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王廷《拳经总歌》的开头两句就阐述了 推手的方法和特点——“纵放屈伸人募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这 里的“诸靠”指的是两人以手臂相靠,运用拥、捋、挤、按、 采、拗、肘、靠八种手法和劲别,在螺旋缠绕的基础上,以粘连 黏随、引进落空的技术原则,来训练培养踢、打、摔、拿、跌等 竞技技巧,练习大脑的反应和皮肤触觉的灵敏性,达到“人不知 我,我独知人”的境界。正如陈鑫所述:“挪捋挤按须认真,引 进落空任人侵,周身相随敌难进,四两化动八千斤。①”陈氏太 极推手的创造是在汲取中国传统武术攻防技击素材的“武技基
-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因”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而来的,“从外形的技击术提高到’劲 由内换’、’内气潜转’和’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 神明’的高级技巧,在我国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①。同 时,它为后来太极拳的对抗性练习提供了方法和理论,后世太极 推手正是在陈氏太极推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还为后来的 王宗岳、吴玉祥、李亦畲、陈鑫等太极拳名家奠定了锻炼方法和 进一步发挥技击理论的基础”②。因此,可以说,“太极拳的产 生意味着给了我们一个’创新’的法宝”③。
(二)陈氏太极拳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引入,为后世 太极拳健身、养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陈王廷在创造陈氏太极拳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创 造之上的再创造” ®O其“再创造”的技术基础,是缘于先秦时 期之前即已形成体系,又经历两千多年的发展完善的“武技基 因”⑤;其“再创造”的理论基础,是源自先秦时期的《周易•系 辞》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阴阳学说,及经宋代周敦颐 《太极图说》和道家太极图说发展起来的太极说的“哲理基因” 以及源自道家强身健体的导引吐纳方法的“养生基因”等中国传 统文化的养分。其“再创造”的结果,即形成了蕴含武技、哲理 和养生基因于一体的,表现在外的风格突出的运动形式——陈氏 太极拳。这种运动形式的产生,反映了 “再创造”之后的创新, 而这些创新成果是前人所没有的。因此,陈氏太极拳的原创性便
- 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第3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 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第3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 郭志禹:《太极拳养生文化考》,载《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 ( 2)。
- 郭志禹:《太极拳养生文化考》,载《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o
- 康戈武:《全面梳理太极拳发展脉络》,载《中华武术>,2001 o 明显地体现出来。
前面我们已经论述了陈氏太极拳在“武技基因”基础上的创 新,即创造了双人推手的方法。下面我们就陈氏太极拳在“哲理 基因”和“养生基因”基础上的原创性突出成果作一论述。
首先,陈王廷运用中国传统医学的经络学说和太极阴阳学说 创造了螺旋式的旋转缠绕的缠丝劲,为后世太极拳沿着健身方向 的发展提供了依据。中国医学典籍《内经》认为,经络是人体内 血气运行通路的主干和分支。它在人体内自成体系,其功能是运 行气血,调整阴阳。《内经》认为人体脉络有顺有逆,手足各经 脉之间相互连接,所以,人的气血运行是“阴阳相贯,如环无 端”的,它是“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内外相同,内外相 应的。经络是调整人体全身平衡信息的重要平衡系统。在陈王廷 的《长短句》中有“……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 随身伴……”句,《黄庭经》是道家养生的经典著作,自然与经 络学说相通,所以,陈王廷在创拳时显然结合了经络学说。根据 经络学说创造了缠绕螺旋的缠丝劲,并成为陈氏太极拳的灵魂。 陈王廷讲“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陈鑫说“太极 拳,缠法也” “凡经络皆有益于拳”,显然,陈王廷讲究经络与 拳的结合的缠丝劲,是用于攻防技击的,而不是用于健身和养生 的。运用缠丝劲是为了使人体动作产生一种似柔非柔、似刚非 刚、极为沉稳而又灵活善变的内劲,达到“一举动,轻重、刚柔 俱发”的技击要求。同时缠丝劲又是粘化、牵动、进逼的核心, 运动没有缠丝劲,则失去化劲,也失去半化半进、明化暗进、即 化即进的缠丝劲技巧。陈鑫歌诀云:“动则生阳静生阴,一动一 静互为根,果然识得环中趣,辗转随意见天真。”因此,陈氏太 极拳要求一举一动都要有缠丝劲,即“缠丝劲发源于肾,处处皆 有,无时不然”。要做到这些,就要求上肢要旋腕转膀,下肢旋 踝转腿,躯干旋腰转背,三者结合形成一条根在脚,主宰于腰而 行于手指的空间旋转曲线,使“官体之劲,各随各经络运行”。 这种缠丝劲,正好与中医的经络学说完全一致。所以,陈氏太极 拳的这种缠丝劲不仅提高了技击效能,同时,也起到了防身健体 医疗保健的作用,这种健身的作用随着太极拳的传播和普及被人 们挖掘出来,更加丰富了太极拳的功能。
其次,陈王廷将道家的内丹修炼术运用于拳势之中,创造了 陈氏太极拳丹田内转的内劲练习方法,为后世各家太极拳内劲理 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内劲“是人体精气神相凝聚的一种完整的 力”①。道家修炼的核心在于丹田的运化,它也是道家养生术的 精华,丹田的运化是以经络气血津畅通为宗旨,以运动锻炼性分 泌腺为重点,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过程,达到精气神三宝 相凝聚,身心性命相平衡的目的。陈氏太极拳的丹田内转功法, 完全吸取了上述道家修炼术的理论和修炼方法,将此贯穿于拳势 当中,成为陈氏太极拳人体内在“太极劲”的核心。陈鑫在总结 历代陈氏太极拳的练功经验的基础上,首先对内劲进行了阐述。 陈鑫认为:“要以意行气,以内气催外形,内气不动,外形寂然 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气发 于丹田,运于骨缝之间,再由骨缝运于肌肤,贯注于四梢(两手 指、两足尖端),复归丹田,缠绕往来,轻灵圆转,不丢不顶, 逐渐产生一种绵软而又沉重,外似棉花,内如钢条的一种劲;功 夫越深,内劲的质量越高。”内劲又是“至柔至刚” “刚柔兼至 而浑于无迹”的,在推手实战中,只有达到了 “运劲如百炼钢, 无坚不摧”的内劲,才能战胜对方。所以陈鑫指出:“气不由中 心丹田而发,则气无所本而失于狂妄;气不充至肌肤毫末,则功 夫短少而气歉,则外强中干,必至失败。此内劲之不可不研练
①马虹:《陈氏太极拳拳理拳法》,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也,果能演练至此,则神乎技矣。”①因此,陈氏太极拳非常重视 内劲,注重丹田内转法的锻炼,要求演练套路时,意注丹田之 气,使丹田内真气充盈,然后取逆腹式呼吸法,带动丹田内转, 以外呼吸调动内呼吸,以真气带动腰脊转动,继而带动全身螺旋 运动。这种内气运转带动全身立体的螺旋劲就是丹田内转的实 质,即所谓“一气贯穿,周身一家”。所以,陈氏太极拳以丹田 内转运气,以内气催动外形的螺旋运动的缠丝劲练习,不仅使人 体内劲充足,而且完全符合经络学说,养生自然是它的功效之一。
综上所述,陈氏太极拳根据经络学说和太极阴阳学说创造的 缠丝劲和通过缠丝劲的旋转运化而达到锻炼和充实内劲的方法, 开始虽然不以健身养生为目的,但是它在创造中与中国古代健身 养生思想的结合,必然会产生出健身养生的功效,因此,陈氏太 极拳的创造具有原创性的特点O
四、社会的适应性.
从陈氏太极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随着社 会的进步及社会需求不断变化,陈氏太极拳也与时俱进,不断地 发展创新,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从陈王廷创立陈氏太极拳老架 到陈氏小架、大架、赵堡架、忽雷架以及新架和现代新编套路, 这些风格多样的陈式太极拳的形成,都是陈氏太极拳不断发展创 新以适应社会需求的体现,从中也表现出陈氏太极拳较强的社会 适应性。
浏览26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