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禅宗的大众化、世俗化,以及禅法的宽容、开放和不搞 什么形式,不观空如定,而是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贯彻它的精 神,所以,作为寺僧日常生活一部分的武术活动,才得以在少林 寺这一特定的宗教环境下形成和发展,并成为学佛修禅法门之 一,即“武术禅”,“成为中国传统佛教文化最为通俗、传播最 广的表现形式”①,形成“禅武合一”的独特风格。
少林武术在少林寺内形成并成为寺僧们学佛修禅的手段以 后,僧人们又反过来将佛教的教义和大智大勇的精神追求,融入 到少林武术的理论和技战方法之中,使少林武术的内涵和品质得 以提升,达到禅武合一的境界。进而,少林武术又丰富了中国传 统武术内容,最终成为影响最大的别具风格的武术流派。
二、少林武术的文化特色
(一)禅通武达 禅武合一
著名学者葛兆光说:“中国的禅宗便是在印度禅学的基础上 成长起来的一株结着无花果的智慧树,它虽然植根于印度禅学, 却融会了印度教其他方面的种种理论,并与中国土生土长的老庄 思想及魏晋玄学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既有精致的世界观理论,又 具有与世界观相契合的解脱方式和认识方法的宗教流派。它是印 度禅学的深化和发展,是印度禅学的中国变种,也是印度民族文 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碰撞的产物。②”
艺术史学家丹纳曾说:“自然界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 定这种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
- 释永信:《少林功夫的表现形式和功能》,《少林功夫文集》,登封,少林书局,2003。
I②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①”印度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形成中国 式的佛教禅宗,就是遇到了适合于它的“气候”。从6世纪初达 摩创立禅宗到8世纪间,禅宗曾分为南北两宗,北宗神秀(约公 元606-706年)主张“渐悟”,盛极一时,但不久便衰落了;南 宗慧能(公元638-713年)一派提倡“顿悟”,后世尊为六祖, 他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认为 “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食自性,一悟即 至佛。”②其意即为成佛不必外求,只要体验自身心情,能精神 领悟就可成佛。这种不必苦行即可成佛的妙不可言之捷径,极其 适合中国人的朴实浑厚的要求,它使“高深难懂的佛学,完全脱 离酸腐的头巾气味,一变而为纯粹通俗的平民哲学,所以禅宗的 宗风,便如风行草偃,大为昌兴。③”
禅宗从传入中国,经历隋唐五代宋时期,臻于鼎盛。发展到 明清时期,早已完成了它的中国化、世俗化、实用化的过程,它 不仅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主要派别,而且广泛影响到中国文化的 各个方面,乃至如中国人的生活艺术,衣食住行,都产生了深刻 的影响,到处充满着禅佛的余韵。明万历间进士谢肇源I《五杂俎》卷八云:“津之释教殆遍天下,琳宇梵宫盛于簧舍,奉诵咒 呗嚣于弦歌,上自王公贵人,下至妇人女子,每谈禅拜佛,无不 洒然色喜者。④“这段话大体概括出当时佛教的盛行状况。
众所周知,作为禅宗祖庭的少林寺,其在历史和现实中,所 占地位不同寻常,少林武术就产生于禅宗祖庭的少林寺中,并成 为修禅的一种表现形式。显然,从它的孕育诞生到发展成熟,以及其内容、形式、修炼方式等诸多方面,无一不与禅宗有着密切 关系。佛武结合,禅拳合一,成为少林武术也是中原武术文化最 独特的品格。因而,为了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少林武术的全貌,我 们必须研究探讨禅与武相互融合的关系的问题。
- 傅雷,译:《艺术哲学》。
- 《坛经•般若品第二》。
- 南怀瑾:《中国佛教发展史略》,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 谢肇湖:《五杂俎》,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排印本,2001 o
- 来源于寺僧日常生活的“道具”对少林武术器械的直接 渗透
僧人在寺院生活中所用的器具,称为“道具”,意思是帮助 僧人修道的工具。《华严经•入法界品观自在章》中认为,道具 是“善知识者至一切智助道之具”;《菩萨戒经》中认为,道具 是“资生顺道之具”。根据道具的用途,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从 事佛事活动和满足寺院中精神生活的需要而设置的“法器”,如 钟、鼓、木鱼等;另一类是为了满足僧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日常 生活用具,如钵、锡杖、滤水囊、如意、佛子、数珠等“十八 物”①,可见,僧人的生活终日都要和道具打交道,道具的使用 构成了寺院生活的一个独特内容。
在少林武术的器械中,有许多是直接由少林寺僧们日常生活 所用的道具中演变而来的,它与少林寺僧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 少林寺以棍名扬天下,那么,少林为什么有齐眉棍?少林齐眉棍 是怎样得名的呢?据《寄归传》中记载,锡杖头上有一股直径二 三寸的铁卷,与一根四五指长的鲤管相连,用以装铁环。环或圆 或扁,环的大小可容下大拇指。一根锡杖共装六环,或者八环。 锡杖之杖则用木制成,一般齐眉长短,粗细因人而异,下面安一 铁纂。至此,我们可以明白为什么少林寺有齐眉棍了,它是根据 锡杖的长度而命名的。很显然,少林武术的另一个器械——禅
- 按照《菩萨戒经》的说法,僧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具必须具备“十八物”。有的经书还说应具备二十六物,说法不一。
杖,是直接从锡杖而来的。
少林天罡劈水扇是少林的传宗之宝,相传至今共有42招。 它是从寺僧们用来驱赶蚊虫的扇子中演变而来的。正如如静法师 所云:“天罡劈水电光扇,古寺内外随身转。闲时扫尘赶蚊虫, 扇风祛暑热变寒。若遇贼盗来袭击,遮前挡后护八面。单手一挥 天地旋,群贼害怕四下散”①。
少林僧人脚上的鞋子也成为了少林器械——少林僧鞋,他平 时穿着走路,遇到坏人拦路,可随手脱下拦挡敌之兵器,也可击 打敌之头部要害处,是少林寺僧得心应手的护身奇宝。有诗曰: “敌人来在我身旁,手举利器猛又刚。脱下一双破僧鞋,遮前挡 后把敌防。蹿跳蹦踪快如电,专打敌头两腮帮。任你敌人武艺 好,难免败阵跌当场”②。
少林佛尘是历代僧人常备之道具,它作为防身护体的器具, 有携带方便,不易被人注意的好处,迎敌时,它可以缠拿对方 兵器,崩点穴位、甩封敌人眼目等。静修法师曰:一把佛尘下 高山,云游八方度孝贤。文殊普贤出古寺,慈航观音到民间。 若遇恶人做歹事,移山倒海地翻天。地藏举它只一展,群贼投 降难逃窜③。
少林挎虎篮是常人不易注意的防身器械之一,平时用于盛装 各种东西,遭遇不测时即可作为护身器具使用。著名武术家王子 平先生曾评说:小小花篮佛门传,玄动妙法有万变。用到轻处轻 似刀,用到重处重如山。弟子练习玄妙法,防身护体应实战④。
在少林器械中,被佛门认为是“诸佛标志”的钵,也被用做成,形状如 饭碗,周围带刃,僧人吃饭前后均可研练。少林五合掌是由寺僧 们所用“爪杖”,即如意演变而来。还有少林木鱼、少林佛珠、 少林袈裟等等不胜枚举。
- 德虔:《少林武术大全(下册)》,858页,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
- 德虔:《少林武术大全(下册)》,1039页,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
- 德虔:《少林武术大全(下册)》,1081页,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
- 德虔:《少林武术大全.(下册)》,1081页,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 了少林寺僧的习武器械——少林伏龙双钵。它以铁制
众多少林武术器械直接来源于少林寺僧的日常生活“道具” 的现象,反映了少林武术与少林寺僧人生活的密切关系,少林武 术也成为僧人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它是少林武术源于生活,而 又高于生活的真实写照,体现了禅宗文化对少林武术的渗透。
需要说明的是,佛教禅宗本身就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产 物,所以,我们在分析少林武术与禅宗的关系时,不难看出它同 时又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联系的。
浏览28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