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拳心翻转向下,两拳变掌,指尖朝前,两掌向前探出至终点时坐腕、展指,掌心朝前,高与 肩平。同时提踵,身体稍前探,两肩超过足尖。两眼平视指端。

  • 松腕,掌心翻转向下,之后两臂屈臂回收至胸侧,两手下落至体侧,足跟着地。

  • 第六式倒拽九牛尾

  • 左脚向左横跨一步,相距约三脚宽,两腿屈膝下蹲,成马步。同时两臂由体侧上举至头两 侧,两臂伸直,两掌心相对,指尖朝上。

  • 两掌变拳,经体前下落至两脚之间,两臂伸直,两拳背相对。

  • 两拳由下上提至胸前,拳心向下,再由胸前向两侧撑开,两拳逐渐变掌,坐腕、展指,掌心 向两侧,两臂平直。

  • 身体重心移向右腿,左脚尖外展90°,之后身体重心再向左腿移动,成左弓步。同时两掌 逐渐变拳,左手由体侧下落经腹前划弧,再向上摆至面前,拳心朝里,前臂与上臂成直角,右手由 体侧经头部向前、再向身体右侧后划弧摆动,拳心向后,右臂内旋,充分后摆。眼视左拳。

  • ±体前俯至胸部靠近大腿,弓步姿势不变,左拳与脸的距离不变。

  • 上体后仰,上举臂保持直角,上臂与地面垂直,拳与脸的距离不变,眼视左拳。

  • 上体直起向右转体,同时身体重心稍向右腿移动,左脚内扣90°,成马步。两臂随转体成 侧平举,两臂伸直,掌心向下,再上举至头两侧,两臂伸直,两掌心相对,指尖向上,再做右势,唯方 向相反。

  • 重心移向右腿,左脚收至右脚内侧,两脚并拢,两腿缓缓伸直,两臂由侧平举下落至身体 两侧,成站立姿势。

  • 第七式九鬼拔马刀

  • 两手经腹前交叉,沿体前上举至头上。两脚随两臂上举,足跟同时外展,两足尖相对,夹 角超过90°。

  • 两手分开,向身体两侧下落。之后,左手绕至身后两侧肩胛骨之间,掌心向外。右臂由体 侧向前、向上划弧,举至头上之后屈肘。在体后,左右手相握。

  • 身体充分向左拧转,眼向后看。

  • 身体转正,相握两手松开,右臂上举,向体侧下落,左臂下落后再经体侧上举,两臂成侧 平举。

  • 两臂下落至腹前交叉,再由体前举至头上,做右势,唯左右相反。

  • 相握两手松开,两臂成侧平举后下落于身体两侧,同时两足跟向内合拢,两脚并拢,成站 立姿势。


第八式 三盘落地

  • 左脚向左横跨一步,两脚平行开立,相距三脚宽,同时两臂伸直向体前上举,同肩高稍比 肩宽,掌心向上。

  • 屈膝下蹲,成马步。同时,两掌心翻转向下,经身体前侧下落至两膝外侧,两手拇指朝里 相对。

  • 两腿缓缓伸直,同时两掌心翻转上托至两肩侧(两臂夹角约为90°) o


 

  • 两腿屈膝深蹲,同时两掌心翻转向下按至两髓外侧,指尖向左右外侧。

  • 两腿缓缓伸直,同时两掌心翻转上托至两肩侧(两臂约成一字形)。

  • 两腿下蹲,成马步。同时两掌心翻转向下落至两膝外侧,两手拇指朝里相对。


(九)第九式青龙探爪

  • 两腿缓缓伸直,同时两掌变拳收至腰前侧,左手拳面抵住章门穴(第十一肋端),拳心向 上,右拳变掌举至头上,掌心向左,右臂靠近头部。

  • 上体向左侧弯腰,右腰充分伸展,上体、头部、右臂与地面平行,右掌心向下,指尖朝左。

  • 向左转体,右手臂充分向前探伸,稍抬头,目视右掌。再屈膝下蹲,两大腿与地面平行,同 时身体逐渐转正。同时右臂随转体,由身体左侧经两小腿前划弧收至右腿外侧,掌心斜向上。

  • 两腿缓缓伸直,右掌变拳上提,两拳面抵住章门穴,再左拳变掌上举至头上,做右势,唯方 向相反。

  • 两腿缓缓伸直,同时两手收至腰间握拳。


(十)第十式卧虎扑食

  • 身体重心移向右腿,左脚收至右脚内侧,两腿屈膝,成左丁步。

  • 左脚向前跨出一大步,成左弓步。同时两拳上提至两肩前,再变掌由身体带动向前猛扑, 两手成虎爪状,稍比肩宽,坐腕、掌心向前。眼平视前方。

  • ±体前俯,胸部贴近大腿,两掌指撑地。

  • 左脚向后,脚背放于右脚跟上。两手撑地(男:拇、食指指腹撑地,女:全手掌撑地),两手 同肩宽,身体重心向后,两臂伸直。两腿折叠,臀部靠近左腿,低头。

  • 身体重心向前,依次以头、胸、腹接近地面向前弧形移动,成俯撑姿势,两臂伸直。如此动 作反复做3次。

  • 身体重心向后,两腿屈曲,臀部靠近小腿。身体重心向前移动,左脚从右脚上下落,再向 前迈一小步,之后右脚向左脚靠拢,上体直立恢复站立姿势。


(十一)第十一式打躬势

  • 左脚向左横跨一步,相距约三脚宽,两腿屈膝,成马步。同时两臂由体侧上举至头上,两 掌心相对,之后两掌下落,屈肘抱于脑后,掌心紧按两耳,两肘向两侧打开与身体在一平面上。

  • 上体前俯,胸贴近大腿,低头。两腿由屈变伸,充分伸直。两肘内合,两手以食指、中指、 无名指交替在脑后轻弹数次。

  • 身体直立,两腿屈膝成马步。两手抱于脑后。


(十二)第十二式掉尾势

  • 两腿缓缓伸直。同时两手向头上撑起,掌心向上,指尖相对,两臂充分伸直,靠近头部。

  • 上提左转90°,之后上体前俯,两膝伸直。两手靠近左脚外侧,掌心贴地,指尖相对。 抬头。

  • ±体直起,身体转正,上体右转90°,之后上体前俯,两膝伸直。两手靠近右脚外侧,掌心 贴地,指尖相对。抬头。

  • 上体直起,身体转正。两手仍在头上撑起,掌心向上,指尖相对,两臂充分伸直靠近头部。

  • 上体后仰,与地面平行。同时两手由头上向肩两侧分开,掌心向上,指尖向两侧。

  • ±体前俯与地面平行,两臂由体侧向前摆至两肩前,两掌心向上,两臂充分伸直,抬头。 之后身体前俯,两膝伸直,两臂稍屈肘内旋,由两腿之间向后探伸,尽力超过足跟,两臂伸直,两掌 心翻转向下,两手贴地,约同肩宽,指尖向后,胸部靠近大腿。眼向后看。

  • 上体直起,同时两臂前平举,两掌心翻转向上。之后两掌心翻转向下,下按收至体侧。左 脚收至右脚内侧,两脚并拢,成站立姿势。


 

第十量击术健身方法甫导

第一节散打健身方法指导

―、散打的概述

(一)散打的概念和发展情况

散打的起源和发展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散打又称为散手,在中国历代有许多种称 谓,如技击、相搏、手搏、白打等。由于多种对抗都采用擂台的形式,因此在中国民间还有“打擂 台"之称。现代散打是以武术中踢、打、摔的动作为内容,按照一定的体重分级,在规则允许的情 况下,两人在8米见方的台上进行斗智、较技的对抗性竞赛项目。散打自1979年3月被确定为试点项目以来,经过多年的内部交流、公开表演,在不断总结经 验的基础上,比较科学地规范了技术动作,逐步完善了规则,确定了竞赛模式,于1989年被国家 体委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93年11月,第2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散打成为世界武术锦标 赛正式比赛项目。1996年,第4届亚洲武术锦标赛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散打被列为正式 比赛项目。1996年10月国际武术联合会技术委员会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际 武术(套路、散打)教材和《国际武术竞赛规则》修改稿。1998年,在第13届亚运会中,散打被正 式列为比赛项目。1999年,散打全面发展,新规则规定参赛选手除保留护裆、拳套外,去除了所 有的护具,从而大大增强了比赛的观赏性和激烈程度,为散打走向市场打下了基础。

2002年7 月,第1届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在上海举行,对散打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随着散打的飞速发 展,为了适应国内外散打比赛的形势,2004年《武术散打竞赛规则(试用)》出台。自此,散打的竞 赛规则逐渐完善、定型。随着散打运动在国内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散打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散打这一运动形式 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喜爱,这也为散打运动走向世界,走进奥运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技术角度看,散打运动与实用技击是基本一致的,但从体育的 角度出发,散打运动受竞赛规则的限定,它以不伤害对手为前提,与实用技击有着本质的区别。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散打属于体育的范畴,是人们健身锻炼的一种重要形式。

(二)散打的特点与作用

1.散打的特点

总的来说,散打运动的技术特点可归纳为对抗性、体育性和民族性。

  • 对抗性


武术散打的基本特征是对抗性。在散手比赛中,运动员运用的攻防技术没有固定动作结构 和顺序,而是以对方行动为转移,攻防动作多变,互相指向对方弱点,避开对方坚实处,斗智、角技,随机应变,视势而发。

浏览36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