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医方药包括练功前的保护方、棒械击伤救治验方、金创外 疡救治验方、少林膏药救治验方、健身延寿药方和少林捷针救治 方法等类别。
二、少林武术的本体模式
从哲学的角度讲,“本体”就是存在,“模式”是“某种事 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④,即事物的标准 样式。本体模式,即一个事物存在的表现形式。少林武术的本体 模式,就是少林武术其自身存在的结构表现形式。从佛教的角度 讲,少林武术或者少林功夫只是佛教在少林寺中的一种表现形 式;从少林武术自身存在形式来讲,少林武术有着套路、功法等
- 德虔:《少林武术大全(上册)》,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 o
- 释永信:《少林功夫文集》,登封,少林书局,2003„
- 《少林七十二艺和武当三十六功》中,裴锡荣,吴忠贤也持此观点。裴锡荣,吴 忠贤:《少林七十二艺与武当三十六功》,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商务印书
| 馆,
1996。
表现形式。其中少林武术套路是其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在此,我 们仅就少林武术套路的自身存在形式加以具体地分析。
(-)少林武术的套路形态特点
- 少林武术的运动力度
少林武术的运动力度,指套路整体外在表现形态上所表现的 运动的强柔。少林武术套路以刚为主,以柔为辅,刚柔相济,表 现为一个“硬”字,体现出“刚强”的运动力度。如少林武术 练习时,要求手法“猛攻严守两手互,落如分砖起如风,发手 如猛虎捕食,非曲非直活如龙”;要求足法“后蹬要猛如推山, 足踏胸过钻石顶,翻背踢阴踩腰外,狠踢胫碎如山崩”,充分体 现了 “刚猛”的运动力度。少林大洪拳、小红拳、梅花拳、少林 长拳、罗汉拳等,在外在表现形式上都突出了 “刚”的特点。
- 少林武术的运动节奏
节奏是指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构成节奏有两个重要的 关系:一是时间关系,指运动过程中动作的快慢;二是力的关 系,指动作力度的强弱的变化。把运动中的这种强弱变化有规律 地组合起来加以反复便形成节奏。少林武术套路中的动作安排表 现出在时间关系上快慢相间、突出“快速”,在力度和强弱关系 上刚柔相济、以刚为主的运动节奏形式。所以,少林拳从总体演 练风格上表现为古拙紧凑,矫捷刚健。如“缓如行云攻不破,迅 如惊雷防不及” “拳打流星” “拳如炮,龙折身,遇敌好似火烧 身”,要求“使势千招,一快为先”;二路少林长拳歌诀“二路长 拳太祖传,五十五招成捷拳。提踢采摆弹撩转,滑曲刚柔迅似 电。跃膝翻转疾如风,手足变换灵如猿”,这些充分体现出了少 林武术连贯、快疾、刚猛的运动节奏特点。
- 少林武术的运动布局
“布局”指对事物的全面规划和安排。如绘画、文学作品的 设计等。套路运动布局是指对整个套路动作的规划和安排。少林 武术注重实战,在其运动布局的设计安排上,也依然保持了这种 突出实战的特点。具体表现为拳打“一条直线”的布局特点。练 习时,要求动作的起、落、进、退、转都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因 为直线运动时,运动速度最快、运动时间最短,这样有利于节约 时间而主动进攻。
在布局的安排上,少林武术套路的起势和收势中,一般都安 排有“童子拜佛”之类的佛教礼仪动作,这也充分显示了少林武 术与佛教禅宗之间的密切关系。
- 少林武术的运动方法
少林武术套路中,动作方法的运用,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特 点。如少林二路罗汉拳,全套65个动作中,技击动作就有42 个,占动作总数的60%以上,包括了冲、贯、裹、撞、切、劈、 抡、抓、拉、钳、砸、撩、压、挑、穿、栽、抖、顶、踢、搂、 绊、揣、扫、摆、弹等技击方法。这些方法中,除了含有手法、 腿法以外,还有头撞、肘顶、肩抖等身体技击的方法,充分体现 了少林武术“人身无处不是拳”的技击特征。
套路形式的练习原本是为了便于记忆和系统地练习技击动 作,少林武术套路编选中依然体现出便于练习技击动作,提高实 战能力的特征。它没有腾空高跃、花哨翻飞的高难,而是一招一 式简捷实用,突出技击性。如少林六合拳中的动作的编排选用即 是如此。
(二)少林武术套路拳谱特点
I 拳谱是指能够记载拳种类别的文字性资料和书籍。少林武术 的拳谱内容包括歌诀、动作名称、动作要求、动作说明等几个部 分。下面就其本身所显现出的本体特征进行分析探讨。
- 少林武术拳谱的叙述方式
少林武术拳谱中,大多数套路拳诀都是采用的七字或五字为 一句的表述方式,偶尔出现四字一句的方式。动作名称顺序基本 上用的是四字的表述方式。中间有时穿插两字或三字。如二路罗 汉十八手套路,其拳诀为“少林罗汉十八手,八手一百四十六, 两手周旋胜刀枪,疾出疾收穿咽喉,任凭暴客招刁奇,难胜少林 十八手,呼气指弹入九霄,吸气花掌捞腑流,跳步如猿千筋斗, 劈掌如雷血淋淋”,来表述套路的内容。用四字来表述动作的顺 序,如上述拳诀的动作顺序是“铁牌护心、火神分金、金童开 帘、白鹤亮翅、天王托塔、二起踩脚、燕扑蝴蝶、将军亮剑、金 佛托天、黑虎破胆、孤战群敌、双手托月、锋刀泼林、送暴进 洞、崔崖凿界、猛虎扑食、白猿攀空、父子拱手、收势”。这样 的表述方式,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利于记忆。
- 拳谱中的比喻
比喻即用具体形象、通俗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比较复 杂、抽象的事物或深奥难懂的道理。少林武术拳谱中,对身体的 各部位要求基本上采用了中国文学中比喻的修辞方法。这样既生 动、形象,又有利于人们对动作的理解;同时,也反映出中国传 统的具象思维方式。如在形容少林武术的变化多端时,用“秀如 猫,抖如虎,行如龙,动如闪,声如雷”,把各种变化的身法比 喻成较好理解的各种形象。“眼似闪电,要随手转”,用“闪电” 来形容眼法的快敏。
- 少林武术拳谱的俗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各区域都有各自的语言 特点和方言习惯。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明了由于复杂的历 史、地理与文化的原因,各方人有各方的土语、俏皮话、俗谚。 在中州文化土地上生长的武术,也运用了一些当地本土语言来深 切地传达一方水土的风情、一方人的秉性。少林武术起源于中州 地区,因此,我们也能发现在其拳谱表述中所运用的地方性的俗 语,体现了少林武术的地方性语言特征。如“打捶”的“捶”字 即“拳”的意思,“打”在这里是练习的意思,“打捶”即练 拳。拨脚的“拨”(b。)字,在河南俗语中是“扫”的意思, “拨脚”就是武术中的扫腿动作。撅柴的“撅”(jue)字,有 “折断”的意思。“老婆拐线”的“拐”字,即“缠”的意思, “拐线”即缠线。“搭手”的“搭” (liao)字,就是“放、丢 手”。“恨脚”或“跺脚”,即“震脚”。“捶谱”即拳谱。“月 牙铲合枪”的“合”字,即“对、进”的意思,月牙铲合枪就是 “月牙铲对枪”的对练套路。
第三节少林武术的文化特色
一、少林武术的文化成因分析
少林武术是中原武术文化乃至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是在少林寺这种特定的宗教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 起来的,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少林武术经过历代僧 人一千五百多年的创造和锤炼,已经从一个寺院的“看家绝活” 发展成为全球性的民俗文化而享誉海内外。那么,作为一个以 “慈悲为怀” “普渡众生” “积德行善”为主旨的佛教寺院,怎 样会容留和产生以攻击搏杀为目的的武术?怎样将禅宗教义与武 术技能相联系产生出在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少林武术流派?下面
就少林武术的文化成因作一分析和探讨。
(-)当地习武风俗与少林寺僧带艺入寺,为少林武 术的形成奠定了技术基础
少林寺位于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四周山林环抱,峦峰秀 丽,乃嵩岳之神秀,中州之胜地。故“少林者,少室之林也”。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元宏敕建少林寺以安顿天竺 僧人跋陀来嵩山落迹传教。孝昌三年(527年),天竺高僧达摩 经金陵来少林,面壁九年,在此首传佛教禅宗,僧徒频增,佛誉 大震,少林寺遂被尊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发祥地——祖庭,达摩也 被尊为禅宗初祖。少林武术就诞生于博得“天下第一名刹”称号 的河南登封少林寺中。
浏览25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