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压手点心捶式口令数一四(1-2)

前式左拳指裆捶打出后,撤回置拳于左肋,拳心向上,同时向左拧上体作丁八马步,右手向下压打至腹前,仍贴肋不动,随以左拳当心打出,拳眼向上,右臂至腹前脐上,右步不动,左步前进半步置于右腿后,约距六七寸, 两腿微屈,臀部有上拱之劲。

【要领】右小臂横压时,右大臂紧贴右肋不动,打点心捶时,横压之手压下也不动,后腿蹲劲,臀部上拱,左拳直前冲进。

【应用】打摆肘指裆时,敌若以右手下格,我即以右小臂压砸其臂腕,运用全力以制之并抽回左拳,冲击其心部,或进身以左拳向上提击其鼻须等处,此名上提手,如提物向上之劲。

(五)迎面捶口令数一五(1-2)

左右拳腕相搭如十字,上挑过头(左手在内,右手在外),右足进步,左拳迎面前击,拳心向内,名反背捶,右拳由上向后摆,拳心向上两臂犹如挑 担,高与肩平,目视左拳。

【要领】此式步法,上挑时即敛,前击时即进,务要相应,慎勿挺胸过度,牵动中心,前进须存后退意,上挑须含下合心,所谓有开合劲、往复劲,为习拳所最要,用意为主,用力为次,故易言:“上九、曰、亢龙有悔也”。

【应用】用压打点心捶时,敌如双手挣脱而用力上格,我即以右小臂横臂上挑,左手在上随之高起如 搭十字,挑起后,以左拳撤击敌面,唯须动作极速,否则中下两盘过空,敌手虽不及进,尚应防其用腿也,常山蛇,首尾之喻,应三复也。

收势:

迎面捶式练完后,身体向左转体,同时两臂向下 至腹前再向左右分开至体两侧,然后两臂再由体两侧 向上向内划弧按掌向下落至腹前,手心向下,然后两 臂自然垂于身体两侧,成立正姿势,稍停片刻,使心气平静。

岳氏八翻手拳法结论

岳氏八翻手拳法,式路简单明晰,便于练习,易于记忆,但欲掌握其中之妙,就必须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脚踏实地地研磨实际应用之法,切勿因其简短而轻视之,殊不知武术之道乃贵精而不贵多也。且少则易用,多则难精, 精一着一劲而名世者,不乏其人,况一着一劲精而万着万劲咸具也,即此八路,其变化已属无穷。精则足以致用,前以详析言之,再复总结而论,为学者注意行功之法,必知如何行之而后始见其功效。此拳各路,以捋手当先者有七,捋手之法,演练之时,须存对敌之意,出手之高低尺寸,必含有与实际相符之准确,应沉着稳重,手眼所到,全神贯注,如鹰之搏兔,如猫之捕鼠,用步之法,非有进无退,前后左右中,皆可变化移动,随机而变,设敌靠身过近,则步须后移,而后移之尺寸大小,以适合捋至敌手之机为依,变化神速,左右移动,莫不皆然,故在演练时,更应存变化之意,而步之动作应有警觉性,方为至善。

为了演练应用捋手,以合于实际之法,每于团体演练完毕之后,以一定的时间,令学者分为两队,对面相向,成蹲裆步,间以适当之距离,同时两者均起,右手向上,手心向里,两臂交叉相搭,随即两人向下互捋,臂与肩同高,在两人向下捋时,彼此身体向下坐劲,两腕要有后伸之劲,捋下后肘贴肋侧,但不要伸捋过劲,以免互相脱腕而仰跌,左右依次互换练习,我们把这叫做“压腕”。

这不仅使学练者手腕练得顺适有力,而且能使学练者懂得捋手的发劲,同时蹲裆捋手还可为下盘功夫打好基础。

另法是“单捋手”,两人侧身相向而立,两前脚内侧相靠并齐,两手上举,两腕相交叉而搭,捋者由上向下向后振劲而捋,被捋者不要故意用劲将臂伸劲,凡被捋者都要放松膀臂,任捋者随意捋之。

久之,懂劲之后要做到捋者要存必捋心,被捋者要有必防之意,此时随其自然之一进一退,一左一右,一捋一防任意而行之,唯不得掺以其他手法,此乃练习实际应用捋手之一法也。

单捋手和双捋手可以左右互换练习,亦可以上步单练、退步单练,也可以两人活步互捋而练。单捋手如前所述,左捋手右手护肩,右捋手左手护肩; 退步单捋手要有后撤坐劲之意;双捋手上左步,左右手由右身侧,由前向后、 向上,再由上向前、向左下侧,振劲捋下,右手在前在上,左手在后在下, 捋时要有蓄意。左手捋敌左腕,右手捋敌左肘,尽力向下向后伸劲,使敌前倾失重,我身之重心在右腿,左腿虚步前点,两手置于左腿上侧。退步双捋与进步双捋大致相同,如退左步,两臂由左腿侧由下向上向右侧,再向后猛捋,两臂置于右腿侧,左手在前在上,右手在后在下,右腿虚步,脚尖点地,进步、退步左右互练。八翻手上八路中,除第一路没有捋手外,七路中均以捋手当先,故希学练者要以捋手之功为首要,同时要兼习步法之进退,左右更迭为之,三数月之功,即可自由应用而不失机也。此外各法,亦均为演练实际应用之法,学练者可综此而为之,不必拘泥固执,不知变通也。
演习实际应用,须先定有原则,或练锁拿,或练捆挤,因是类推,此原则之理,即以发展人身固有之良能,而合乎拳法之应用,久而久之则各种着劲均成自然,无意而皆意,不法而皆法。如演练攻人之着,除依法进攻外, 对敌之来手,尽自然之能力防范之,演练防人之法,则依法防范敌之来手外, 尽自然之力,有隙即攻之,总期发挥天赋自然之良能而合于拳法所含之着劲, 其效甚速,自可成为特殊之技能,而适于对敌之应用,但学者每乐于如是之演练,间或不演练拳路姿势者,此则大误,拳路之编创包罗富有,大成之道仍在姿势。此拳演练姿势约分为两期,初学,以舒展大方沉着有力为主,所以流通血脉,畅发筋肉,坚固骨骼也。行之不懈,则百病自消,劲力如虎,身强胆壮,可以致用,此为一期。继则姿势渐求紧凑,含蓄内劲,手眼身步,活泼灵敏,拳中的着劲,发虽无形,动则有意,意至之处,着劲随之,一动一静之微,其变化莫能察也。日进不息,积以岁月其道大成,此为二期。能行纯功者,一期二年,二期三年,约有五载而成,至其辅助演练之法,随时 指导,尤不可忽视之,前辈常言:“演练时无人如有人”,故演练时,应全力以赴之,意之所至,情态逼真。

若论武术之功行,不以其学习年限多寡为标准,而是视其能否用意及变动虚实之合理与否而判断。练习虽年多而不明用意者谓之盲练,除健身而外, 则别无功行之可言。故不问其年数若何,而以其自明晰着劲,出手有物之日起,计其功行,其与学画者然,不问其学画若干年,而视其作画、创作多少以论其画技之深浅而计年也。所谓三年有成者此之谓也。是以,在练习之中, 必须是拳势与功行相辅而行,不可离也,合则各尽其妙,离则各失其效。故有,练拳不练功,终久一场空之说,故不可偏废也。行功之道,必日有进步,方为正途,今日所不知,明日而知之,此月不能,下月能之,无间断之时, 无歧路之误,则三年者千余日矣,不为不多也,其功行能不成乎?

此拳行动之顺序与方法,既如前述,然求演练与应用相合,为意尚多, 今择其要以分述之;曰拳、曰掌、曰步。拳的形式,四指紧卷,以大指捺食指之中节,平时走路或独坐无事,即卷拳如式,由渐而紧,至拳紧力尽,稍息片刻,复如法卷放,每日卷放不间,经久成为习惯,则拳形养成。拳之应用,向前者为击面、击心、击裆,此三者即玄关、中皖、下丹田三穴也,世称死穴。击面以立拳者为撞劲,劲发自腰,以拳关节名为反背捶者为砸劲,为掘劲,劲发自腰而达于肩背,击心之拳为钻劲,为点劲,为冲劲,为滚切劲,劲发自全身,以身催臂,臂催拳,一发而莫遏。击裆之拳为栽劲,插劲,劲发自脊。凡前击之拳,贵沉着而忌太过,欲得机势,宜求之腰腿。向左右应用之拳,上击头部者,用拳底贯两鬓为横劲,为砸劲,劲发自腰脊,中击腰肋者为摆劲,劲发自肩背,中击腕臂者,为截劲,为砸劲,劲随全势下击。 翻身向后,用臂下压敌臂者为压劲,为合劲,进则冲击,退则截榨。拳之主要应用大抵如此,至各式变化,或挑或格或勾或拦,则腕臂之作用居多,举 一及三,勿待赘述。掌之形式与应用,捋手,前已详述不计,在本拳法,依其劲名分之,约为扑劲、撇劲、贯劲、推按劲、擒拿劲、搬扣劲、削劲、搂劲、横劲、摸劲等,其形式依应用异,前于解释拳路已分见其功用,尽可顾 名思义,与演练时顺其应用求而得之。因本拳法用掌处,半主于捆、拿、擒,半主于引诱惊敌,如欲取胜,仍需专恃用拳,故在各路中,掌法多属虚着,此以武技中用掌制胜者,其立意原不同,并非有所偏也。再言步法,本拳法在应用上,贵于专精,而不恃多,此正是短打法之独到处也,各路之步法共分五步,向前应用者为盘旋步,重在勾扣敌腿,上用捋手,下制敌步,为打无不中之计。近敌后即用冲步,前进后退,所向披靡,翻身向后,敛步当先,以退为进,后即是前,左右开步,意在逼敌,愈近愈稳,贵有把握,拧身叠 步,此为正中,遇敌仓猝,变化在身,得势即进,此五步者,前后左右中, 面面俱到,千变万化,从乎其人,各种拳法,亦只五步而已,列名举例何贵乎多。上步之中,亦有进而无退,此步法之真义也,所尤要者,用步需要下势,不论其为乘骑步、弓箭步、冲步、敛步,各种步式,其义则为一也。拳法、掌法、步法之大略如此,其外指、腕、肩、背、肘、胯、膝、足等用法, 贵在连贯相合,勿为拳法所囿,方为上乘,而其妙则在乎意识之演练,凡有志于武功者,应刻苦锻炼,持之以恒,精研细磨,探索精微,以发扬光大之。

浏览31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