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熏陶
《礼记》认为,礼仪的作用在于“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即生气合和,阴平阳秘,刚气、柔气适宜,中和人气勃发于外——正气的必然结果。《礼记•乐记》说得十分清楚:“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礼记》的礼仪,以正气为本。气正则“达天道、顺人情”;气不正则“坏国、丧家、亡人”。《礼记•礼运》说:“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诵读、歌咏、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无不以养正气为要。
(-)正音、正声熏陶
《礼记》认为,音、声是心声的流露,人兽有别的关键。《礼记-乐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正音、正声,才能遏制奸声、逆气,达到顺气、正气、移风易俗,以至修、齐、治、平的目的。
《礼记•乐记》:“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三)正乐熏陶
《礼记》在正气、正音、正声的同时,强调正乐。《礼记》看来“乐” 是正气、正音、正声有机结合的产物,具有“修身及家,平均天下”的意义。《礼记•乐记》:“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故乐者, 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正乐是形成“王道”的基础,进而达到“天地同和”的境界。因为它:“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 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
在《礼记》看来,正乐是一种与天地“同和” “同节”的“大乐” “大礼”,即“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 故祀天祭地”。由此“明礼”进而达到“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的艺术熏陶的目的。
第十节弘扬国学作用
气功锻炼是一个不断弘扬国学的过程。它为什么能够弘扬国学?它是如何弘扬国学的呢?
一、练功前学习气功知识,传承国学精华
中华文明有着50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练功者学习气功前,需要阅读、学习、掌握一系列传统文化和气功知识,包括传统文化学、气功发展简史、气功练功方法、练功要领、注意事项、练功出偏和防治等相关知识,正是在积极传承国学精华。
二、练功中实践气功功法,体验国学精华
气功锻炼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践行大量中国传统人文、哲学、艺术、文学、武术、修炼等多方面文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气功的标志符号“气”字,包含着中华民族从古代到现代大量的传统气文化精华,围绕着“气”的修炼方式多种多样。
练功者通过长期、反复调气(和气)一练气(呼吸)一运气(行 气)一养气(正气)一发气(外气)一调气(和气)的修炼实践,亲身体验“天人合一”“内圣外王”“中正合和”“修齐治平”“扶正祛邪”练功要领,无疑是在大力弘扬国学精华。
三、练功后传播气功技艺,宣传国学精华
练功者掌握气功方法后,有一个坚持个人练功、集体合练、互动交流的过程,一方面会自然而然地把气功锻炼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奉行不二,另 一方面会情不自禁地分享气功锻炼的好处,自觉自愿地向亲朋好友推荐气功锻炼,教他们练功,催他们积极、乐观、阳光、勃发正能量。无形中,弘扬了正气,祛除了邪气,宣传了国学精华。
气功锻炼通过练功前学习气功知识,传承国学精华;练功中实践气功功法,体验国学精华;练功后传播气功技艺,宣传国学精华,大力践行国学,弘扬国学,以体现“一人之身,一国之象”的传统人文气势。
第五章气功应用实践
气功锻炼的基本功法,以气为开端,以功为结果,以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修炼理论及模式为指南,形成形式多样、名目繁多的功法类型。本章重点诠释传统气功的分类方法、基本功法类型、主要练功要领、重点注意事项、基础功、一字功套功、弹指功、二十四势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气功、太极气功十五势等传统功法内容,供气功养生爱好者在练功实践中选择研习。
第一节气功的分类方法及基本类型
气功分类方法多种多样,但国内气功教科书和专家学者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分类标准。本节根据气功功法的侧重点不同,采取二分法一多分法,分为多种不同类型。
一、二分法
根据内外状态,分为内功和外功;根据动静状态,分为静功和动功;根据医疗、保健状态,分为医疗气功(健身气功)和非医疗气功(非健身 气功);根据组合特点,分为套功和非套功。套功,又分组合套功和传统套功。
二、多分法
(一)三分法
根据三调特点,分为调身功(形体功)、调心功(心意功)和调息功(呼吸功);根据动静特点,分为静功、动功和动静功组合功(组合套功)。
(二)四分法
根据四季特点,分为四气调神功、春夏秋冬四季功;根据礼仪特点,分为行卧坐立四仪功、四段功;根据功法层级,分为基础功、初级功、中级功和高级功。
(三)五分法
根据身体姿势特点,分为行功、站功、坐功、跪功和卧功;根据五行特点,分为木、火、土、金、水五行功。
(四)综合法
多分法中,根据特点、目的、作用、发源地等的不同,分为多种不同功法。
1.根据功法流派(门派)特点,分为道家气功、儒家气功、易家气功、医家气功、武术气功、太极气功、八卦气功、形意气功、佛家气功、大雁气功、五禽气功。
2.根据发源地不同,分为少林气功、武当气功、峨眉气功、昆仑气功、华山气功。
3.根据应用目的不同,分为拍打按摩点穴气功、吐字气功、书画气功、音乐气功、舞蹈气功、戏剧气功、表演气功(硬气功、柔功、套功)、体育气功、益智气功、医疗气功、丹道气功、禅定气功。
本书根据功理、功法、门派等综合特色,采取综合分类法,把气功分为巫术气功、艺术气功、方术气功、诸子气功、医疗气功、宗教气功、武术气功、大众气功、健身气功和符号气功十大主要类型。
以上各种功法,不论哪种类型,都是从基础功的练习开始,从静功到动功,再到套功一步步练习,循序渐进提高的。
第二节气功锻炼九大基本要领
气功锻炼要领是在练功过程中需要重点掌握的锻炼要点或关键环节, 简称练功要领。古代多散见于各大不同门派练功体系,缺乏统一认识。近代《秘诀》归纳为“五要”。现代气功界直至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汇总起来,梳理成章。
1915年《秘诀》的《五要说》,是近代武术气功练功要领的经典阐释:“(一)初练习时,要渐进而不可猛进;(二)既得方术,要以恒心赴之,勤敏持之,不可中道停辍;(三)练习时要节戒色欲与狂饮;(四)已成功时,要静气宁神,涵养谨慎,不可有恃术凌人,与好勇斗狠之事;
(五)出外游时,要谨遵宗法,皈依十诫,传授他人,亦以此诰勉之。”
1959年10月,南京中医学院编著的《中医学概论-下编》第九章 “气功概要”收录了 “气功疗法”相关内容,但无具体练功要领。
1964年1月,焦国瑞教授编撰的《气功养生法》提出了 “松静自然、意气合一、动静相兼、上虚下实和火候适度”五大气功锻炼要领。
1983年9月,马济人编著的《中国气功学》归纳出“松静自然、动静结合、练养相兼、意气相依、准确活泼和循序渐进”六大练功要领。
1984年10月,焦国瑞教授所著的《气功养生学概要》把他在《气功养生法》的五大练功要领,扩展为“松静自然、意气相随、动静相兼、上虚下实、火候适度和循序渐进”六大气功锻炼要领。
1988年8月,林雅谷、马济人主持编撰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气功学卷》说:“练功要领,是指锻炼各种功法所必须共同遵循的一些基本要求。”其内容与马济人编撰《中国气功学》相同。
1992年9月,马济人主编的《实用中医气功学》继续沿用《中国气功学》归纳的六大练功要领。
2005年8月,刘天君教授主编的《中医气功学》道:“练功要领是指练各种功法所必须遵循的基本的操作性要求。”书中归纳了六大练功要领: “松静自然,准确灵活;动静结合,练养相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我们在总结、分析、探讨前人练功要领相关内容基础上,结合自己40多年练功实践,归纳出以下气功锻炼九大基本要领。
浏览24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