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际上其他类型的十三势,从老根上找起, 或多或少仍有这种练法。③”体现了陈氏太极拳在练习方法上对 少林拳法的借鉴。蔡宝忠研究认为,陈氏太极拳和少林拳法有着 密切的关系,是符合逻辑原理的。因为,少林寺位于黄河以南, 陈家沟位于黄河以北,同在河南省地域范围内。隋唐少林拳、棍 小有名气,明时抗倭名声大振。陈王廷作为一名武将,又与少林 寺相邻,不可能不知道,在创编太极拳时自然会研究少林拳法 的。同时发现,在《陈氏拳械谱》中有传习少林“红拳”的记 载,该旧谱上有“小四套亦名红拳”拳谱,陈家沟《长拳谱》中 还有“左右红拳” “演(掩)手红拳”等。河南省贾召宣先生的

  • 康戈武:《全面梳理太极拳发展脉络》,载《中华武术

  • 陈正雷:《陈氏太极拳术》,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 唐豪:《神州武艺•太极拳发展及其流派》,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七世先祖贾淑望于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在少林寺学艺,抄录的 “心意拳”谱中有“金刚捣碓、单鞭、斜形、七星、高探马、白 鹤凉翅、野马分鬃、金鸡独立”等名称,这些名称与陈氏太极拳 是相同的①。陈氏太极拳除了吸取了少林拳的动作和练法以外, 同时还对综合了古今十六家拳法,经过去粗取精,作为士兵活动 身体的“武艺之源”的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势的内容进行了 吸收和借鉴。经过蔡宝忠的对比认为,“拳经三十二势(它来源 于太祖拳②)全部被陈氏太极拳采用,许多招式从名称到动作都 基本相同或完全相同”③。参见表12®

  • 综上所述,陈氏太极拳不仅吸取了《拳经》中的技击内容, 同时还体现出了陈氏太极拳兼容并蓄的融合性和综合性特点,体 现了 “创造之上的再创造的’造拳’意识”⑤。


陈王廷吸取各家之长为我所用,经过对原有拳术突破性的改 造,创编了风格独特的陈式太极拳套路,同时,还独创性地创造 了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从而解决了不戴护具,随时随地即可在 简单的场地上进行徒手搏击技巧和提高刺枪技术的练习,“这也 是我国武术史上一项创造性的成就” ®o从而使陈氏太极拳的技 术体系更加趋于完善。陈氏太极拳在创立之初体现的融合性和创 造性的特点,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仍然保持了这种传统。如陈发 科到北京传授太极拳后,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他在老架的 基础上又创编了新架套路,并增加了螺旋缠绕动作,创造了新的

  • 蔡宝忠:《中国武术史专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 据蔡宝忠研究,《拳经》的三十二势又来源于“赵太祖神拳三十二势”。

  • 蔡宝忠:《中国武术史专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 蔡宝忠:《中国武术史专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 郭志禹:《太极拳养生文化考》,载《上海体育学院学报X 2004 ( 2)o

  • 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第3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12太祖拳与陈氏太极拳的比较








































太祖拳32势陈氏太极拳一路陈氏太极拳二路陈长兴太极拳总歌
式号 名称式号名称式号名称
1 懒扎式

2 金鸡独立式

3 控马式

4 拗鞭式

5 七星拳式
3、55

60、 32、 71

8、 11、 26

65

78
懒扎式

左右金鸡独立 高探马 斜行拗步 上步七星
3

20、22

8
懒扎衣

高探马 拗步斜行
揽扎衣立势高强 金鸡独立 探马拳太祖传 拗步式手足和鞭 七星拳手足相顾
6 倒骑龙式

7 悬脚腾空式

8 丘流式

9 下插式

10埋伏式
38

27、66
翻身二起脚

闪通背
26

6

30、 47、 54
倒骑麟

搬拦肘 海底翻花
玉女穿梭倒骑龙 悬腿式诱彼轻近 丘刘式左搬右掌 下插式闪警巧取 韩信埋伏左右山 回头闪通背
11 托架式

12 垫肘式

13 散步式

14 擒拿式

15 钟四平式
16

21

43

24、63
披身锤 肘底锤

小擒打 中盘
14、63撇身捶抛架子短当(挡)休延 拈肘式逼退英雄 存孝打虎(杨式发展为 打虎和斜飞式) 吓声小禽(擒)休走 骑马式冲来敢当(挡)

(接续表)
















































太祖拳32势陈氏太极拳一路陈氏太极拳二路陈长兴太极拳总歌
式号 名称式号名称式号名称
16 伏虎式

17 高四平式

18 倒捉式

19 井拦式

20 鬼僦式
7、 25、 64

22、61

59
白鹤亮翅

倒卷肱

摆腿阿
41

53

10、68
伏虎

倒插 井拦直入
上山伏虎

高四平乃封脚套子 回头高四平 倒插式谁人敢攻 窝低炮再打个井拦直入 鬼蹴脚补前扫后
21 指裆式

22 兽头式

23 神拳式

24 —条鞭式

25 雀龙式
73

39

5、 30、 47

57、 69、 76

77
指裆锤

兽头式

单鞭

雀地龙
37

66

5
兽头式 穿心肘 单鞭庇身拳吊打指裆式 兽头式入牌挨进 小神拳使火焰攒心 一条鞭打进不忙 丢吓脚云步单鞭 中单鞭谁敢当先 雀地龙按下朝天蹬
26 朝阳式

27 鹰翅式

28 跨虎式

29 拗头式

30 当头式
7、 25、 64

35、41

79

81
白鹤亮翅 蹬一根

退步跨虎

当头炮
45

46

64

60、62
左蹬一根

右蹬一根

拗鸾肘

四头当门炮
朝阳起鼓

转身横拳丹凤朝阳

雁翅式穿庄一腿

跨虎式挪移发脚

拗鸾肘上连着左右红拳

当头炮势冲人怕
31 顺鸳式

32 旗鼓式
2、 6、 15

82
金刚捣碓65

2、 12、 70
顺鸾肘 金刚捣碓斩手炮打一个顺鸾藏肘 金刚捣碓

 

书-片为冲"聿洲拳式,如三换拳、背折靠、退步压肘、中盘、双震脚等动作,从 而丰富了陈氏太极拳的内容。由此可见,陈氏太极拳的不因循守 旧的创造精神,表现了中州复合文化的特点,成为中州武术文化 的杰出代表。

三、太极拳理论的原创性

一门拳种的发展迅速与其共存的理论基础是密不可分的。自 陈王廷创立陈氏太极拳套路技术时,陈氏太极拳的理论也同时开 始产生。从古至今,陈氏太极拳的拳法理论论著不胜枚举。从陈 王廷在《拳论总歌》中提出“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 依”的理论,到陈长兴的《太极拳十大论》《太极拳用武要言》 《太极拳战斗篇》等著作产生,并创造性地将陈氏太极拳原有套 路进行了整理,形成了现在的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二路。由此 可见,陈氏太极拳的技术和理论是并行发展的。陈鑫的《陈氏太 极拳图说》四卷,对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进行了精妙入微的研究 阐释,深刻地阐述了陈氏太极“缠丝劲”的核心作用,成为陈氏 太极拳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作。陈照丕不仅在陈氏太极拳的广泛传 播上功劳卓著,而且理论造诣颇深,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 《陈式太极拳图解》《陈式太极拳须知》《太极拳入门》《陈氏 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著作。20世纪80年代以后,陈氏第十九 代传人,其理论著述更加丰富,仅“四大金刚“的著作就举不胜 举,如四大金刚中的王西安著有《陈氏太极推手技法》《陈氏太 极拳老架》《陈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等,陈正雷的著述更 多,其中有《陈氏太极拳术》《陈氏太极拳械汇宗》《太极神 功》《陈氏太极拳养生功》《中国陈氏太极》《陈氏太极拳剑 刀》等十多部著作。这些著作和出版物,有力地促进了陈氏太极 拳的传播。综上所述,陈氏太极拳在其发展的几百年的历程中, 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流传范围较广的中州武术拳种。

陈氏太极拳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自身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同时,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也形成了以陈、杨、武、吴、 孙为代表的风格各异、自成体系的太极拳流派。而作为各派太 极拳始源的陈氏太极拳,不仅在技术体系上影响了以后各派、 各家太极拳的形成,而且在太极拳的拳理上,也对陈氏太极拳 理论予以了借鉴。陈氏太极拳充分体现出了其理论的原创性特 点。

(一)陈氏太极推手技术和理论的创造,为后世太极 拳完整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陈王廷除了依据各家拳法之精华创编了陈氏太极拳的七个套 路以外,还独创性地创造了练习徒手搏斗技巧的竞技方法——双 人推手。这种方法解决了不用护具就可进行攻防格斗实战练习的 问题,使实战练习方法简便化,并对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获得 攻防格斗技巧都有较大的作用,成为我国武术运动中一种综合性 较强的实战技击方法。

浏览39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