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7陈氏太极拳分类

 

按照陈氏太极拳的具体内容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将陈氏 太极拳分为套路、推手和基本功法三大类。在套路类中,我们 又按照其套路出现的早晚将其分为传统套路和新编套路,其分 类原则是:陈家世代沿袭下来的套路,即指传统套路;1980年 以后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人们在传统套路基础上重新创编 的、并在社会上广泛普及的套路,即新编套路。这些新编套 路,打破了原有传统套路的编排顺序,综合了传统一路、二路 套路中能够突出体现陈氏太极拳风格的典型动作,按照现代人 的审美观和锻炼习惯而编成,其套路简洁、美观、大方,并缩 短了套路的练习时间,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健身的要求。新编 套路包括陈小旺创编的三十八式陈氏太极拳、陈正雷创编的十 八式陈氏太极拳、王西安创编的综合陈氏太极拳、太极拳推手 对练套路等。在传统套路中,我们又根据传统套路的内容类别 将其分为拳术和器械两种形式,在拳术套路中我们依据陈氏太 极拳目前存在的形式分为大架、小架、新架、忽雷架和赵堡架 五种拳术套路。其套路包括大架一路、二路(或称为老架一 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新架一路、二路以及赵堡架和 忽雷架等。在器械套路中,我们仍然按照陈氏太极拳的原生存 在形式将其分为大架和小架两种器械套路形式,其套路包括单 练和对练两种,具体套路有:陈式小架单刀、双刀、十三杆、 春秋大刀、枪和陈氏太极三杆、八杆对练、陈式太极梢杆对练 等;陈氏大架单刀、单剑、双刀、双铜、双剑、陈氏太极枪、 春秋大刀、陈氏十三杆以及陈氏太极三杆、八杆对练、陈氏太 极梢杆对练等套路。推手属于陈氏太极拳的双人对抗形式的运 动,包括单手平圆推手法、立圆推手法、合步推手法、大捋推 手法、乱采花推手法等多种方法。陈氏太极拳的基本功法包括 无极桩、浑圆桩、开合桩、三体势、缠丝桩、五桩还原等功法 (图 18 )。

 

图18陈氏太极拳内容分类图

图片1

 

 

二、陈氏太极拳的本体模式

陈氏太极拳的自身存在结构的表现形式,即陈氏太极拳的本 体模式。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陈氏太极拳的套路形态特点


  1. 陈氏太极拳的运动力度


陈氏太极拳套路外在形态上所表现出的运动强弱,即陈氏太 极拳的运动力度。陈氏太极拳的套路外形上表现为由松入柔,积 柔成刚,刚复归柔,形成了 “柔起点,刚落点”、刚柔相济的运 动力度。陈氏太极拳的“刚”表现为力量集中到某一点上的瞬间 的爆发力,亦即发劲的刚,如掩手肱捶、撇身捶、震脚等动作。 但陈氏太极拳的总体要求是“柔”,因为“柔”是化劲的基础, 只有“柔化”,才能“刚发”,即所谓的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 所以,“外柔内刚、柔化刚发、刚柔相济”充分体现了陈氏太极 拳套路的外在运动力度。

陈氏太极拳要求每一个动作都要有运劲、有落点、要开合相 间,在运劲时都要用柔劲,动作落点则需要运用刚劲,体现出有 刚有柔、刚柔相济的风格,这样其攻防含义就可隐于内而不显于 外,所以,套路外在形态上就表现出像“摸鱼” 一样的柔态。尤 其是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更突出体现了陈氏太极拳以柔为主, 柔化刚发,刚柔相济,而在外表现为柔化的运动力度,即陈长兴 所述的“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的柔势,但“刚柔不可偏用”。 陈鑫云:“是艺也,不可谓之柔,亦不可谓之刚,只可名之为太 极。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①”进一步说明,刚 柔互补、刚柔互孕是陈氏太极拳的主要特征。

  1. 陈氏太极拳的运动节奏


陈氏太极拳的运动节奏是随着套路中动作过了转关处开始加 快,落点出现时,即达到目标的附近时,套路运动节奏达到最 快,在内劲曲蓄的基础上,将劲力发出,如同“弓弦脱扣”般的 迅速。发力动作结束后再使套路运动节奏趋于缓慢,如此周而复 始。因此,陈氏太极拳整个套路体现了绵缓中时而加速的快慢相 间的运动节奏形式。加速时所体现的明显外发劲的动作特征,即 是陈氏太极拳区别于其他太极拳的特色之一。陈鑫讲:“慢,慢 到别人跟不上我;快,快到别人跟不上我。”进而从技击的角度, 说明了陈氏太极拳运动节奏的标准。

  1. 陈氏太极拳的运动布局


陈氏太极拳套路运动布局的处理,反映了陈氏太极拳对整个 套路动作的规划和安排的特征。陈氏太极拳的拳术套路在动作的 安排上,无论哪一个套路总是以“金刚捣碓”开始,再以“金刚 捣碓”结束,明显地体现出前后呼应的运动布局形式,同时,也 反映了陈氏太极拳对“金刚捣碓”的重视。“金刚捣碓”被称为 陈氏太极拳的“母式”,陈氏太极拳的各种动作方法和战略战术 的特征,几乎都体现在此式当中。因此,陈家沟流传有“太极拳 会不会,就看金刚大捣碓”②的说法。

在整体动作的安排上,还体现出动作幅度和难度由小到大的

①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第2卷,太原,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②笔者在陈家沟考察记录。

布局结构特点。动作开始时,主要以步法较为稳固、柔缓多缠绕 的动作为主,然后逐渐提高步法的虚实转换,增加上肢的伸展和 力量,出现了力度、节奏明显的发劲动作。接着进一步增加转 折、展放和窜跳的腿法动作,动作的难度逐渐加大,形成周身发 劲、收放自如、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韵律布局特征。

传统的陈氏太极拳一路和二路,还体现出一路多缠绕柔和, 二路多发劲弹抖的结构安排。

4.陈氏太极拳的运动方法

陈氏太极拳套路中,所运用的动作方法内容丰富、方法鲜 明。除了拥、捋、挤、按、采、拗、肘、靠、粘、连、黏、随等 一般太极拳的运用方法以外,其最突出的区别于其他太极拳的 是,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的方法运用,始终贯穿于拳势之中, 并突出松活弹抖的发力跳跃动作。《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说“虚 笼诈诱,只为一转”,即是对缠丝螺旋劲的说明。因此,松活弹 抖的爆发力是陈氏太极拳的精华,也是陈氏太极拳运动方法与其 他太极拳的主要区别之一。

擦脚出步的运动方法是陈氏太极拳区别于其他太极拳的步法 特点,在练习中只有腿部力量充足、步法虚实分明,才能完成好 擦脚出步的动作。

(二)陈氏太极拳套路拳谱特点

陈氏太极拳拳谱是指能够记载和保存陈氏太极拳的文字性的 资料。陈氏太极拳的拳谱内容一般包括俚语、动作右称、动作要 求、动作说明、动作用法等几个部分。在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 说》中,还包含有“取象”部分,用以说明该动作所处的方位变 化。以下是对陈氏太极拳拳谱本身特征的分析。

  1. 陈氏太极拳拳谱的叙述方式


陈氏太极拳拳谱中,大多数套路的动作说明采用的是通俗浅 近的俚语形式来表述的。尤其是《陈氏太极拳图说》中,采用了 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及长短句等丰富多彩的俚语形式表述 了套路中的每一个动作。如第二十一势“揽擦衣”的五言俚语 为:“东方甲乙木,右肱伸莫屈,似直似不宜,敌来不敢入,右 手展向东,左手防西触,中气运于心,一发莫比毒,何况进如 风,疾讯谁能敌,形骸与人同,用法只我独,不是别有方,只为 中气足,灵明在一心,巧处亦不一,只要能中行,鸡群见鹤立, 我为学拳者,窍道皆指出。①”又如“演手捶”七言俚语“举足 前进向东催,拳力如风又如雷,问尔缘何进一步,为因下势伏胚 胎”②。运用这样通俗浅显的语言对动作进行描述,既便于动作 的理解,又上口易记。

  1. 陈氏太极拳拳谱中的俗称


在陈氏太极拳的拳谱中,一些动作是运用本地俗语来描述的, 这些俗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陈氏太极拳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如 “掩手肱捶”动作中的“捶”即“拳”的意思。“揭(ka)手”即 推手。“坊颤(ge chan)”是河南方言,其意思就是发抖、打冷 颤。由于“忽雷架”以内功为主,其外形动作犹如人在打颤,所 以,又称为“堤颤架”,形象地比喻了此拳的外形特征。

浏览24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