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陈氏太极拳动作名称特点

纵观陈氏太极拳的动作名称的命名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


  •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第2卷,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第2卷,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几点。



  1. 象形取意的动作名称


在陈氏太极拳中,有许多依据和模仿自然界的动物和人物的 形象而命名的动作名称。如“白鹤亮翅” “野马分鬃” “金鸡独 立” “玉女穿梭” “金刚捣碓” “黄龙搅水” “雀地龙” “白猿 献果““兽头势“等,这些动作名称生动形象,让人更易理解。

  1. 身体运动方法的动作名称


如“揽扎衣” “左蹬一跟” “右踢一脚” “云手” “初收” “再收” “压脚” “双震脚” “换掌” “退步压肘” “斜行拗步” “左右擦步” “斩手”等,这些动作名称直截了当地说明了动作 方法,读起来清晰明了。

  1. 说明动作的劲别和内气运行的动作名称


陈氏太极拳讲究“丹田内转”带动四肢的运动,因此,有 些动作名称是按照内劲的运行路线和劲别来命名的。如“六封 四闭”,是指内劲要求以(左)六成封、(右)四成闭分配于双 臂;“闪通背”是指该拳势在运动中使体内的气机三次通达其 背;“上步七星”就要求气机在丹田所在处的“七星”位置潜 转运行。

第三节陈氏太极拳的文化特色

一、鲜明的武术本质特征——技击

“明末清初创造的太极拳,由于时代需要不同,当初是偏重|
技击性的”①。说明了陈氏太极拳的产生与其他各流派太极拳的 区别在于它是以攻防技击为目的的。而其他太极拳的产生和出现 尽管也反映了技击性的特征,但大都是以健身养生为目的的。众 所周知,陈王廷初创的陈氏太极拳是汲取了建立在十六家拳法基 础上的《拳经》三十二势中的二十九势,并融合少林拳法、擒拿 术和气功创编而成的②。陈氏太极拳的许多招式从名称到动作姿 势都与拳经三十二势基本相同或完全相同③。我们知道,少林拳 和拳经三十二势(即太祖长拳三十二势),都是以攻防技击性强 而著称于世的。因此,笔者认为,陈氏太极拳初创时,攻防技击 性是其主要目的。这在陈王廷《拳经总歌》所录的方法中也可以 得到证明。.他的七言22句歌诀中有20句是完全表述攻防技击战 术的,其所述的技击方法有“纵放屈伸” “诸靠缠绕” “劈打推 压” “搬搭横采” “钩绷逼揽” “滚拴搭扫” “横直劈砍” “截 进遮拦” “攒心剁胁” “穿心肘” “红炮捶” “挂面脚” “庄跟 腿,,等,其中,,穿心肘”,,红炮捶” “挂面脚” “庄跟腿”等动 作继承了中国武术“宁挨十手,不挨一肘” “手是两扇门,全凭 脚打人”的传统,可见其技击性非常之强。歌诀中最后两句是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明确地把陈氏太极拳定位 为是一种武艺。那么,作为武术的技艺,其武术的本质特征—— 攻防技击性应是第一位的,陈氏太极拳体现得非常突出。从陈王 廷的《长短句》中"……黄庭一卷随身伴,忙来时耕田,闷来时 造拳。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我们也可 以找到陈氏太极拳的产生不同于其他太极拳产生的原因,他是要

  • 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第3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 蔡宝忠:《中国武术史专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中国武术史专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教弟子儿孙成龙成虎的,显然技击性应是他的首选。在陈氏家族 中显示有做保镖的记载,如陈长兴以保镖为业,有“牌位大王” 的美誉,其子耕耘子承父业,保镖历时十多年等。这些也说明, 如果陈氏太极拳不把技击性作为习练目的,陈氏家族中就很难涌 现出以保镖为生的人物。《拳经》中还讲“打拳无人似有人” “因敌变化示神奇” “周身柔软似无骨,忽然放开都是手” “上 打咽喉下打阴,中间两肋并当心,下部两臆合两膝,脑后一掌要 真魂“①等,这些都是论述陈氏太极拳的技击特性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需求,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又 产生了杨式、武式、吴式和孙式等其他流派太极拳,太极拳理论 也得到了发展,进而将太极拳带入了健身养生的境界。其中王宗 岳的《十三势行功歌》中,首先提出了太极拳具有健身和养生功 能的新理念,“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 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充分说明意与气合,以意导气是太极 拳健身、养生的核心。陈鑫将心、意、气、经络联系在一起融入 拳理,丰富和发展了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为太极拳向着健 身和养生方向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陈氏太极拳顺应社会健身养 生需求,在保留其技击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又赋予了新的价值功 能。但是,不论陈氏太极拳的功能和价值如何丰富,其技击的本 质功能依然在其“顺逆缠丝、螺旋进击、松活弹抖”等动作的外 在运动表现形式和拳理拳法的阐述中,表现出对于攻防技击性的 重视,从而构成了陈氏太极拳区别于其他太极拳的独有特征。

在研究中,笔者查阅了陈氏太极拳新架一路套路中的动作, 并结合陈正雷出版的《陈氏太极拳新架一路》的光盘资料,经统 计,陈氏太极拳新架一路的八十三个动作中,有三十二个体现陈

①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第3卷,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氏太极拳技击特征的发劲动作,占动作总数目的36%,充分说明 陈氏太极拳仍然保持着十分明显的技击特性。陈氏二路炮捶套路 仍保留了原有的风格特点,即缠绕螺旋劲明显、弹抖发劲动作较 多,这更加反映出陈氏太极拳突出攻防技击性的特征。另据有关 陈、杨、吴、武、孙五式太极拳的技击内容进行的比较研究结果 显示①:陈氏太极拳有75种技击内容;杨式太极拳为44种;吴 式太极拳为29种;武式太极拳和孙式太极拳各为25种,这一结 果也可说明突出的技击性是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中,太极拳作为融技击、健身、养生 为一体的武术运动项目之一,被世人所公认和接受,并随着社会 的发展,其健身、养生功能日益凸现。但是作为太极拳源头的陈 氏太极拳,较之其他太极拳流派所保留的原始攻防技击性特征, 并没有因其功能的多样性发展而发生改变,攻防技击特性的外在 表现形式以及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窜蹦跳跃、松活弹抖的特 色,仍然是陈氏太极拳区别于其他太极拳的标志之一。

二、中州复合性文化特征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八方风雨会中州”,形象地说明了 古代中州是各方文化的荟萃之地。在陈氏太极拳的产生与发展过 程中,无论是技术体系还是理论体系,都充分体现了中州文化兼 容并包、融会贯通的复合性文化的特征。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陈 王廷,曾经是明末武庠生,清顺治年间为文庠生②。可见,陈王 廷不仅武艺高强,而且学识渊博,对于诸子百家,经史古籍十分

  • 卫志强:《太极拳流派演变过程中的特点与规律》,载《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4


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温县志》,1985。 精通,可谓“文事武备,皆卓越于世”。这为他老年时创造太极 拳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当他告老还乡,解甲归 田后,在自身所积累的理论知识和练武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汲 取和借鉴各种优秀文化之精华,将武技基因——攻防动作素材、 哲理基因——太极理论、养生基因——导引和吐纳法①,这些基 因吸收融合为一体,创造性地形成了陈氏太极拳。陈王廷所创造 的技术体系内容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 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铜、双人粘枪等②。考查这些内容, 我们不难发现陈氏太极拳不论是动作名称还是练习方法上,都汲 取和借鉴了当时民间武术的精华。唐豪先生在《神州武艺》中对 陈氏太极拳的吸收借鉴情况进行了概括:“陈家沟老架和新架十 三势,传到大城市最晚。练法上要求折腿虚坐到地的动作、跳跃 的二起、跺脚的金刚捣碓(新架已改为不跺)等,都是被称为 '少林拳’的原因。

浏览28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