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少林寺禅宗祖庭地位的确立,前来朝圣和皈依佛门者络 绎不绝,其中不乏身怀绝技和武艺高超者。这些人为以后少林武 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如跋陀的弟子慧光,入寺前就是一位身怀 绝技之人,据《景德传灯录》记载:“慧光12岁时在洛阳城天 街的井栏上反踢箱子,一口气能连续反踢五百次。”他入寺后自 然将自己的这一技艺传授给寺院僧人,为僧人健身所用。像这样 的带艺入寺的僧人历代都有,如唐代的圆静和尚,自幼习武,擅 长刀、枪和鞭术,尤其精通气功,人称铁汉子。他三十岁皈依少 林寺,号称铁和尚。法名克明的和尚,原河南固始县人,幼年随 祖父习武,练就一身好功夫,为谋生计,同祖父在河南永城一带 卖艺,被地痞踢坛殴打,一气之下劈死了地痞,因怕吃官司而 逃离家乡,来到少林寺削发为僧。金元时期的白玉峰,法名秋 月,入寺前已是闻名全国的武林高手,后皈依少林,与觉远和尚 和李叟父子共同演练探讨少林武技,还把自己拥有的武艺精华毫 无保留地传给了少林众僧,并对寺僧演练的部分套路进行了修改 和纠正,将少林寺的罗汉十八手发展到一百七十多手,还撰写了 《五拳精要》一书,该书系统地阐述了虎、豹、蛇、鹤、龙五拳 的特点和手、足、身、眼、步法以及五拳组合的练法。可以说, 秋月和尚为少林武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据《少林寺志》记载:少林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好武的习俗和 传统。少林寺根植于这样的风俗环境之中,自然受当地良好传统 风气的影响,经课之余,在身怀武艺僧人的带领下,僧人们习武 健身、活动肢体成为一种非常自然的事情。因此,少林寺创建 后,皈依少林的僧人带艺入寺,带动了寺内武术活动的开展,促 进了寺内武术技艺的交流,为少林武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技术 基础。但不可否定的是,从少林寺的建立到隋末以前,少林寺内 的习武活动只是带艺寺僧沿袭少林地区的好武习俗而进行的一种 无任何宗教意义上的活动。这时的少林武术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少林武术,只是中国武术活动内容在少林寺内的传播。

(二)僧人修禅健身以及抵御恶劣自然环境,是少林 武术形成的内部动力

一种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与这种文化的功能与价值紧密相关 的。一种文化的出现,说到底是人们适应所处的生产生活环境的 一种方式,而且是人们能动地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所以,从某 种文化对人们适应环境的功能与价值的角度来说,只要这种文化 有助于人们适应所处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就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 义。中华武术能在少林寺传播并逐渐发展演变成独具特色的中华 武术流派,是与少林僧人的以宗教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生活环境和 生活方式,以及少林寺所处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

禅宗以“壁观” “坐禅”为主要修行手段,来达到清白无杂 的心念去投契佛理的目的。由于长期盘膝静坐,致使僧人经络不 通,阴阳失调,精神和肉体上都感到十分疲惫。正如民国四年出 版的尊我斋主人所著《少林拳秘诀》中所云:"……居于此寺, 见徒从日众,类皆精神萎靡,筋肉衰惫,每一说法如坐,则徒众 既有混沌不振者。于是达摩师乃训示徒众曰:’佛法虽外乎躯 壳,然不了解此性,终不能先令灵魂与躯壳相离。是欲见性,必 先强身,盖躯壳强而后灵魂易悟也。果皆如诸生之志靡神昏,一 入蒲团,睡魔即侵,则明性之功,俟诸何日?吾今为诸生先立 一强身术,每日晨光熹微,同起而习之,必当日进而有功也。’ 于是乃为徒众示一练习法,其前后左右,共不过十八手而已。” 当初这段文字是被用来说明达摩创造少林拳的,现在虽然一些 学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对达摩创少林拳的真伪早有定论,但通过 上述记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僧人在修禅、静坐的过程中,身 体疲劳影响了修禅效果的事实。因此,为了更好的达到修禅、 传教的目的,僧人不得不寻求健身的方法,于是僧人根据寺内 和尚所习武术招势,结合自身状况,创编了一些活动肢体、增 强体质的武术动作。这些动作经过各代僧人的不断改进,逐渐 形成了今天的少林武术套路。可以说,僧人修禅健身是少林武 术形成的内部动力。

少林寺创寺于峦峰秀丽,四周山林环抱的五乳峰下,虽然 “灵境更清幽”,但是由于处在嵩山的深处,山势险峻,林木茂 密,猛兽时常出没,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对少林寺僧的生命和 日常生活构成了极大威胁。为了适应残酷的自然环境和抵御猛兽 的攻击,寺僧通过习武来增强抗御自然和猛兽的能力成为可能。 这也构成了少林武术形成的内部动力。

(三)寺院经济的产生和政治的需求,是少林武术形 成的外部动力

据赵宝俊的《少林寺》记载:少林寺是一座古老的封建庄 园,占有大量的土地。传说“少林土地大无边,北过黄河南越 山”。这些土地的来源有封建皇帝的赐田;寺院僧侣凭借其政治I 势力,掠夺贫苦农民的土地;进行开垦的土地和施舍的土地。如 隋王朝建立后,隋文帝非常重视佛教,曾召见彗远和洪遵并特赐 “柏古屯地一百顷”。隋末唐初,因少林寺僧救助唐太宗李世民有 功,“太宗嘉其义烈,频降玺书宣慰,既奉优教,兼承宠锡,赐 地四十顷,水碾一具,即柏谷庄是也”①。另外,从现存的禅师 道行碑和塔林的塔铭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广建田园,增添 土地是划分其禅师声望大小和地位高低的标准之一。所以,自隋 末以来,少林寺就形成了庞大的寺院财产,成为拥有大量田产的 庄园,因此,才会产生“大业末,此寺为山贼所劫,僧徒拒之, 贼遂纵火焚塔院”②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少林寺为了保护自 己的寺院财产,不得不习武强身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少林僧 兵。少林僧兵的出现,对维护寺院的经济财产和当时统治者的地 位,以及防御外来侵扰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大大推进了 少林武术的形成。可以说,寺院经济的产生和政治的需求,为少 林武术形成提供了外部动力。

综上所述,少林武术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少林寺所处的自 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僧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少林武术文 化满足了僧人们适应环境以及寺院发展的需要。

(四)佛教的世俗化是少林武术形成的思想基础,并 为其长期存在提供了空间

佛教自从秦汉传入中国以后,要想在中国扎根,广泛传播, 并取得统治阶级的支持,必须灵活地作出某种变通和让步,使其 适应中国封建社会的需要。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最大的一个宗 派,是儒学化了的佛教。它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和碰撞,


  • 唐•裴璀:《少林寺碑》。

  • 唐•裴璀:《少林寺碑》。 其教义向儒学思想靠拢,佛教宗教道德接近于儒家的人伦道德, 形成了适合中国人的佛教宗派,这就是佛教世俗化、中国化的重 要内容之一。因此,范文澜先生称:“禅宗——适合中国士大夫 口味的佛教。”①一些史学家还用“本地风光”②来形容禅宗的 “中国化”。宋代著名禅师契嵩提出:“五戒,始一曰不杀,次二 曰不盗,次三曰不邪淫,次四曰不妄言,次五曰不饮酒。夫不 杀,仁也;不盗,义也;不邪淫,礼也;不饮酒,智也;不妄 言,信也。③”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儒学思想对佛教 禅宗的渗透,同时也表明佛教的中国化程度以及禅宗的开放和宽 容性。正是由于禅宗的中国化和世俗化,为少林武术在少林寺的 形成和存在提供了可能。


禅宗的世俗化还体现在禅定的方法上。南禅的开创者六祖慧 能(公元638-713年)早已指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他认为,禅与人世间是不可分割的, 禅讲觉悟,即世间人的觉悟。他提倡“顿悟”,他认为只要把禅 的意味融入日常生活中,随缘任往,心注一境,就能明心见性, 顿悟成佛。正如诗偈“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配茶三两碗, 意在镰头边”所表达的那样。禅宗的这种本性是佛,无念为宗, 顿悟成佛的观点,其意即为成佛不必外求,只要体验自身心情, 能够精神领悟就可成佛。这种不必苦行即可成佛的妙不可言之捷 径,当然要比其他宗派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可以说,禅宗能够遍 及全国成为最大的宗派,这同禅宗将禅法贯彻到世俗社会生活 中,适应社会潮流,积极取得统治阶级支持,不断修正繁琐教 义,简化宗教仪式,因时、因地制宜尽可能适应中国封建社会需

  • 范文澜:《唐代佛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 毛荣生:《禅宗文化纵横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o

  • 《镣津文集》,卷三《戒者章第七》,CBETA电子佛典,26App普及版。


要,成为和儒学相结合的中国式佛教密切联系的。

浏览25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