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练功出气的内涵
在气功锻炼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心身反应或心理一生理一形态变化,统称练功反应,包括正常反应(良好或良性反应)和异常反应(不良反应)两个方面。正常反应,称练功态或气功态;异常反应,称练功出偏。
练功出偏或练功偏差是指练气功、养生功、武功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身异常反应,主要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偏差三大类型。
(-)练功正常反应
练功正常反应,又称正常效应,是练功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心身正常反应或正常心理一生理一形态变化。其相关内容前人描述很多,古人形象地把它描述为“八触”和“十六触”。袁巩《静坐要诀》列举了练功中经常出现的十六种触景体验:一动、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涩、八滑,复有八触:一捍、二猗、三冷、四热、五浮、六沉、七坚、八软。古今练功正常反应或正常效应归纳起来,主要包括正常心身形反应或正常心理一生理一形态变化几个方面。
1.心理正常反应,主要包括神清气爽,头清眼亮,思维清晰,心情舒畅,心态平和,积极乐观等多种良好反应。
2.生理正常反应,主要包括全身轻松舒畅,精力充沛,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口水(津液)增多,口味变佳,胃肠道蠕动增强,食欲变好,小腹部温暖舒适,心率变慢,呼吸平稳,肺活量增加,性功能增强,骨节作响,睡眠质量提高,体重均匀,二便通畅等多种良好反应。
3.形态正常反应,主要包括全身舒畅有力,容光焕发,神采奕奕,肤色光滑,面色红润,关节柔韧性增强,肢体灵活,行动敏捷等多种良好反应。
4.患者练功,正常反应主要是心身症状一天天减轻,病情逐渐好转, 日趋康复。
(-)练功异常反应
练功异常反应,即练功出偏或练功偏差,又称异常效应或不良反应, 是练功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心身异常反应,或异常心理一生理一形态变化。其相关内容前人描述很多,古人形象地把它描述为“走火入魔”。
1.练功异常反应的主要类型
根据心身形的反应或心理一生理一形态变化情况,分为心理、生理和形态异常反应(出偏、偏差、异常效应或不良反应)三种类型。
(1)心理异常反应
心理异常反应,主要包括精神紧张,感觉昏昏沉沉,注意力涣散,思维杂乱,心情郁闷,心态偏激,消极遁世,心神不宁等多种反应。
(2)生理异常反应
生理异常反应,主要包括周身疲乏无力,肌肉酸麻,头痛脑胀,耳鸣目眩,心慌气短,胸闷气喘,呼吸不畅,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多种反应。
(3)形态异常反应
形态异常反应,主要包括无精打采,肤色粗糙,面色灰暗,关节疼痛,肢体僵硬,行动迟缓等多种反应。
2.练功异常反应的分级
根据练功异常反应的强弱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类型。
(1)轻度异常反应
通过调整练功方式,自我心身调节,或纠偏一段时间后,心理、生理和形态异常反应逐渐消失,属于轻度异常反应。
(2)中度异常反应
轻度异常反应经过一段时间调养,未见明显好转,停止练功,心理、精神治疗一段时间后,心理、生理和形态异常反应逐渐消失,属于中度异常反应。
(3)重度异常反应
中度异常反应经过心理、精神治疗一段时间后,心理、生理和形态异常反应不见明显好转,反而出现严重心身症状时,属于重度异常反应,即气功诱发的心身疾病或气功精神病,有精神病教科书称“气功诱发或导致的精神障碍”。应立即停止练功,进行专业的心理、精神和药物综合治疗, 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3.患者练功异常反应的处置
从患者角度看,练功中出现异常反应,疾病症状不见减轻,病情不见好转,需调整练功方式或停止练功。
(三)练功出偏的原因
人们在练功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这样或那样的练功反应,其中少数人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个人的原因
个体先天体质虚弱,心理素质脆弱,暗示易感性较强,性格偏于内向、抑郁或比较偏执,迷信意识浓重,缺乏科普知识,错误理解功理功法,一味追求新、奇、特等均易导致练功出偏。
2.老师的原因
教功老师自己的思想观念带有错误、迷信、玄学、偏激、伪科学色彩,或者教功老师思想观念正确,但操作方法神秘色彩浓厚、违反科学规律和基本常识等都易导致练功出偏。
3.功理的原因
功理本身违反科学规律,出现严重错误,或带有迷信、玄学、伪科学色彩,使练功者在错误理念指导下练功,误入歧途。例如有的功法创编者在功理叙述方面宣称:“生命在于运动,一动百病皆消,越动越好。”“真 气的力量是很强的,一旦发动起来,想控制也控制不了。”从而误导不少练功者一味追求“自发运动”,诱发大动不已的偏差现象。
4.功法的原因
练功者选择功法时,忽视了个体差异,选择了不适合自身体质和病情的功法,以至于出现偏差。例如高血压病患者选择了意守上丹田的功法, 引气上行,出现使病情加重的现象。
5.从众的原因
练功者人云亦云,看见他人练“自发运动”,出于从众行为,跟着练习导致练功出偏。
6.应激的原因
在练功过程中,突然遇到喊叫、巨响、惊吓、撞击等不良刺激易导致练功出偏。
三、练功出偏的防治
练功出偏的防治是指在练功前、中、后,主动预防和治疗偏差的具体措施或方法,主要包括练功出偏的预防和治疗两部分内容。
练功人群数目众多,体质、性格、素质等个体差异巨大,练功出偏在所难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便成为气功锻炼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原则。
(-)练功出偏的预防
1.个人防偏
练功前、中、后,个人防偏的关键,一是练功者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功法,因人制宜练功,不盲目从众;二是选择好自己的师傅和练功教材,择师练功,跟名师和明师学习,多读经典名著;三是选择适合练功的环境和人群,避免喧闹等干扰。
2.老师防偏
练功前、中、后,老师防偏的关键,一是老师需要根据每个学员的实际情况,因人制宜,因材施教;二是老师需掌握基本的防偏、治偏技能,善于观察、分析、总结,及时处理学员存在的问题,防患于未然;三是老师在传授功法时,应在科学合理气功观的指导下,教授学员一些基本的防 偏技巧和经验,使学员遇到轻度和中度偏差时能够从容应对。
3.集体防偏
练功前、中、后,集体防偏的关键,一是练功群体需要树立正确的气功观,不盲目从众,不宣扬错误、迷信、玄学和伪科学思想;二是选择好自己的师傅和练功教材,择师练功,跟名师和明师学习,多读经典名著;三是选择适合练功的环境和人群,远离空气、噪声和光污染严重的地方,与志同道合者为伍,避免不良干扰。
(-)练功出偏的治疗
1.自我纠偏
练功过程中,练功者一旦发现任何轻、中度异常反应,应尽快查明原因,及时纠正功理、功法、心态、意念、呼吸、姿势等方面的不同错误。若无明显好转时,立即停止练功,向教功老师或医生求助。
2.老师纠偏
教功老师教功中发现学员出现轻、中度异常反应,应尽快帮助学员查明原因,及时纠正他们在功理、功法、心态、意念、呼吸、姿势等方面的错误,实施调整功法、心理疏导、经络穴位拍打等辅助纠偏措施。未见明显好转时,应立即责令他们停止练功,向医生求助。
3.临床治疗
轻中度出偏,经过自我纠偏和老师纠偏未见明显好转时,应立即停止练功,及时进行系统的临床治疗,主要包括心理疗法、物理疗法和药物疗法三种。
(1)心理疗法
心理疗法主要包括安慰剂治疗、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安慰剂可口服谷维素、维生素、钙制剂等药物,同时应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反复的心理疏导。
(2)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主要包括音乐、园艺、针灸、按摩、经络拍打、生物反馈等多种自然疗法,配合心理疗法。
(3)药物疗法
药物疗法分西药和中药治疗两部分,均以调心安神、平衡精神心理为主。西药治疗,可服用谷维素、复合维生素、钙制剂等药物;中成药治疗可服用逍遥丸、天王补心丹、安神补脑液等药物。
浏览30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