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始终围绕着“诸靠缠绕我皆依”的“舍己从人” 的“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和“不丢不顶中讨消息”的发展原

①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第3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则,紧紧顺应人的需求而变化,始终体现了与时俱进、“从人” 而变化和创造的适应性特点①。在短短一百多年里,陈氏太极拳 之所以能从豫北偏僻的乡村传入繁华的京城,广播于大江南北, 并走向世界,其不断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从人”的适应性和 健身养生的健康理念,始终是它不断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四节 在现代发展过程中陈氏太极拳
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长期封闭之中的陈氏太极拳日渐 开放,无论是传承方式、传承规模,还是习练的人群等都在不同 程度上有了较大的改善。陈氏太极拳已从河南北部小乡村中的自 然发展、自然繁衍状态,走向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发展方向,这 无疑极大地促进了陈氏太极拳的迅速发展与广泛传播。进入21 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物质生活的富裕,人们的价值 观念、思维方式、伦理规范等都在发生着新的转变,人们对文化 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太极拳作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民族形式的 体育运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和规范中成长,蕴含着浓郁的 传统文化色彩。太极拳中的哲学、伦理、健身和养生等方面的文 化思想,与当代社会人们对文化的需求相契合,这些思想在树立 人民的健康意识、丰富人们的生活情趣、塑造完善的人格、培养 公平竞争意识和形成大众文化意识②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指 导着人们的行为。


  • 郭志禹:《太极拳养生文化考》,载《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 ( 2)o

  • 王岗,白永正:《武术文化的当代社会效用》,载《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


陈氏太极拳在发挥着上述作用和功能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 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规模和传播程度上,陈氏太极拳与其 他流派的太极拳相比,尤其是与杨式太极拳相比,差距是非常明 显的。我们在河南习武人群文化认同的调查中发现,在一般晨练 习武群体中,对杨式太极拳的认同度非常高,有相当多的晨练习 武者把杨式太极拳作为河南流行的武术拳种。而且对于那些纯粹 以健身为目的进行武术锻炼的人们来说,他们首选的健身锻炼方 式是杨式太极拳,而非产生于河南的陈氏太极拳。造成这种局面 的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与杨式太极拳在健身方面的发展 起步较早,政府的支持和关注较多,其自身技术简单易学容易被 人们所接受等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也与陈氏太极拳的自身发展 有关。所以,面对新世纪,陈氏太极拳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以 下几个问题。

一、继续保持和发扬不断创新和“舍己从人”的 传统法宝,使陈氏太极拳朝着更加适合现代社会人们 需求的方向发展

在陈氏太极拳的文化特征一节中,我们已经论述了陈氏太极 拳的创造性和社会适应性,可以说,从陈王廷到陈长兴、陈有 本,从陈有本到陈清萍,从陈清萍再到陈发科,陈氏太极拳经历 了由老架、小架到大架、赵堡架、忽雷架的不断创新和改造,从 陈发科到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又经历了由八十三式到三十 八式、十八式等的简化过程,使复杂的陈氏太极拳越来越简单易 练,越来越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上述过程,其实就是陈氏太极拳 为适应社会人们健身和养生的需要而经历的由繁到简,由简到易 I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陈氏太极拳体现了不断进取的创新

精神和舍己从人的适应性。

回顾杨式太极拳的发展历程,杨露禅进京教拳以后,在长 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太极拳的认识逐渐从“制敌保身”上 升到“强民身,救弱国”的健身认识层次,于是他摒弃了原有 套路中的窜蹦跳跃,闪展腾挪等动作,创编了适合于强身健体 的、身法灵活、步法紧凑的小架太极拳,后经过杨氏三代人五 十年的努力,杨式大架太极拳终于定型,它为以后群众性太极 拳运动的广泛开展奠定了基础。新中国建立后,国家体委在杨 氏太极拳传统套路的基础上,创编了二十四式太极拳和四十八 式太极拳,这为杨式太极拳的普及和推广起到了推动作用。再 来考察武式、吴式、孙式太极拳的发展演变,它们都是在分别 继承了陈式、杨式小架的基础上,顺时应人,顺应社会保健疗 病的需求,不同程度地扬弃了窜蹦跳跃、震足发劲、刚猛快速 的旧有动作后创造出来的新的流派。这些流派的形成和发展经 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并且一开始就是朝着健身养生 方向发展,才逐渐形成“太极拳有益于健康”的广泛的社会认 同。而陈氏太极拳,虽然是各流派太极拳的源头,但其大规模 的广泛传播却在改革开放以后,到现在仅仅有二十多年的历史, 因此,陈氏太极拳与其他太极拳相比,由于发展的目标不同, 其技术方法、要求虽然做了较大的改动,但较之其他太极拳仍 然较为复杂,这阻碍了陈氏太极拳向着多功能方向的迅速发展。 所以,为了适应人们对太极拳多方位功能的要求,陈氏太极拳 的继承者们仍然要发扬陈氏太极拳前辈的创新精神,不断对陈 氏太极拳进行革新、改造,使其在保持自身风格和特点的基础 上,更加适应人们的需要。在这方面,王西安做出了有益的尝 试。他将陈氏太极拳套路中的攻防技击动作的动作幅度加大, 使攻防技击意义一目了然,这样,不仅加大了动作幅度,运动 量也随之加大,同时,使动作更加舒展美观,更适合现代人的 审美要求,并且又保持了陈氏太极拳突出技击的外在表现形式, 受到了习练者的一致赞扬。王西安的改革创新精神是值得每一 位致力于陈氏太极拳发展的有识之士学习的,只有在保持自身 风格基础上进行不断改革和创新,才是陈氏太极拳的现代发展 之路。

二、转变观念,使传承方式多样化

在本章第二节中,我们谈到陈氏太极拳的传承方式时,曾 经提及过中州籍的陈氏太极拳著述的后面大都附有入门弟子名 单的现象。在参观考察温县的太极拳学校时,有的学校的醒目 位置也有入门弟子名单的展示,从中说明,在陈氏太极拳的传 承过程中,家族式的“师徒制”的传承方式依然受到他们的重 视。这种传承方式,无疑对陈氏太极拳的完好传承起到了一定 的积极作用,但是,这势必会影响和限制学生的横向发展,墨 守陈规,将不利于陈氏太极拳的创新,同时,这种传承方式的 传播效率严重地限制了陈氏太极拳的广泛传播。尽管现在陈氏 太极拳也成立有太极拳的健身公司和太极拳学校,现代的高效 的“学校班级授课制”传承方式与传统传承方式并存,但是, 由于传统的“师徒制”传承观念,仍然牢固地存在于陈氏太极 拳的一些拳师的头脑之中,已经影响到了陈氏太极拳的发展速 度和传播规模。陈氏太极拳学校的数目、规模都远远不及少林 拳,这是不争的事实。除了项目特点的限制以外,笔者认为, 陈氏太极拳一些拳师思想的保守,也许是其中原因之一。当然, 这种保守、狭隘思想观念的存留,与人们所处中州地区文化根 植于条件优越的农耕壁垒之中,而形成的自给自足、自产自销、 自我封闭、不求于外的经济形态有关;与河南人长期受到儒家 文化的大一统思想、绝对权威主义和严格的等级观念深深地浸

染有关。

就拜师收徒问题,笔者也曾经采访过少林寺塔沟武术学校 的老校长刘宝山老师傅,当问及他现在是否收徒时,刘校长 说:“拜师收徒是以前传统的老做法,我早已不采用这种形式 了。现在来到我们学校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我们的学生,我们办 的是学校,是教育事业,我们要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问 题,我们要尽最大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一技之长的国 家需要的人才。”在此,笔者认为,在当今社会中源自封建社 会的师徒制传承方式已不是主流的先进文化,它迟早要被新型 的师生关系所代替,因固守传统观念而放弃现代教育形式,势 必影响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和传播,这将给陈氏太极拳发展带来 极大损失。所以,我们热切地期待着陈氏太极拳拳师们的思想 观念再开放一些,传承的方式再多样化一些,这样将更加有利 于陈氏太极拳的广泛普及和推广,陈氏太极拳的发展也将会更 加迅速。

浏览26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