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认为,六字诀的吐纳法为鼻吸口呼,匀细柔长。但在吐气时是否出声的问题上,认 识各不相同。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中“气声逐字”①是出声的,孙思邈也基本沿用其法,而唐代胡 悟以后的大多数文献改为呼吸皆应令“耳不得闻其声”。论述最详者为宋代邹朴庵《寿亲养老新 书》中的“太上玉轴六字气诀”②。“养气功六字诀”主要应用的是发声法。其认为,临床应用时发 声比不发声收效快;只有发声才能区分宫、商、角、徵、羽,才能配合五脏,更好地治病,并称其为 “风呼吸"。但同时也要求:“初学者,一定要出声,便于气机通畅和掌握口型;等口型正确、腹式呼 吸练熟了,自然呼吸深长……真气调动起来,水到渠成,就自然而然地不出声了。''③有的研究人员认为,陶弘景与孙思邈的吐气出声法主要应用于治疗疾病,而后世“吐气无声” 则是治病与养生相结合并向养生应用转变。古人常称六字诀为“六字气”“六气诀”或“六字气 诀”。这说明,气息为六字吐气时的关键,而并不执着于是否发出声音。发声是气息由慢变急、由 清变浊的表现,中医认为它偏重于泻法的作用。另外,是否出声还与是否配合动作及导引动作的特性有关。动作有力、转折停顿明显的,自 然应以出声为好,像武术家对六字诀等声法的运用;而静功或者动作舒缓、圆转自然者,则应以不 出声为好。具体运用上应该区别对待,辨证施功。对于六字诀,根据不同的练习对象,要求并不一样。总的要求是,“吐气不出声”。具体来说, 对于初学者,可以吐气出声,主要是为便于口型校正,防止憋气;功法熟练后,则应逐渐转为吐气 轻声,乃至匀细柔长的无声状态。试验中,研究人员专门观察了“呼”字不同状态对练功人群平均肌力的影响,以探索对以上问 题的科学验证方法。结果显示,单纯读字出声与不出声比较虽然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握 力平均值出声组高于不出声组。这可能与测试对象大都是六字诀初学者和评价方法(肌力)与发 声的用力状态更接近有关(因为发声用力可调动肌肉的工作能力)。对此,尚须进一步研究和 探讨。
- 马济人.气功-养生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 明-周履靖编集.赤凤髓.上海:上海占籍出版社,1989
- 马礼堂.正宗马礼堂养气功.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第三节五禽戏健身方法指导
一、五禽戏的概述
(一) 五禽戏的起源与发展
五禽戏的起源历史悠久。论及五禽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在远古时代,由于中华大 地江河泛滥,湿气非常严重,许多人都患有在当时称为“重腿”的关节疾病,面对这种情况,一种具 有“利导,,作用的“舞,,应运而生,而“以利导之,,也成为了我国远古时期中华气功导引的一种萌芽。 这是种“舞”主要就是通过模仿飞禽走兽动作、神态来进行健身锻炼的,这在我国许多考古文物和 历代文献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记载。《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 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 八曰总万物之极。”这种歌舞就是模仿飞禽走兽进行的。《庄子》中有“吹啕呼吸,吐故纳新,熊经 鸟申(伸),为寿而已矣”的描述,其中的“熊经鸟伸”就是对古代养生之士模仿动物姿势练习气功 的生动形象的描绘。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44幅帛书《导引图》中也有不少模 仿动物的姿势,如“龙登”“熊经”“鸥背”,还有很多模仿猴、犬、猫、鹤、燕等的动作或形状。五禽戏的具体创始人有充足的资料显示是华佗。根据来源于西晋时陈寿的《三国志-华佗 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援(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厩 (蹄)足,以当导引。”南北朝范晔《后汉书-华佗传》中的记载也大约相同。《三国志》和《后汉书》 都为前四史之一,是古人公认的正史,它们的权威性毋庸置疑。但是这些史书只是记录了华佗编 创五禽戏,却没有关于五禽戏动作的具体描述,也使得现代人无法考证最初的五禽戏是什么 面貌。有关五禽戏的动作最早见于南北朝时名医陶弘景所著的《养性延命录》,其中用文字描述了 五禽戏的具体动作,练习起来动作难度较大。由于南北朝距东汉末年不过300年,所以,可以认 为该套五禽戏动作可能比较接近华佗创编的五禽戏。在后来明代周履靖的《夷门广牍-赤凤 髓》、清代曹无极的《万寿仙书-导引篇》和席锡蕃的《五禽舞功法图说》等著作中,出现了五禽戏 动作的图文描述,并且它们都对五禽戏的习练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而相比于《养性延命 录》中所记载的五禽戏还是有较大出入的。“五禽”动作均为单式,排序也变为“虎、熊、鹿、猿、 鸟”。但其文字说明不仅描述了“五禽”的动作,而且还有神态的要求,并结合了气血的运行。以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来看,五禽戏不仅使人体的肌肉和关节得以舒展,而且有益于提高肺 与心脏功能,可以改善心肌供氧量,提高心肌排血力,促进组织器官的正常发育。五禽戏巧妙地 把动物的肢体运动与人体的呼吸吐纳进行有机结合,从道家的“熊经鸟伸”之术发展而来,最终成 为一套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传统保健养生功法。
(二) 五禽戏的流派
从流派来说,五禽戏流派众多,每个流派都有着各不相同的风格和特点。总的来看,都是根据“五禽”动作,结合自身练功体验所编的“仿生式”导引法,以防病治病、疏通气血、活动筋骨、健 身延年为目的。其中,有偏重肢体运动,模仿“五禽”动作,意在健身强体的,为外功型,即通常所 说的五禽戏;有仿效“五禽”神态,以内气运行为主,重视意念锻炼的,为内功型,如五禽气功图;有 以柔劲为主,讲究动作姿势优美矫健,以舞蹈形式出现的,如五禽舞、五禽舞功法图说等;还有以 刚为主,通过拍打、按摩来治疗疾病,甚至被用于散手技击、自卫御敌的,如五禽散手、五禽拳等。
(三) 五禽戏的特点
- 外导内引
“导弓I”指“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所谓“导气令和”,主要指疏通调畅体内气血和调顺呼吸之 气;所谓“引体令柔”,就是指活利关节、韧带、肌肉的肢体运动。五禽戏是以模仿动物姿势、以动 为主的功法,根据动作的升降开合,以形引气。“形”虽显示于外,但受内在的“意”“神”所系。外形动作既要仿效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 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还要力求蕴含“五禽”的神韵,意气相随,内外合一。例如“熊运”,外形 动作为两手在腹前划弧,腰、腹部同步摇晃,实则要求丹田内气也要随之运使,呼吸之气也要按照 捉吸落呼的规律去做,实现心息相依。
- 安全可靠
五禽戏动作简单、不疾不徐,是有氧锻炼的一种方式。既可全套连贯练习,也可侧重多练某 戏,还可只练某戏。运动量较为适中,几乎可以适用于所有人群。个体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调节 每势动作的运动幅度和强度,安全可靠。
- 形松意充
五禽戏的练习要求身体的各部分肌肉应尽量保持放松,做到舒适自然,放松,不僵硬,不软 塌。只有肢体松沉自然,才能做到以意引气,气贯全身;以气养神,气血通畅,达到形松意充的 效果。
4 .动静兼修
五禽戏模仿“五禽”的动作和姿势,舒展肢体,活络筋骨,同时在功法的起势、收势以及每一戏 结束后,配以短暂的静功站桩,诱导练习者进入相对平稳的状态和“五禽”的意境,以此来宁心安 神、调整气息,起到“外静内动”的功效。
在练习过程中,把意识、神韵贯注于动作中,排除杂念,思想达到相对的“入静”状态;进行静 功站桩时,虽然形体处于安静状态,但是必须体会到体内的气息运行以及“五禽”意境的转换。动 与静的有机结合,两个阶段相互交替出现,能实现练养的互补,可以使练功效果得到进一步的 提高
(四) 五禽戏的健身功能
五禽戏可以有效地改善练习者的身体条件和健康状况,提高身体机能。
五禽戏作为一种传统保健导引术,其严格的锻炼要领要求练习者以意领气、心静体松、气贯 周身,呼吸柔缓,动作紧凑而不乱。根据练习要领来划分,五禽戏的健身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浏览272次