健康。
现代医学认为,最简单、最安全、最合理的适量运动是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适量运动牢记“1357”:每天至少运动1次,每次连续运动不少于30分钟,每周运动不少于5天,运动时最大心率不超过170减去自身年龄(心率+年龄= 170次左右)。
三、火候适度
火候原是我国古代气功、养生家内炼的术语,较早见于宋张伯瑞《悟真篇》和《金丹四百字》,后渗入烹饪、艺术、日常生活。
《悟真篇》:“纵识朱砂与黑铅,不知火候亦如闲,大都全借修持力, 毫发差殊不作丹。契论经歌讲至真,不将火候著于文。”《金丹四百字》:“药物生玄窍,火候发阳炉。”“火候不用时,冬至不在子。”
古代的“火候”,有文、武两说。“火”,是心、意、神的隐喻或代称。我们常说心火的“火"即此“火二"候”是程度意思。火候,是练功中用意、调息、运气顺序、时机(时间、时辰)、度量(强弱、力度)、程度(限度)的选择和把握。
火候的关键,一是意念,《真诠》:”火候全在念头上著力。”二是气息或呼吸。《性命圭旨全书》陈虚白:“火候之要,尤当于真息求之。”
文武火候的要点,正如《修道全指》所说:“盖武火者,即呼吸之气急重吹逼,采取烹炼也;而文火者,即呼吸之气,微轻导引,沐浴温养也。”柳华阳则认为:“动心调息,宁神入点穴,即武火;静心调息,意守丹田,温养阳气,即文火《内炼秘诀》:“在炼丹的修行中间,火的应用,很是贵重。火之应用,就是所说的文武火候;其火就是呼吸顺着自然的作用,毫不用心施行呼吸,便是所说的‘文火使心集中于气息而呼吸,乃是所说的武火刘天君教授主编的《中医气功学》将“火候”归纳为:“火就是神, 指练功中的用意,是修持之功力;候是指时、序,是修持之次序与时间, 还包括内丹术中内气运行的具体步骤及掌握。”
关于火候适度,张洪林教授认为:“火候适度是指对练功的一些要求及限度的把握适当,或恰到好处,太过或不及均非适度。练功适度,主要以意念、呼吸、姿势及练功时间等方面为内容。”
火候贯穿于气功锻炼各个环节,每一步都要从意念、呼吸、力度、时辰、时间等方面善加选择和把握。
(―)意念火候
意念火候是意念、意守、心意、精神心理或注意力集中程度的把握,讲究一心一意,心无二用,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练功。
练气功时,强化注意力,使心意专一诚然十分重要,但不宜过于执着,更不宜强行意守,而以勿忘勿助,若有若无,似守非守,轻松自然为 佳。否则,往往适得其反,难以达到气功锻炼目的。
(二)呼吸火候
呼吸火候是练功时呼吸深浅、长短、次数、频率、方式、力度的把握。初学者以自然呼吸为宜,坚持锻炼1〜3个月以后再练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模式,采取调气一长呼一屏息一短吸一屏息模式:深呼气9〜12秒,屏息3〜6秒,深吸气6〜9秒。每个姿势配合呼吸3〜5〜10口气。屏息后需调气、调息、休息3〜5秒或更长时间再练。各个阶段的调气时间根据个体差异,因人而异把握。
(三)力度火候
力度火候是练功姿势、动作、劲力、速度、方法、难易程度的把握。以循序渐进、逐渐加大力度和难度为宜,不可急功近利一蹴而就,避免过闲与过劳,以适量运动为宜。
(四)时辰火候
时辰火候是练功时辰、季节、时段、时间长短、次数多少、关键时期的把握。
古人练功,一方面注重随季节的不同而变换时辰和方式。另一方面,讲究子后午前行功,顺应生气,避开死气。现代城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早一晚大气污染程度不一,应避开污染严重时段练功。宜选择早晨7〜9点左右,下午4〜5点左右,晚上9〜11点练功为佳。每次练功时间在30〜60分钟为佳,不宜过长。练功次数以每天2〜3次为宜,不宜过频、过多。以练功后感到神清气爽、轻松舒畅、无疲劳感为宜。
而且,吃饭前后1小时左右不宜练功。起床后及睡前半小时内不宜练动功,而以练静功为宜。
四、因人而异
因人而异是根据个人体质差异、性格或兴趣特点等不同,选择不同的练功方式,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的练功过程。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在气功、养生锻炼中,则需辨证练功。
热体质,以练静功为主,动功为辅,动静兼修;寒体质,以练动功为主,静功为辅,动静兼修;性格比较内向、好静者,宜练动功,不宜练静功,以免诱发精神心理疾病;性格比较外向、好动者,以静功为主,动功为辅,动静兼修;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精神脆弱、精神受过严重创伤者, 不宜练气功。
练功时,当结合练功者自我爱好,配合音乐、诵读诗赋等个人雅兴, 调和心身,促进练功。
五、上虚下实
上虚下实是人体脐以上部分保持清醒自然,虚怀若谷,心胸空旷,内感虚无,脐以下部分保持坚实有力,根基稳固,元气充沛的心身状态。上虚,是心理上的内在自我感觉;下实,是真实的腰腿劲力或功力状态。
焦国瑞教授认为:“上虚,是指上体(脐以上)虚灵;下实,是指下体(脐以下)充实。练气功讲究虚胸实腹,气沉丹田,气息归元,息息归根。只有‘气归根’,上体才能虚灵(把气息归于丹田);‘气归根’,下元才能充实(把气息稳固于丹田)。只有做到‘上虚‘,上体才能轻灵,耳聪目明,思维清晰;只有做到‘下实',体内才有精力充沛,内气充盈,生机横溢的感觉。”练功家认为,人体姿态“先天气宜稳,后天气宜顺” 才能身正气足,英姿勃勃。因后天姿势不顺或不良习惯,彻底打破了人体先天稳态,变得上实下虚,头重脚轻根底浅,失去了人体应有的英姿。需 要进行上虚下实的纠正,使人体恢复自然状态。在气功、养生、武术过程中,上虚下实是气沉丹田的修炼结果。
六、刚柔相济
刚柔相济是姿势、动作不过于刚强僵硬,不过于纤柔、乏力,而保持缓慢、柔和、有力的练功状态,即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适度的意思。
刚柔的概念,首见于老子《道德经》。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或刚柔相济的概念,大都来自《易经》和老子《道德经》的启示。
《秘诀》中的刚柔概念,突出了道家贵柔的思想。其第一章《气功阐微》刚柔节强调“术以柔为贵”,以“刚柔变化之深浅”为标准,把柔术分为上、中、下三乘。
上乘者刚柔相济。“上乘者,柔运成刚。及其至深也,不刚不柔,亦刚亦柔。”即“刚柔变化能达于极品者,为上乘”②。
中乘者刚多柔少。“所谓中乘者何?即别于上乘之谓也。其故因学者初步学时,走入旁门,未蒙名师之传授指点,流于强使气力,刚柔无相济互用之效此刚多柔少之所以非上乘也。”即“刚多柔少谨守师法者,为中乘”。
下乘者有刚无柔。即“有刚而无柔,专从事于血气之私者,于斯为下矣”。
在气功、养生、武术锻炼中,“刚柔相济”的练功要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练功姿势、动作不过于刚强僵硬,不过用蛮力,不过于纤柔,不过于松散、疲乏无力,而要保持线(直)动尽力,圆(弧)动撑形,顺逆交替,舒展大方,柔缓、活泼、圆活有力,刚中有柔,柔中带刚,行为中正,劳逸结合。
(二)呼吸锻炼不要过于急促,不做剧烈运动,而以匀柔深长为宜。注意呼长吸短,屏息和休息有机结合,保持均匀、合理的呼吸节奏,吸气 一屏息一呼气一屏息或呼气一屏息一吸气一屏息协同一致,适合个体自我生理一心理一形态最佳、最大或极限适应范围,不要过度紧张,过度勉强,过度疲劳,更不要违背人体自身生理规律。
(三)意气锻炼不过于执着,不过于单调,不强行意守,以保持心态平和,勿忘勿助,意气力协调状态为宜。

浏览27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