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气功基本作用
20世纪50年代气功进入我国高等院校中医学教材至今,气功界从古今文献、临床实验和练功实践出发,梳理了多种气功锻炼的积极作用。在总结前人成果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气功养生研究、练功、教功体验, 本章从人一气符号互动循环修炼的角度,归纳出气功十大基本作用,供练功者参考。
,颐养心身强身健体 防病治病延年益寿开发潜能人际沟通促进幸运促进幸福艺术熏陶弘扬国学
第一节颐养心身作用
气功锻炼具有颐养心身的作用。颐养心身,是促进心身快乐、愉悦、颐和、从容自然、宽容大度的意思,主要包括修身养性、陶冶性情、培育正气三方面内涵。
一、气功锻炼的修身养性作用
修身养性是一种通过自我反省,自我体察,全面提高个人自身修养, 主动培养高雅情调的修身历练过程。修身养性首出元朝无名氏著《博望烧屯》第一折诸葛亮一段的自白中:“贫道本是南阳一耕夫,岂管尘世之事只可修身养性,贫道去不得也
气功锻炼的修身养性同易、儒、道、医诸子各家“天人合一” “内圣外王” “中正合和”等传统人文修炼思想和方法一脉相承。
易家的阴阳平衡,生生不息,中正合和;儒家的中庸之道,修齐治平,守中致和;道家的修身育德,内圣外王,抱圆守中;医家的扶正祛邪,正气长存,邪不可干。四者都是气功修身养性锻炼的典范。
气功锻炼调气(和气)一练气(呼吸)一运气(行气)一养气(正气)一发气(外气)环节,是一个从小我到大我,从个人到天下,从内到夕卜,由里及表,内气勃发荣于外,一步步修身养性的人生历练过程。
二、气功锻炼的陶冶性情作用
陶冶性情是一种通过教化培育、怡情养性,培养良好性格,铸造健康人格的人生修养过程。
气功练功锻炼强调三调合一,促进机体气机舒畅,全身舒适,心身和谐,心情愉悦,个人和群体沉浸在一种超脱的美好意境中,性情得以全面陶冶。
调心,使人保持正面、阳光、积极心态,祛除负面、阴暗、消极心态,心情舒畅,心平气和。调息,使人呼吸从容自然,容易激发a波,促进大脑分泌更多B-内啡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调身,使人全身经常处于轻松自在的放松状态,有利于心理一生理一形态良性反馈回路的稳定,周身舒畅。
三、气功锻炼的培育正气作用
培育正气是指通过培养教育,形成光明正大作风、刚正不阿气节等良好习惯和风气的过程。气功主要通过养正气、祛邪气、发正气三个方面的锻炼,持续培养正气,全面增强正气场、正能量的。
(一)养正气
气功养气的过程,一方面积极培育浩然正气。正如宋文天祥《正气歌》所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日浩然,沛乎塞苍冥。”另一方面反复内炼、内省、诵读经书,不断受到良好人文道德的熏陶,达到“正气长存,邪不可干”的状态。即屈原《楚辞•远游》“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的境界。
(二)祛邪气
气功养气是一个不断培养正气、祛除邪气的过程,正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扶正才能祛邪。
汉《文子•符言》:“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内便于性,外合于义,循理而动,不系于物者,正气也;推于滋味,淫于声色,发于喜怒,不顾后患者,邪气也清《花月痕》第四十六回:”今日之事,必先激浊扬清,如医治疾,扶正气始可御外邪。”两者都强调了扶正祛邪的养气哲理。
气功锻炼的调心,通过静养心气,祛除内心狂妄、邪念,使心气平和,不侵扰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的正常运行;调息与调身,形体运动和呼吸运动有机结合,协调内外二气,调理形气,使内外气机协调,一则祛除体内邪气互相侵袭的乱象,平衡内部气机;二则抵御外邪人侵,使内外气机通畅,从而达到祛除邪气、培养正气的目的。
(三)发正气
气功发气是个人或群体,把互动修炼培育起来的心身内在正气勃发出去,营造一股强大的正气场、正能量:在个人,表现为一身充满活力的浩然正气,生机勃勃,容光焕发,神采奕奕的心、身、形面貌,活出最佳状态;在社会、集体或组织,表现为风正气清,官风廉洁,民风纯正的高雅风气,形成健康的人文风尚。
第二节强身健体作用
强身健体是指保持强壮的身体、健康的体魄,从而避免身体素质退化,促进心身健康的平衡运动过程。气功锻炼通过多种方式达到强身健体目的。
一、气功调心(调神)锻炼促进强身健体
气功锻炼调气(和气)一练气(呼吸)一运气(行气)一养气(正气)一发气(外气)一调气(和气)环节,始终不离调神练意。
调神练意,通过恬淡虚无、宁神静气、心平气和、专心致志等精神心 理的调养、修炼,影响人体生理和形态环节,使心理一生理一形态环节产生良性互动反应,增强人体神经一体液一内分泌系统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强身健体。
气功锻炼中心理促进生理的积极作用非常显著,刘伯骥在《中国医学史》中总结道:“气功养病法,全得力于‘直视法‘与‘内视法‘,当为魏伯阳参同契与葛洪‘抱朴子’之先河。近十余年来,美国医学家、心理 学家、生物学家,根据分析法、实验法、发明‘生物反饲(馈)方法与原则根据这种技术看来,它可以把人的身体之波,如脑波、体温,或肌肉紧张用机器测量出来报告本人知道,本人可对于身体的疾病作有意识的管制。目前布禄仑的‘心能学说‘已采用‘休憩密达’与生物反饲侦察机,发展心理能力与侦查‘心能‘与‘生能’实则,中国数千年来, 由道家及禅家的静坐方法、气功方法、太极拳方法,证明我们思想具有直 接影响身体的作用。西方人对于这种发现到现在才用机器为之证明。我们 现在相信西方的分析思想与中国(或东方)的直觉洞见,可算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了。”
二、气功调息锻炼促进强身健体
气功锻炼的练气(呼吸)运动贯穿于练功始终,通过以腹式深呼吸为主的调息锻炼,全面锻炼人体的胸廓、呼吸肌、心肺二脏、背部、腹部和腰部等多个组织、器官,具有扩胸利肺,调整心肺功能,增大肺活量,按摩内部脏器,促进五脏六腑、经络气血气机通畅的积极作用。
《秘诀》认为:“肺为气之府,气乃力之君,故言力者不能离气,此古今一定之理。大凡肺强之人,其力必强;肺弱之人,其力必弱。何则?其呼吸之力微也。”
《秘诀》以意、力、气与肺功能呈正相关为基本依据,归纳出练气(呼吸)功夫的三大主要方法:吐纳功、呼吸术和数息功。以期练成意、力、气合而为一的气功呼吸功夫。
(―)吐纳功
吐纳功以南少林派为代表,主练吐纳功法,讲究“四忌”,强调气贯周身的整体锻炼。
(二)呼吸术
呼吸术,又称丹田提气术。它以北少林派为代表,主练丹田提气术, 讲究长呼短吸,气贯丹田,意气力合一的整体锻炼。
(三)数息功
数息功以道家修身养性功法为代表,练呼吸与丹田合一之气,讲究 “气息沉静”“气沉丹田”“气以顺为要”,练“下实上轻”的功夫,具有“气不浮之功效”。
上述三种意、气、力合一的呼吸锻炼,在增强气力和功力的同时,具有显著的强身健体作用。
三、气功调身锻炼促进强身健体
气功调身锻炼,主要是通过平衡运动、校正不良姿势和保持良好形象等方式促进强身健体的。
(-)平衡运动,促进强身健体
气功调身锻炼是一种中等强度、缓慢柔和的全身性有氧平衡运动,讲究心、息、身或心、身、形的互动协调,意、气、力合一,心理一生理一形态环节的有机配合,动静相兼,内外相应,适量运动,避免身体功能不断退化,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强身健体。
(二)校正不良姿势,促进强身健体
气功调身锻炼是一个不断校正不良姿势,培养正确姿势,保持良好姿势形态的过程。彻底纠正现代人坐多、站少,低头多、仰头少等多种不良姿势,有利于促进强身健体。
(三)培养良好形象,促进强身健体
气功锻炼使练功者充分调动、发挥身体语言的积极作用,用良好的外表姿势制造光环效应,形成正面、阳光、积极的非语言姿势,保持良好的个人形象,有利于促进强身健体。
四、气功通过各类辅助方式促进强身健体
气功锻炼经常使用形式多样的辅助练功手段,以全面促进练功效果, 增强体质。
常用的辅助练功方法,包括经络、穴位拍打按摩,老师带功,叩齿,
鼓漱,吞津,吐字诵经,摩腹,揉腰,揉耳郭,擦鼻侧,浴面(干洗脸), 手梳头,搓手足,拍手功,弹指功,踮足功,窝点功,铁裆功,针灸,艾灸,食疗,泥疗,音乐,森林浴等多种自然医疗或传统医疗辅助方式,以促进舒筋活络、气机协调通畅、强身健体。
浏览28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